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处大陆东南海隅,依山傍水,自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兴盛,番商胡贲,纷至沓来,逐渐成为一个“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内有“市井十洲人”的国际商贸城市。宋时,泉州是国内货物交易的中心,据《梦粱录江海船舰》中记载:“若商贯止到台、温、泉、福买卖”,一派“涨期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至元朝,泉州已经成为仅次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国际第二大贸易海港。唐末以来,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拓展繁盛,本国的道教及外来佛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敦等相继传人,各种宫观寺庙,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宗教信仰、神祇崇拜,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彼此祥和相处,形成一种非常罕见的“泉南佛国”的宗教文化氛围,泉州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木偶头雕刻是从佛像雕刻技艺发展而来。目前能够追溯到最早的关于木偶头雕刻的作坊,就是清代的著名雕刻作坊“西来意”,其主业就是佛像雕刻,兼营木偶头雕刻。泉州木偶头雕刻深受佛像雕刻技艺的影响,其雕刻的特点是额线较高、个头较小,技法洗练,线条柔和明快,肌肉感强,而且神态意蕴、含蓄深沉。
十七世纪由于布袋戏表演市场的火热,使得布袋戏木偶头需求大增,本来作为雕刻坊副业的木偶头雕刻,就逐渐成为主业。此时,最为出名的是清代的“周冕号”,其雕刻的“涂门头”水平仅次于“西来意”的木偶头。“周冕号”雕刻的木偶头,额线较低,个头稍大,木偶头后的肌肉收敛得当,双眼视线俯仰适中,适宜于表演,因此为众多木偶剧团所选用。其特色是因为它是专为戏剧需要而存在的木偶头雕刻作坊,所以在雕刻过程中会摆脱佛像雕刻程序的束缚,转而观察借鉴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因而其作品相对而言较为写实,他们还有意进行地域特色的创新,但整体的风格依然不够生活化,依然携带有宗教的雕刻风格。(www.xing528.com)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风格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重塑了泉州地域特色的木偶头雕刻风格。1920年,江加走为掌中木偶戏《封神演义》创作了全套木偶头像,轰动木偶界,声名大振。从此,逐渐包揽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和南洋各地的提线和掌中木偶头的制作业务。江加走的父亲江金榜是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11岁时跟随父亲学艺,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木偶头雕刻。他以70多年的精心钻研,把父亲传授的五十多种木偶头像和一种“平髻”梳头方式,发展和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都有称谓,新编梳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经他之手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江加走创作的偶头摆脱了传统木偶头的程式化造型,人物造型更贴近现实生活。他的木偶头雕刻技艺影响了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偶头创作风格。
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以往在侨乡流行的木偶戏无人雇演,木偶头像没有销路,江加走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江加走已年近八十,仍不忘精心雕刻,并将他的衣钵传于其子江朝铉。1954年,江加走辞世后,所遗下的木偶头雕刻艺术由其子江朝铉全部承继下来,江朝铉逝世后,其子江碧峰又承继父业,并继续传承给下一代,至今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已传至第五代江东林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