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与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与定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纵观几十年来的专业教学及市场变化,可以为这一结论写下了注解: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研究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历史必然。(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定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动态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与定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和其他设计学科一样,“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纵观几十年来的专业教学及市场变化,可以为这一结论写下了注解: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专业教学模型,将为不规范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示范,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评价体系,将从控制论的角度反馈市场和教学效果信息,这将为教学向市场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提供保证。

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来看,复杂的学科背景下产生的同一学科,其差异性显而易见。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市场指向性是很明确的,这种市场的明确指向性并不会因为环境设计专业所依托的不同专业院校和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产生大的改变。那么目前这种差异性很强的环境设计教育现状,如何在市场的背景下进行整合,从环境设计教育系统本身上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建立较为完善合理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型及控制体系,这正是需要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思路。面对目前环境设计学科教学的问题及困境,与其说我们要研究这个课题,不如说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研究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历史必然。

在微观层面,该模型可以对不完善不成体系的专业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以期在专业结构方面的设置、配置更趋合理,在人力和物力上减少浪费,节省教育资源,有益于培养与时俱进的更适合市场需求又兼具创新精神的环境设计人才。为社会培养切合实际的人才,是对教育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和应用。

宏观层面,笔者希望这个建立在模块理论基础上的动态模型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能够起到方法论方面的参考,一种认识论的启示,一种具体的可行性试验。

毫无疑问,如果建立在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这个新模型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在以上两方面具有可行性,笔者相信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整个艺术设计学下属子目录的具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同性质的各个学科均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其意义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越本书论述的主题和内容。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动态模型。首先它应该是不断吸收当今发达国家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文化的信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点,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虚心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营养。其次,我们更应该把中外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长期研究的目标,把“传统出新”“中而新”这个永恒的课题继承下去。当下人们都意识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表现在文化上则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中国人能够面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现实的创作进行思考,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这对于中国文化在转型过程中持有一种学术批判的态度极为重要。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代表中国本土色彩“中而新”设计艺术形态的中心话语的应运而生是理所当然的。

环境设计也是如此,这种“传统出新”的概念可表述为:现代性视域中的新传统主义。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极对立,而是传统在现代性的型构方面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其时代特征可表现为:①民族性。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心要捍卫民族文化设计艺术。②开放性。通过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建构自己的文化内涵。③批判性。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文化批判探索和改建新的设计艺术理论。④兼容性。通过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包容接纳,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新的设计文化。⑤多样性。由过去的中心话语走向多姿多彩的设计艺术空间和多元、多维看问题的非中心模式。(www.xing528.com)

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潘公凯在20世纪末曾指出:设计不像纯艺术教学那样,基本上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不强调个体性,较多侧重于共性、国际流通性。而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童慧明教授则认为:“统一化”的办学思维,与设计教学鼓励创新特点、鼓励多元化、鼓励个性化的核心背道而驰。笔者想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设计学科,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技术部分就是不强调个体,较多侧重于共性、国际流通性。而艺术部分就鼓励创新特点、鼓励多元化、鼓励个性化。同时,童教授强调的个性化特征还包括区域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元素。这两种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笔者建立的这个专业教学模型,是结合目前的专业教学状态给出一个参考性的教学模型。在前面,笔者就强调模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它的基础部分、技术部分、相对稳定;它的艺术部分,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灵活的、个性化的眼光去看它,来决定它的状态,这同时也给参考使用者充分的回旋余地和发展个性化的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涉及面广。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课程模块建设上,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设置面要宽。专业知识面宽,看东西多,善于从大系统上去把握一些现象,创造性就会增强。这一点是从对环艺系已毕业的学生调研资料显示出来的。

(三)建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方法论引用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引用系统工程学和模块化理论,以及用辩证的观点以及整体论和还原论来构建这个教学模型。系统工程可以用于一切有大系统的方面,包括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现象、组织管理等,成为制订最优规划、实现最优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工具。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教学段式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之间磨合的关系,专业设计理论和专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关系,专业设计教学和专业工程实践的关系,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科交叉关系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把专业教学提高到系统工程的角度去认识,从方法论上开拓新的专业视野,同时从理论上找到依据。

在具体的教学模型建构中,尝试引用“模块化理论”。教学模型中的各教学板块具有模块的特征。“模块”指半自律属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教学模块就具有“半自律性”。因为它还受到教学整体系统“规则”的限制,它是一个子系统。“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是按一定的“规则”联系的。它在“规则”的指导下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可以“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理论上,通过“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可以集成无限复杂的系统。这也就是教学模型千差万别的原因。

“教学模块”是可操作的。在教学的体系结构中,教学模块是可组合、分解、重复、更换的单元,包括:(1)分离教学模块;(2)用更新的教学模块设计来替代旧的教学模块设计;(3)去除某个教学模块;(4)增加迄今为止没有的教学模块,扩大系统;(5)从多个教学模块中归纳出共同的要素,然后将它们组织起来,形成设计层次中的一个新层次。(6)为教学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使它成为待在原来设计的系统之外也能发挥作用的模块。

有了“系统工程学”和“整体论”作为宏观上的方法论,有了“模块化理论”和“还原论”作为微观上可操作的方法论,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