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意识存在和精神属性的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意识存在和精神属性的理论及启示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对人的意识存在与精神属性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这些思想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但在方法论上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和吸收他们思想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的意识存在与精神属性的认识的。人的意识形成之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恩格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意识存在和精神属性的理论及启示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对人的意识存在与精神属性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这些思想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但在方法论上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和吸收他们思想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的意识存在与精神属性的认识的。

1.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分析了人的意识的起源,他认为首先是有了适宜的自然条件,物质世界中产生了单细胞生物,为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再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这些原生生物发生了分化,一部分逐渐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另一部分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了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最后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35]这说明了,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三个阶段。

人的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被动接受自然界安排的结果,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历史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和发展的,劳动在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劳动一开始就是在分工与协作中完成的,人类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野兽侵袭,要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要建造居所,要抚养后代,等等,都需要在协作中完成。协作需要更为准确、细致的信息交流,这促使了语言的产生,人类由此获得了思维工具,同时也为经验交流与传承提供了符号,人的意识正是在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与动物的意识区别开来。人的意识形成之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恩格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36]人的思维运动是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与人际交往的,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人的意识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自然界为人的意识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并通过非常缓慢的发展进程,最终形成了人类意识。但人类意识的形成,人自身才是主体的一方,意识是人脑独有的机能,是在实践与交往中不断获得信息刺激,引发思维运动而发展起来的,意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没有外界的信息刺激,人不可能产生意识,只有与客观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才能证明人的意识是存在的。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通过思维来证明人的存在,但如果没有思维的对象,没有对象提供的信息被感觉器官捕捉到,思维也只是“无米之炊”而已。人的意识是通过反映客观世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把现实事物只看作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的跋中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7]只是因为意识主体不一样,意识在反映形式上又是主观的。总之,人的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人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人的意识是从实践中来,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意识形成是离不开实践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认识对象,没有把认识当作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之中去理解,因而也不能理解人作为意识主体的能动作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8]这说明了,人的感觉器官和人脑并不只是如照镜子一样,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人的意识活动是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获得更为完整的认识。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会做出与世界不一致的反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讲到了宗教的问题,他指出并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宗教不过就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39],它是人在颠倒的世界观指导下的现实认知和主观想象。

人在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仅是直观的,也善于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和把握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曾援引过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观的描述:“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40]恩格斯指出,人的任何意识活动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41]。恩格斯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认为人可以透过纷繁芜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去看到现象背后的联系、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并能探寻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42]

3.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恩格斯在肯定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分析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的局限性,提出了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的观点。他说思维的至上性,即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完全正确的,是真理性的认识,这种思维的至上性并不是指单个人的思维,而是从整体上去考察人的思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43]恩格斯认为:“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的,同样,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列和前后相继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的,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出差错,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普利斯特列)。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近的前进过程而实现。”[44]人类认识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局限性,但如果整体上去看待人类的意识,可以看到伴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人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不断接近物质世界的真实,物质世界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正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的体现,“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45]。总之,人的思维正是人的意识存在的重要证据,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从无限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意识能够无止境地正确反映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是绝对的,从一定历史时期来看,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只是有限正确,这说明了人的思维的非至上性。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认识,才能更科学地评价人的意识存在及其功能。(www.xing528.com)

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认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是由于科学技术条件和人的实践能力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不断扩展和深化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的能力,认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从这一点出发来看,人是不自由的。自由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46]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自觉地探索规律,在实践中人自觉地遵循规律和利用规律,这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人获得自由的根本保障。

4.意识指导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7]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告知了这样的信息,即人的意识要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被改造过的世界中可以证明人的意识存在。

就改造客观世界而言,人的意识活动首先表现在其“有意识”上,即不是出自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是蕴含着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论及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的差异性的时候,指出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虽然最终发挥作用的是历史规律,但人参与历史的目的性不可忽略,“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48]。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则体现在通过感觉器官,初步认知客观物质世界,通过理性思维透过物质世界的表象,探寻其本质和规律,在自己的思维中建构出进一步实践的目标、计划和方法,用于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

人的意识活动更为高明的地方是理论思维。人的理论思维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却是与客观世界紧密相关的。人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对实践经验的更深入的总结提炼,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进一步提炼,最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发展也是如此,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9]既肯定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表明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恩格斯高度肯定了人的理论思维的价值,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关于人的理论思维,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及相关札记中,肯定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并认为自然科学发展到19世纪,在各个领域已积累了大量实证知识材料,迫切需要在每一研究领域中系统地按其内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也迫切需要在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确立正确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依靠人的理论思维。恩格斯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唯物辩证法,因为对于研究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恩格斯提出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思想,他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50]这段话表明,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能力,能够把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再现到人的头脑中,主观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二者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客观辩证法是一种自然存在,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头脑中的辩证思维,采取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等形式,去认知和把握它,并最终用之于指导人的实践。

5.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

人的精神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主要涵盖了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想象和意志力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观点,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工人也应有自己的精神享受,即“为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订阅报纸,听课,教育子女,发展爱好,等等。”[51]马克思认为在精神上分享文明也是工人和奴隶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提出了“有机物的最高产物即人的精神”“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是“思维着的精神”的观点。

意识中的精神因素对指导人改造世界发挥重要影响。仅有理论思维,还不足以改造客观世界,把理论转化为方法,并让其在指导实践中实际发挥作用,还有对理论的认同、接受与转化的过程等,还需要依靠对理论的兴趣、渴望,及参与实践的意志力等精神动力因素。早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了:“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52]表明了无产阶级要从科学理论中获取解放自身的精神力量,找到解放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路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赞扬了工人的精神追求,提出了要理解群众运动中人的高尚性,就必须知道工人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全面总结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热情讴歌了“冲天的巴黎人”的历史首创精神。精神因素本身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精神因素,激励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取得巨大的理论成就,与他们的批判精神、革命精神、钻研精神,及对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紧密相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能够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这是因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充满了责任感,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和亲近感。马克思的中学德育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分析了人应该怎样选择职业。他认为,应当认真考虑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认同这样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否有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53]。他提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种理想逐渐转变为马克思的人生信念,指引了他一生的事业追求。由此可知,精神因素对人的实践可以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

宗教也是人具有精神属性的重要证据。宗教不仅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反映,更是人在精神世界的再创造,它证明了人在想象世界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力。马克思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54]当现实中的人无力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时候,宗教就成了慰藉人的精神,给人以虚幻幸福,影响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提出了精神解放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哲学把受僧侣精神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就是解放人民。这里的解放,马克思意指的是摆脱了宗教的精神控制之后所获得的精神解放,他提出了“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55]。标明了哲学家所应有的使命,那就是使哲学运用到革命实践之中,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在真正服务于人的解放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