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微表情:穿透一切的视角

揭秘微表情:穿透一切的视角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剧中那些一闪而过的厌恶、愤怒或者恐惧等细微表情,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微表情”。莱特曼正是通过捕捉这种转瞬即逝的微表情,破获了一个个连联邦调查局都无计可施的案件。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国内某机构曾招募24名不同国籍的志愿者,也作了一次关于微表情的实验。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对于低于40毫秒的微表情,辨识能力接近于零。总之,经过充分训练,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微表情高手。

揭秘微表情:穿透一切的视角

“微表情”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心理学名词,它是指人们内心活动的掩饰与流露,也就是说,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者某个表情里,脸部或肢体会不经意间“泄露”内心的信息。

不需要确凿的证据,也用不着精密的测谎仪,甚至不需要和对方说话,只凭借表情的变化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这是热播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中主人公莱特曼博士具备的高超本领。剧中那些一闪而过的厌恶、愤怒或者恐惧等细微表情,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微表情”。莱特曼正是通过捕捉这种转瞬即逝的微表情,破获了一个个连联邦调查局都无计可施的案件。

事实上,莱特曼所具有的本领说穿了并不神秘。如果把人的脸部表情看做传播信息的媒介,我们就可以通过“阅读”每一张脸,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续在1/2秒到5秒之间,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微表情的与众不同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这种表情往往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当人们试图掩饰、刻意隐瞒某种心理活动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反而可能通过微表情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心思,“为什么这个人笑起来这么讨厌?”比如,高级商场里的售货员面对衣着寒酸的顾客,虽然也是以职业的笑容相迎,但往往会在不经意间露出一丝轻蔑的嗤笑。

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忽视微表情,但大脑却依然会受到影响,据此改变自己判断。比如,一个人在一脸笑意时一瞬间出现了“冷笑”的微表情,对方会倾向于认为这张笑意的面孔内藏不善的想法,所以,通俗点讲,微表情就是脸部表情的“笑里藏刀”。

在《别对我说谎》一剧中,莱特曼经常会通过下巴上扬、眉毛斜垂、抿抿嘴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据此,有不少热心的剧迷归纳出“识别谎言技巧汇总”,其中包括“撒谎时会摸脖子”、“单手掩面表示羞愧(手放在眉骨附近)”、“单边耸肩意思是说,我对刚才说的话毫无信心”等等。这些事实上都属于微表情的初步知识。

微表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的。当时,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自己的主治医生,说她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花和猫。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

1978年,埃克曼发布了表情编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埃克曼根据人脸解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分析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标准运动。2002年,这个系统进行了一次升级,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达到了90%。

国内某机构曾招募24名不同国籍的志愿者,也作了一次关于微表情的实验。(www.xing528.com)

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志愿者们坐在计算机前。屏幕上出现了4个系列的静态图片。每张图片将会在荧幕上停留2秒。第一个系列图片的主角是一个单眼皮、塌鼻子的日本女人。她睁大眼睛,或者张开嘴巴,甚至撑大鼻孔,分别演示高兴、忧郁、愤怒、恐惧、惊讶和悲伤这6种表情。其他3个系列图片,分别是非洲的黑人小伙子、一个蓝眼睛的法国姑娘和一个棕褐色皮肤的印度女人,同样演示了6种表情。

该机构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族裔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表情是文化的产物。不过,根据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是人类共有的,“如果一个人愤怒,不管是来自纽约还是几内亚,脸上都会显出同样的表情”。

在这个识别表情的基础程序里,志愿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判断出表情的种类,按动鼠标进行选择。在对这些基础表情的判断正确率达到100%之后,就进入下一个程序。

在第二步程序中,这些图片的停留时间发生了变化。它们以40毫秒、120毫秒、200毫秒和300毫秒4个时长,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40毫秒即1/25秒,200毫秒即1/5秒,恰好是微表情一般持续时间的临界点

关键的是第三步程序,那个非洲黑人咧开嘴巴、眯起眼睛,演示出“高兴”的神情,而忽然间,他睁大眼睛,鼻孔微微张开,这个“转瞬即逝”的神情,区别于“高兴”,是一闪而过的微表情。

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对于低于40毫秒的微表情,辨识能力接近于零。而当展示图片的时间长于200毫秒时,人们对于微表情的辨识率与普通表情的辨识率相差无几。

实验结果表明,仅有将近10%的人才能发现微表情,他们一部分是拥有特殊天赋的人,另一部分经过了后天的严格训练。而剩下大多数人只是出于直觉和自信,对他人进行揣测。

总之,经过充分训练,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微表情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