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教学信息流管理与风险防范

教育教学信息流管理与风险防范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信息的规范管理在人类社会中,当信息产生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使信息的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不断的流,这称为“信息流”。如果不对信息流予以控制,就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甚至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本质上是对学校信息流的管理,形成信息生产与有效利用的工作机制,提升信息有效传递的效率和防范不良信息危害教育教学质量的风险。

教育教学信息流管理与风险防范

(一)信息、数据、知识的关系

不同时期的各国学者对信息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信息称为情报和消息,有人把信息视为数据,或者称为资料。不同的定义源自对信息不同角度与侧重的理解。通信的本质是传输信息,为了解决通信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质及其度量的方法。因此,通信领域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加以研究,并逐渐应用到生命科学以及经济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网络世界把信息带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信息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或缺性。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包括在网络上的一切数据、符号、信息、资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集合体。

根据近年来人们对信息的研究成果,信息比较公认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信息是可依附于文字、声像、实物等媒体的客观存在,由于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性,使信息有了效用性价值的判断与取舍。因人对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共享,使信息在时间、空间以及组合等维度上发生变化,形成新的信息形态。因此,信息的特征表现为客观性、普遍性、不完全性、依附性、时效性以及可传递、可存储、可扩散、可共享、可加工等。信息按空间状态分为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微观信息;按信源类型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信息;按时间分为历史、现时、未来信息;按价值分为有用、无害、有害信息;按载体分为文字、声像、实物信息;按性质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等等。

按信息性质分类形成的三个类别也被称为信息的三个层次:语法涉及“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的本身,是信息最基本的层次。语义语用信息都是基于语法信息,借助于语法传输的(见图6-18)。

图6-18 按信息性质分类

数据是承载或记录信息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或者声音、计算机代码。信息是数据承载的内容,对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知识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即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数据信息的转换:一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学识将已有的知识转换为教育教学的信息向学生传递;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力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接收与解码,最终沉淀、内化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由此可见,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为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的有效融合和新知识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信息的规范管理

在人类社会中,当信息产生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使信息的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不断的流,这称为“信息流”(见图6-19)。

图6-19 人类社会信息过程

信息管理的狭义定义是指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储、检索和规划,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而广义的信息管理是指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如果不对信息流予以控制,就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甚至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本质上是对学校信息流的管理,形成信息生产与有效利用的工作机制,提升信息有效传递的效率和防范不良信息危害教育教学质量的风险。

1.信息管理流程。

根据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分为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利用、清理六个阶段(见图6-20)

图6-20 信息生命周期

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管理。在信息创建阶段,信息的产生和发布有很大的自由度与随意性,需要从组织的视角对信息来源与信息内容实施价值判断,同时对信息的标准格式予以规范。信息采集是信息开发利用的起点,常见的信息采集方式有自动获取和手工采集两种。面对增长速度快、多载体、多格式、多渠道的信息内容,通过制度确定信息采集的政策,明确信息采集的内容与范围,是对采集过程的管理。信息组织阶段的任务是将采集到的大量、分散、杂乱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析、标引、著录、整序、优化,使之形成一个易于用户有效利用的系统的过程。将信息存储在相应的载体和介质上,是将不可得转化为可得,继而从可得转化为可用的管理过程。借助专业搜索引擎使用户能够按自己的需求检索和提取信息,就是利用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逐渐老化而失去其原有价值,没有再继续保存的必要,即可按相应的政策、制度对信息进行清除,这样就完成了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信息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www.xing528.com)

结绳记事是古人管理信息的原始形式。图书馆是文字产生以后,人类以文字形式存储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管理组织。因文献收藏内容基本上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字记录,是各类文书档案,因此早期的管理图书与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和档案馆出现了分流,实质上是不同组织对信息类别的选择性采集。

信息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是“管理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理”的问题。管理什么是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谁来管是要明确管理的责任者,怎么管理则涉及信息采集的对象、时间、范围、传递渠道、传递方式、信息的标准格式以及存储载体、介质、存储位置等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的信息管理分为宣传信息、档案信息、工作运行相关信息三个大类。其中宣传信息是主要是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信息形成的主体有校内、校外的人员,故管理的风险点在审核,审核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的真实性和是否有害的价值判断,并根据这些价值判断把控信息发布的对象、渠道、范围,从而提升信息利用的效益。以是否有害为判断标准的信息管理还延伸到意识形态管理领域,使审核工作前移到信息产生的源头。同时,通过对信息发布后的舆情监测,使审核工作后移以防范潜在的舆论风险。工作运行信息是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从质量管理的视角也可以称为记录凭证性文件。但并非所有的记录凭证性文件都能够或应该转化为档案材料。一般情况下,与学校资产、经费、成果等或与学校办学历史相关的材料,教师个人的党员发展信息以及学历、学位、职称信息,学生的学籍信息等是应该作为档案材料保存的,并且有相对长期的保存期限,甚至要求永久保存。但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动态调整的运行材料,如调课单、考试卷等则可以由业务部门自行管理,适当缩短保存期并按时、按规销毁。

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注意信息保密机制的建立。根据信息安全的等级划分,信息可以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为密级信息,含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B级为敏感信息;C级为内部管理信息;D级为公共信息。根据信息的级别可以同时确定信息发布的等级,即C级以上信息不得发布,C级以下信息(含C级)可以在外网发布,但必须严格执行信息发布审批制度。任何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有害内容的信息,如反党、反宪法的信息;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散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散播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信息;其他法律、法规禁止发布的信息。

3.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当代审视。

传统的信息管理以信息源为核心,管理的重心在“藏”。由于信息量的剧增,在实地馆藏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出现了各种信息载体的开发应用,并借助计算机系统,不仅创设了极大的信息虚拟存储空间,也建立了快速高效的信息检索路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呈现碎片化、爆炸式增长,而信息的时效性也随之缩短,在顾及高效处理、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有效利用、共享的矛盾以及信息安全和信息利益等问题。需要从经济学资源高层决策战略需求的角度对信息活动进行资源性质的管理。因此,把技术、经济、人文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显得十分迫切。

(三)智慧校园建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成为常态。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加速了教育自我进化的能力。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资源需要重新配置。

1.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的提出源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信息技术视野下的新理念、新管理模式和具有系统化思维以及数字化、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的外延系统,其目的在于变革人与人、人造系统与自然的交互方式。智慧校园的发展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三个不同阶段。在网络化校园时代,信息对教学的作用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并以扩充校园网带宽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一卡通、视频监控等资源建设为主要目的,促成了学校教学、办公、科研等各项管理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及各类信息不断整合,校园网络也进入了成熟应用和持续运行的数字化阶段。数字化阶段的特征体现于校园网的“超高速”和信息的“泛载”性,在一套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上,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各类资源池(如网络、计算、存储及安全等),然后根据业务或用户的需要进行分配,达到校园网络的泛载。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和基础设备投入成本高的缺点,信息孤岛的形成是此阶段的普遍问题。相互割据的网络使建设成本高、维护烦琐、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占用空间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引入,学校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让校园网满足各种业务需要,实现网络带宽、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有效分配而呈现“智能化”。而这种智能化的具体体现就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推送等环节的信息管理实现了自动化。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数字化时代信息更多地表现为方便“施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智慧校园中,数据将更加充分地流动与更加透明,数据的利用过程更加注重责任和体验,更加注重利他和激发包括“施者”和“受者”在内每一个人的活力。

2.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三大关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类型的巨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

大数据不仅指数据规模的巨大,同时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等软、硬件,大数据意味着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学校师生在校期间甚至在离校后的一定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学习、教学、科研、奖惩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中包含了学校常规管理的业务,如人事、教学、财务工作等。将这些数据应用无缝集成技术进行采集,并根据消息源、接收方、消息正文、消息类别和消息传播媒介等五个方面的要素将数据进行结构化分类处理,则为数据的推送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是一个可容纳大量数据信息的集合体,其作用就是为网络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抽象的、具有较大存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平台。云计算为学校师生在日常中产生的巨量数据提供存储空间,同时通过数据安全、信息管理、存储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师生的服务需求、行为习惯,从而整合、总结出对不同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改变行为、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移动互联是指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它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具有终端移动性、业务使用的私密性、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业务与终端及网络的强关联性等特点。移动互联是智慧校园用于构建信息来源与分享的渠道。

3.智慧校园助推教育方式变革。

课程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路径、时间、空间等六个方面。“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传播知识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慕课打破了传统课程中时间、空间要素的局限,突出了学习者内生动力对提升学习质量的作用;慕课的课程资源呈现碎片化,能降低学习难度;课程内容可随时暂停和反复回放,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节奏。这些特性都使传统课程从群体性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同时,这些特性也将改变课程载体的形态、结构、技术条件。以纸质媒体承载课程内容的传统教材,因其固化的、缺乏弹性的内容形态已难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而将逐渐被立体化、活页式的新形态教材所替代,课程内容则需要融合专业性与校本性。线下的授课也将逐渐演变成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课程开发的协作性与共享性、教学体验的交互性与参与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