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阳节习俗:佩茱萸囊、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佩茱萸囊、饮菊花酒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者,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屈原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也许自然界中能与肃杀秋风相逆的菊花可以延缓衰老的脚步。屈原当时那一点个人微弱的愿望,在后世成为流行;一到重阳节,秋风萧瑟,菊花盛开,人们便纷纷采下菊花,煮粥的煮粥,酿酒的酿酒,泡茶的泡茶,佩戴的佩戴。从此重阳节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成为风俗。

重阳节习俗:佩茱萸囊、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字最早写作“鞠”,汉朝以后在“鞠”上加草字头为“蘜”,最终简化为“菊”。“鞠”字有穷尽的意思。菊花开时,秋风正盛。秋者,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百花遇之,无不容颜惨淡。秋天对花而言,是生命的尽头,是时间的穷极。但菊花偏偏在秋风凄凄切切的呼号声中开出绚丽的花来,因此得名为鞠。它逆时迎风,不惧寒霜,气息清冽,孤标傲世。

屈原的时代,菊在世人眼里,还没有这么多的象征意义;屈原采它来吃。像他笔下其他香草一样,菊后来成为气节的象征。因他的缘故,到了两汉两晋,服食菊花成了隐士的招牌,饮菊花酒变成了重阳节民俗的组成部分。

魏文帝曹丕曾经在重阳节这一天给太傅钟繇送过菊花,随花还附有一封亲笔书信《九日与钟繇书》。他写道:

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原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www.xing528.com)

曹丕揣测屈原之所以服食菊花,是因为“老冉冉其将至兮”。岁月荏苒,白发渐生,年齿将衰,老之将至,这是自然规律,无可奈何。怎样才能对抗时间呢?也许自然界中能与肃杀秋风相逆的菊花可以延缓衰老的脚步。屈原当时那一点个人微弱的愿望,在后世成为流行;一到重阳节,秋风萧瑟,菊花盛开,人们便纷纷采下菊花,煮粥的煮粥,酿酒的酿酒,泡茶的泡茶,佩戴的佩戴。

菊花和菊花酒到晋代,遇上了另一个知音—五柳先生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这句话尽人皆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时陶渊明住在庐山脚下,他望见的南山,是庐山。

陶渊明《九日闲居》诗云:“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家中没有菊花酒,只得采了一把东篱下的菊花对花长叹,以为要有花无酒过重阳。正在怅望之时,江州刺史王弘派手下给他送来了菊花酒。陶渊明大喜,打开就喝,直喝到醉倒方罢。王弘派来送酒的人是府中办事的小吏,穿的是白衣,此后白衣送酒就成了典故。

当时菊花酒得来不易,酿造耗时耗力。《西京杂记》中记载了酿造法:采将开的菊花,连同茎秆和绿叶,放在蒸熟的黄黏米里拌匀,和上酒曲发酵,密封入缸,等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

重阳日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见于南朝梁吴均编著的《续齐谐记》。书中讲汝南有个人叫桓景,跟道士费长房学长生之术;一日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家中有灾,可让家人缝制绛色纱囊,里面放入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言行事,带了一家老小登山饮酒去了;晚上下山回家,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成为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