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漳州地区宗教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并带动了的神像雕刻和泥塑技艺的发展。据《漳州文化志》记载,明末漳州东门的作坊就专事木偶、神像、泥偶的制作和经营。
清代是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的繁荣期,由于“大台宫戏”的出现导致对木偶这一戏具的需求量大增,许多专业从事木偶雕刻的作坊应需而生。为提高生产效率,漳州木偶雕刻进入了规范化制作,基本特质逐渐定型。漳州所出的木偶头,造型严谨,精雕细刻,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有地方特色,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同时,漳州木偶头雕刻行业一直保持了“师徒相承,家族传承”的传承方式,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享誉全国的雕刻世家。
漳州木偶雕刻世家最为出名的为许、徐二家。清光绪年间,许玉带在漳州龙海石码镇经营木偶雕刻,店号为“西方国”。许氏的木偶头开脸独具一格,许玉带之子许盛芳,也是闽南木偶头雕刻的名家,尤其是其木偶的粉彩工艺广受赞誉。许盛芳之女许桑叶现为福建省艺校漳州木偶班雕刻教师。
徐家太祖徐梓清于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漳州尪仔街(北桥街)开木偶、神像雕刻店,店号“成成是”。历经第二代徐和,第三代徐骆驼,到第四代徐启章改店号为“自成”,第五代徐年松改店号为“天然”。1937年左右徐年松首先根据布袋戏曲目由唱汉剧改为唱京剧,将木偶头的脸谱风格也由汉剧改为了京剧,第六代徐竹初、徐聪亮,第七代徐强、徐昱皆是漳州木偶雕刻的代表性传人。两百多年以来,漳州布袋戏职业班社所使用的木偶头,大部分是由徐家所生产。漳州木偶剧团所用的布袋戏偶头雕刻也主要由徐竹初、徐聪亮二人及弟子们来完成。(www.xing528.com)
几十年来,漳州木偶头雕刻以其精湛的技艺水平引领全国木偶头雕刻行业。除了布袋木偶之外。还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等国内的众多木偶职业剧团制作相关的木偶。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漳州木偶头雕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徐竹初为代表的徐氏家族堪称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的“活名片”。徐竹初被称为“国宝级雕刻艺术家”,传授培养了大批的海内外木偶艺术人才,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布袋木偶戏表演、木偶雕刻的职业院校,其前身是1957年国家技校木偶科,也是漳州地区木偶头雕刻技艺传承的另外一支有生力量。当时的木偶科由福建省直接管准创办的龙溪专区艺术学理,布袋木偶戏知名艺人杨胜、郑福来、陈南田等授课,第一阶段招生三届,自1958年正式开班到1961年9月3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后因文宣队工作需要,先行由原木偶剧团人员承办学员班。1974年,福建艺术学校复办,1977年陈南田恢复带徒。艺校恢复开办(一说陈南田带徒为木偶剧团学员班过渡时期,艺校于1980年5月正式恢复办学)。1980年5月,福建艺术学校龙溪木偶班正式开办,面向全省招收小学、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六、五、三学年制,毕业后分别颁发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大、中专文凭,1985年,龙溪地区更名为漳州市,福建艺术学校龙溪木偶班又名“漳州木偶艺术学校”,隶属于福建艺术专科学校(现福建职业艺术学院),校址毗邻漳州市木偶剧团。业内多以“(福建)省艺校木偶班”“艺校木偶班”称之。多年来为漳州木偶雕刻行业输送雕刻人才。
漳州市木偶剧团是福建漳州最为专业的从事漳州布袋木偶戏创作与表演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是至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个漳州布袋木偶戏职业剧团。其前身是1959年由漳州市“南江木偶剧团”(1951年成立)和漳浦县“艺光木偶剧团”(1953年成立)合并成立的“龙溪专区木偶剧团”。1968年,龙溪专区更名为龙溪地区,剧团同步更名为龙溪地区木偶剧团。1985年,龙溪地区“地改市”为漳州市,剧团遂更名为漳州市木偶剧团。建团50多年来,剧团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出访亚、欧、美、澳四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受到国外观众、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漳州的木偶戏被赞为“世界第一流艺术”,木偶头雕刻被赘为“东方艺术珍品”。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