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离骚》
户:指家家户户。
服:佩带。
要:同“腰”。
古时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整个五月上旬都在节内。明代宫中,宫眷内臣俱要换上绣了五毒艾虎的补子蟒衣,一直要穿到三十日才换下来。每宫每殿的门两旁安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毒故事,挂足一个月才撤。初五这天的午宴,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画符。(www.xing528.com)
艾叶在端午节的节俗中不可或缺,现今,挂天师画、饮朱砂雄黄菖蒲酒、赏石榴花、画符等习俗都消失了,吃粽子和挂艾叶、菖蒲还保留着。每年四月底,菜市场里就开始卖粽叶、艾叶和菖蒲叶。本地的粽叶为箬竹叶,长长的叶子对折,再捆成一扎一扎,一扎大约有三四十片,可以包五六斤糯米。艾叶和菖蒲用细红布条捆好,三块钱一把,五块钱两把,一般人家都会买两把,回家挂在门上,可以香一个星期,等到干透后再扔掉。这个时候,亲手包的粽子也吃得差不多了,这才算过完端午节。
可以说,现在的端午节自买艾叶菖蒲始,到取下艾叶菖蒲止,艾叶贯穿整个五月上旬,家里时时可以闻见艾叶的香气。因这个缘故,对植物再不熟悉的人都认得艾叶,但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佩兰(古之“兰”)。可以说,目前的情形,正是屈原痛心疾首的。明明幽兰之芳要高洁许多,但世人就是把艾草看得更重。
屈原认为艾是小人之草,相对幽兰芳芷,他是顶瞧不上的。他一会儿说“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频频叹息;一会儿又说“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几乎要捶胸顿足,懊恼不迭。他为什么这么讨厌艾,我想了下,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艾叶气息比佩兰要浓烈得多,这种有强烈气味的植物,有的人觉得香,有的就觉得臭了。对一件事物的感觉是很私人的,好比臭豆腐,喜欢的人闻起来,越是味道浓烈越是香;对不喜欢的人而言,那是一臭臭一条街。
还有一个原因。艾草初生的时候气息芳烈,到秋后长老,味道更加浓郁。幼嫩的艾叶可以吃,除了最简单的水焯去苦、油盐调食,各地清明节时还要做用艾叶拌和米粉为皮、包入豆沙等馅的饼食,称呼各有不同,什么青团、艾叶饼、艾草粑粑、艾叶粿、艾粄、艾叶斋等等。可以说,艾草是两个传统节日的头号节令风物。屈原也许觉得到了秋天艾草长老,就只能当柴烧,从香草沦为柴火,有违他制定的香草精神。
屈原立志要做个清高的人,不肯与众秽为伍,所以推崇香草。香草的品格就是持节不变,不管周围环境怎么恶劣,都不会改变芳香的本质。兰草是流水经过,水都带香;杜若是从叶香到根;杜衡是叶色苍翠,凌冬不变;川芎是香得通天彻地;白芷是挖根切片,粉身碎骨,也不减其香。艾草呢?春天的时候还算是香草,秋后就不好闻了;春天的时候青嫩可口,老了就变柴火了。并且艾草的繁殖速度惊人,春天是一小丛,秋后就是一大片,挤占了别的香草的生长空间。像杜衡这种生长缓慢的香草,转眼就被淹没在一片艾草丛中,叶片被遮,阳光被争,营养被抢,雨水被夺。艾草长得越茂盛,杜衡就长得越孱弱,到最后自然是兰枯芳草歇,唯见艾草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