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主体性生成,不外乎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认为来自外在的精神世界,比如是神赋予或是天赋所得,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就认为,人的灵魂分有理念世界的各种理念,所以人先天具有一些禀赋,学习的过程不是从未知到已知,而是通过教育和引导,获得信息刺激,从而回忆起理念,使人天生具有某些能力。第二种认为是环境的产物,费尔巴哈就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被动获得的主体性实际上是有很大缺陷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其缺陷在于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看不到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更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作用的发挥。第三种观点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不断实践探寻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实践中通过对客体的改造,同时也改造主体自身,利用主客观因素稳固自己的主体地位,发展自己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持有第三种观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6]。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创造了新的世界。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胡乱行为,而是有着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这正是人主体性发扬的结果。(www.xing528.com)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作出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哺乳动物中则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17]他以在英国的猎狐行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例,狐狸已经懂得利用地形来逃避追逐者,利用有利地势来切断自己的踪迹。恩格斯接着指出,但是动物这些活动都是顺应自然的和利用外部自然的本能性活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18]这说明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区别于动物,真正确立起人的主体性,获得主体地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通过复杂的劳动,人的手变得越来越灵巧,集体协作的复杂劳动需要更为复杂的信息交流,这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猿脑最终变成了人脑,随着脑发育的还有为之服务的感觉器官的发育完善,以及人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这些要素相互促进,“由于手、说话器官和脑不仅在每个人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发生共同作用,人才有能力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提出并达到越来越高的目的。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19]。人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劳动中改造了自身,为主体性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人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地发展,成果也不断地增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起来了,伴随其中的还有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宗教虽然是人的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也支配着人们的头脑,但是这些意识形态本身正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进一步证明,法和政治的发展,也证明人类获得了管理社会的主体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