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着美丽、富饶、辽阔的万里海疆。
浩瀚无际的大海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同时,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场所。
风和日丽的日子,当你第一次来到海边,一定会被那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湛蓝的天空下,碧波万顷,一排排细浪涌上岸边,五彩缤纷的舢板,秀丽的山川,细软的沙滩,这一切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水下的景色更是迷人:绿茵茵的海藻铺展成海底草原,那金黄、浅红、淡蓝色的海星夹杂其间,恰似草原上盛开的鲜花;悠然游动着的白色、黑色、银灰色小鱼,宛若花枝招展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海水表层,一排排银针鱼像战鹰编队飞掠,一个个水母撑开白色的小伞,悠悠漫步;海底礁石上,爬满了硕大的鲍鱼、海参、贻贝……
啊!美丽的“水晶宫”!恬静的“水晶宫”!富饶的“水晶宫”!如果你有机会见识到上述景致,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朗诵上一段赞美大海的诗歌:“大海,你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的母亲。你是那样浩瀚,那般深情,千万年来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父辈和我们这一代,还将哺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生存不能没有大海,没有海洋就没有人类,没有海洋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
丰富的海洋鱼类
是的,海洋不仅仅给予了人类“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海洋与人类还有着源远流长、密切奇妙的关系。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在漫长的生物演变进化中,从藻类和菌类进化到水生无脊椎动物;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从海洋扩展到河口、江河和湖泊,从水中扩展到陆地和空中,最后,人类终于诞生了,直至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多亿人口、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从赤道到两极,从高空到深海,差不多都有生命的活动。
在山东微山县西城山的汉墓群中,曾出土一块东汉画像石,画面是鱼、猿、人三者并列。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从鱼到猿”、“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竟如此吻合。这块神奇的画像石,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猿同祖,猿类祖先是生活在原始海洋里的古鱼类!我们离不开海洋。海洋为我们造就了适于生存的地球系统,冷暖适宜、干湿相应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海洋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源,以其占地球97%的水量和巨大的热容量,通过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凝结成云雾,形成降水,进而出现了河川、喷泉、地下水。然后,这些降水又通过各种途径重回海洋,并始终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控制着气候状态,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海洋既是地球上水循环的发源地,又是地球上水循环的归宿。它是云雾雨雪的真正“故乡”。海洋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辽阔的中国近海海域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6500多个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岛屿。从渤海的庙岛群岛,到黄海的长沙群岛、东海的舟山群岛、台湾岛及南海诸岛,构成了一个环围大陆的弧形,形成一条海上天然屏障。我国海上岛屿岸线长1.4万多千米,岛屿总面积为8万多平方千米。
海是美丽的,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令你赞叹不已。
从北到南,我国的港口像璀璨的明珠均匀地分布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港口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纽带。像上海港已成为吞吐量上亿吨的海港,天津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北仑港已成为天然的东方大港。
我国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133.4亿平方米,已开展养殖的有16亿平方米。海带、紫菜、珍珠、海蛎、鲍鱼、海参等均可养殖。随着我国海水增养殖产业的大力发展,“沧海”正在逐渐变成“桑田”。
茫茫的大海,渔帆点点,一只只渔船日夜奋战在波涛之中。我国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共有1500多种,经济鱼类200多种,高产鱼类80多种,鱼类最大可捕量每年约为500万吨。大海给人们提供着丰饶的海产品,是人类海产资源的宝库。(www.xing528.com)
在我国260万平方千米的浅海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仅海水中,就有数亿吨矿物,如果将这些矿物提取出来铺在我国陆地上,可使陆地厚度增加若干米。我国的海洋调查船还从南海深部海底打捞出锰结核,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矿石,有人称其为“深海奇珍”。海水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水的温度差、盐度差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海洋能源的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国海底石油的储藏量引人注目。在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都发现了具有较高工业价值的油气储藏。近海含油气沉积盆地面积86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总量320亿吨~360亿吨(石油240亿吨、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丰富的油气资源为我们祖国的经济腾飞及总产值的翻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息繁衍,开始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修筑堤坝,兴建城市,通过劳动改变了原始的洪荒,建立了当代的文明。然而,“福兮祸所伏”,面对今天人口超载、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挑战,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就是重返海洋,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查研究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产业,从大海中索取更多的海洋资源。
潜入海底
我们中华民族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成就。早在公元前220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煮海为盐”了。西汉文献记载,当时塘沽、汉沽一带的人们在海滩上开挖盐田,涨潮时海水灌入盐田,蓄住海水后,利用太阳光蒸发水分得到白花花的食盐。后来,人们懂得了利用潮水涨落所形成的水位升降来搬运木料、磨面、垒石造桥和使大船进出港口。在我国山东蓬莱市“小海”,就出土了古代利用潮汐推动的潮汐磨。秦汉三国时期,我国航海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三国时的孙权拥有很大的船队,北航至辽东,南航至广东,并达到台湾。直到15世纪初,郑和远航到达非洲的时候,我国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阶段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限于海洋运输、海水制盐和海洋捕鱼等。这些古老的开发活动被称为“传统的海洋开发”。
不幸的是,自明代中期实行所谓“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制度以后,我国走向海洋的势头遭到遏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渤海之滨,到南海诸岛,到处都响起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沿海人民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用涨落的潮汐发电,让大洋里的“河流”——海流推动航船前进;他们把苦咸的海水变淡,并从海水中晒制食盐提取各种元素;他们在广阔的海滩上修堤筑坝,围垦海上万顷良田;他们从深邃的海底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他们在湛蓝的海水里种植海带、紫菜,养殖珍珠、海马,还在那茫茫的大海撒下银网捕捞出千万吨鱼虾……
广袤无垠的大海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它等着我们去开发,去建设。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们,海洋有着无穷的魅力,为海洋科学事业而献身吧,辽阔而富有的海洋将会给我们以无比丰厚的回报!
深邃的海洋,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力。当科学还到达不了海底的时候,人类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构思了一个个美好的神话。人们想象着海洋深处有座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水晶宫”,这里,宫殿雕梁画栋,长廊曲径通幽,花园奇葩争艳,宝库珠宝泛光,街道当中有根神奇的定海针……“水晶宫”里的头儿是东海龙王,他手下有龟臣蟹将、虾兵龙女、蚌娥鳖婆。
当你进行一次海底之旅,发现海底世界并没有什么“水晶宫”时,你并没有什么失落感,相反,你将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在海水覆盖的海底,有宽阔平坦的大陆架、倾斜的大陆坡,还有广漠的深海平原,有高耸起伏的山峦,绵长崎岖的丘陵,还有深邃的海沟和壮观的峡谷。海底就像陆地一样,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从近岸的海底到大洋深处,科学家们一般将海底地貌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大部分。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并被海水覆盖的部分,水深不超过两米,属于浅海的海底。它围绕着大陆,各处宽度不等,有的只有几千米,有的可达1000千米以上。大陆架的海底坡度变化不大,比较平缓。大陆架以下是较陡的斜坡,急转直下深达两三千米,这就是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海洋底部的过渡地带。从大陆坡的边缘向外延伸,海底又变得平缓了,直到水深6000米的地方,这便是海洋的主体,叫做“大洋底”,有的叫做“大洋盆”或“大洋床”,它占海洋总面积的80%左右。
中国海的海底地形和大陆一样,也是西面高东面低,成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形态。从鸭绿江口到台湾一带,海底倾斜度不大,而形成平坦的缓坡。从台湾再向东,海底地形变得深陷陡峭,深达几千米,逐渐过渡到世界第一大洋的太平洋底。太平洋底有海底最壮观的地貌单元——海沟,它是大洋底下两壁陡峭、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的狭长凹陷。还有成片出现的深海丘陵,也可以叫做“海丘”,它一般高出周围洋底数米至数百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当然,太平洋底主要是广阔的深海盆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