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经济与文化建设开始全面展开,物质与精神生活逐渐丰富多彩,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品质、生活环境,追求美好的生存空间;国际设计学术界开始对艺术设计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进行深入反思,对环境科学与设计展开研究,试图挽救工业物质文明产生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在国内原有的“工艺美术”概念也面临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设计教育”的方针。院系的有识之士在省众多建筑界艺术界学者教授悉意关怀、帮助和扶持下,不懈开拓,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办学道路,继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建筑系科的传统,为培养独具艺术素质的综合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懈努力。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于1984年在本院工艺美术系内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当时提出了“美化人类生存空间”的教育宗旨。1986年1月设置了跨越艺术与理工专业界限并将其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于1989年1月创建了环境艺术系,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较早独立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系的院校。
这一举动大大激励了全国美术院校的改革和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许多美术院校相继也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系,掀开了我国设计艺术新的一页。目前,该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模型实验室和电脑实验工作室。该系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与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在中国美术学院8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学术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共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多元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美术学院建校初期就提出了“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学术目标,来促进东方新艺术的诞生。自此8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遵循着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并举的发展方针,使得中国美院的室内设计学科自建立以来一直发育、滋养在浓郁的艺术人文氛围中,传承了该院严谨的治学传统,深受人文精神的关怀。今天在中国美术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方针指引下,使环境设计学科在延续中国美院学术脉络的基础上,有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表现为雄厚的设计艺术学与美术专业人才阵营和专业学科群,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研究所利用,并形成优良合理的学术和教学资源配置。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与东南大学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自专业创立起,前三任系主任及现任建筑学院院长都有东南大学建筑学系学习的背景,他们当中有的前期就读于同济大学及天津大学建筑系。他们带来了国内名牌建筑院校严谨的学风和过硬的学术功底,促进了理工科院校的理性与美术学院的感性的结合,使专业教学凸现学科交叉性质;既重视工程技术,又注重人文关怀,特别重视本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他们为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创建与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同时,也使得环艺系自创建之日起,就汲取了名牌建筑院校的规范教学与教学经验。
中国美术学院校环艺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梯队完整,知识结构涵盖了环境艺术系所需的规划、建筑、景观、公共艺术、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体现了专业范围内的“多元互动”的特色。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也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中国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全国高校艺术、设计类图书前列的中国美术学院丰厚图书资料,展开教学和研究,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并将得到中国美术学院从教学空间、实验室空间、经费、图书等各方面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
随着中国美术学院像山中心校区的山北山南教学楼投入使用,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像山中心校区建设完工,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跃上一个更高的新台阶。优质的条件和设施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促进了研究创作活动的深入开展。
从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来看,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坛中令人关注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中国美术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艺术院校、设计院校建立有长期、频繁的学术交流关系。与世界排名前列的美术院校,诸如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兄弟院校关系,学术交流频繁。2002—2005年,中国美院先后与柏林艺术大学、基尔美术学院、斯图加特造型设计学院联合举办了6期艺术及设计夏季学院,受到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德两国艺术交流领域的典范。在此基础上,中国美院又与柏林艺术大学筹建中德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揭开中外艺术教育交流史的新的一页。以此为依托,环境艺术设计系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德国斯图加特造型设计学院进行多次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中国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师、学生频繁参加国外大型艺术展览和设计赛事,并多次获奖。这些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系专业发展可以时刻了解国外相关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互派师生、教学资源共享等,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国际对话,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相结合。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办学理念、教学定位及特色。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首先就会涉及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问题。不同的理念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那么现代环境设计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与科学技术有怎样的关系,与艺术又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为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和重构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的整个,就是把各种细微的外界事物和感受,组织成明确的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构筑起满足于人类情感和行为需求的物化世界。”“这种实践活动最终归结于艺术的形式美系统与科学的理论系统。”
自1984年开办专业20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一直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艺术教育研究。1997年明确地将“建筑、景观、室内”作为一个整体的三条互动的教学主线,强调跨学科、整体性的教学。所以,积极筹办建筑专业、景观专业,2001年环艺系增设建筑艺术专业方向;2003年,获批准设立建筑学专业,同年10月正式成立了建筑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的教学定位:培养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外拓展,衍生出建筑、景观设计与室内空间营造设计等方向的专业化人才。而后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构架出一个学科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学的特色比较鲜明的有三点:整合教学、重视传统与人文素养、重视动手与实践,形成了设计教学“道”与“器”并重的特色。
(1)整合教学。2000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明确提出建筑、景观、室内三条教学主线整合性教学。那时环艺系进行了第四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具体内容就是每学期以一门建筑课为主线,加入和该建筑相关的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强调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概念,强调跨学科多技能的素质教育,又显示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综合性、整合性与模糊性。
(2)重视传统与人文素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在教学中历来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以及自然生态和建筑环境的关系。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一贯强调全局观、生态观的传统哲学指导。此外,传统营造方式也受到关注与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及人文素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传统出新”的能力。
(3)重视动手与实践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园林考察、测绘,毕业考察;保持手绘传统优势,鼓励设计课以手绘表现,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前不得使用电脑绘图,重在训练基本的手头表达能力,也就是“手、眼、心”并用过程中的智能训练;还有就是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动手实验与制作,包括方案初期的场地模型、建筑概念与表现模型、景观模型、家具制作、构造设计等。(www.xing528.com)
当代环境设计的重点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作为建筑设计延续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一方面,环境设计受到结构、材料、工艺、功能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实施环境设计的技术本身包含了科学性在里面;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意识表达的载体,需要满足以情感和想象为依托的精神活动需求。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以审美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环境设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设计既是一门技术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科学则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工程技术是艺术造型成分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当今设计教育提倡“跨学科、多技能与全视界”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结合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本科教学评估的契机,环境艺术系于2004年6月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梳理及修订,提出了“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外衍生,拓展为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三条教学主线”的教学理念。并拟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分三个专业方向教学,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风景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及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分流以前以建筑基础理论及建筑专业设计为主,为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坚实且必要的基础,以保持建筑、室内、景观三位一体的板块结构思路,符合设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而分流以后,各个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将更加突出,其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人志向,提高学生对择业的适应性,毕业后亦能更快适应工作需要。
另外,参加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室内设计大赛中,多位学生作品获大赛奖项。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依靠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起完备的教学体系。无论就办学的大环境、办学的客观必要性而论,还是就本专业建设教学软硬件状况和办学实力而言,都为具有中国美院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发展历史来看,即从1984年中国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成立以来,她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走过的是一条从单纯注重室内设计开始逐步发展到将“建筑、景观、室内”作为一个整体的三条互动的教学主线,强调跨学科、整体性的教学,并提出了“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外衍生,拓展为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三条教学主线”的教学理念。
随着建筑专业另外单独设系,以及后来的建筑学院的成立,中国美院环境设计系事实上已无法再将建筑设计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她的关注对象也只能从早期的单纯关注室内过渡到现在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发展的过程,即向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相对于其他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系而言,在教学方面一直贯彻:以建筑为本,以建筑为母体,不断向其外延扩展设计艺术的教育领域。在充分重视、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空间艺术的形象构思与表现能力。
(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模式分析
因为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渊源关系,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环艺系与其他的美术学院环艺系起点大不相同。她以重点建筑院校的规范教学与教学经验,结合美术院校的特点,建立了理工科院校的理性与美术学院的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学模式凸现学科交叉性质。这为该专业以后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从1984年“室内设计专业”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专业教学从原来单一注重室内设计开始,逐步发展到将“建筑、景观、室内”作为一个整体的复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变化,契合了这个专业在国内20多年来的内涵发展,即由简单的表象的室内外装饰、室内家具及陈设设计发展到对工程技术、工艺、建筑本质、生活方式、视觉艺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整合的工程设计,更强调空间以及人与空间的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在建系之初的1984年就注册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具有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甲级资质、景观设计甲级资质、室内设计甲级资质,是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链接设计。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产学结合打下良好基础(见表2-2~表2-5)。
表2-2 中国美术学院环艺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表2-3 中国美术学院环艺专业(风景建筑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表2-4 中国美术学院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表2-5 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18—2019学年秋季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