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我有幸随团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教育考察。导游介绍说,新加坡独立于1965年,位于东南亚中心,马来半岛南端,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380万。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华人占77%,马来人占15%,官方语言是英语。各民族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如华语、马来语、印度语及泰米尔语。新加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及制度,是融汇东西方教育成功的典范。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国民教育的同时,重视吸收海外留学生前来求学,并为他们提供奖学金。政府大学3所,理工学院5所,其他院校40多所及私立院校上百所,各类中小学和国际学校360多所,这些学校都是外国学生留学的选择对象,新加坡目前有外国留学生约4万人。所以中国人在新加坡旅行,不必担心语言交流上有障碍。
由于我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自然对语言环境很敏感,也很感兴趣。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听当地华人的言语,看华文报纸,和带有华人面相的人交谈,结果感到汉语并非像报纸说的那样“热”。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听到的多是马来语、英语,汉语(狭义上的普通话,下文称“华语”)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当地的老一辈华人多为广东、福建籍,所讲的话也以华语方言(粤语、闽南话等)为主,而作为华人主体的年青一代(一般指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人),英语是他们的交际和工作语言,华语的使用仅仅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甚至华语渐渐地不会讲了。新进的华人移民,华语程度虽高,但多数人以讲英语为荣。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被迫偶尔讲上几句英语。
在新加坡基督堂中学,我们有幸和校长进行了一次交流,结果这位华人校长的华语讲得非常差,经常词不达意,说话磕磕绊绊。幸亏有一位冯姓主任(她是中国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的研究生)在一边做翻译,才使得交流进行下去。这位校长说自己“英语要比华语讲得好”。尽管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写着“基督堂中学”几个漂亮的汉字,但是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一律是英语。
参观一所职业学校时,碰上了许多来自国内的学生,问一下才明白是到这里学习英语的。这些学生其实在国内都有英语课上,为什么不远万里到新加坡来呢,其实就是看中了这里的语言环境。在圣婴女子小学,我们受到了热情接待。学校的领导全是华人,除了一位华文部主任(祖籍山东威海)的华语讲得不错,其他人就不敢恭维了。一位姓林的副校长,标准的华裔,却连我的普通话都听不太懂。我向她提出来看一下学校的华文教材,用汉语夹杂着英语,再加上肢体语言,讲了半天她才明白,答应向华文部转达我的意思。
在圣婴女子小学的校园里,正好赶上小学生拍卖自己制作的各种小工艺品。孩子们看到我们,很高兴地围上来让我们买。我肯定听不懂英语,但大概的意思我明白。遇上华人模样的小孩儿,我就用普通话和他交流,顺便测试一下他的华文口语水平,尽管水平不一,但基本的交流没有障碍,这使我很高兴,也顺便向他们学了几句英语。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华文报纸,我不管内容如何,都要看一看。结果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是繁体汉字和简化汉字并存,二是文言文的句式和词语经常出现。有一天,在旅行车上,我看到一则讣告,看上去讣告的范式很古代,基本上不用白话文。比如有“哀启者”“先慈”“孺人”“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执绋”等。这些语言,如果不是古代汉语知识较丰富的人,想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是很难的。
来新加坡之前,我有一个印象,就是在汉文化的传承上,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四个地方做得都不错,甚至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例如毛笔字(软笔书法)在非汉语(日语、韩语)环境中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倒是在中国内地这个汉文化的发源地渐渐地蜕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的特长与爱好。《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江苏某著名小学的接待室里,挂着很多来访者的墨宝,而写得最好的竟是日本的一位校长,中国人写的反而相形见绌。来到了新加坡,参观学生作品的时候,发现这些华人后代们写的毛笔字充其量算是涂鸦,没有一点美感,但我已经在谢天谢地了,至少他们还没有忘记中华传统文化。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说,如果新加坡华人失去讲华语的环境,今后要再造同样的环境将极为困难,所以要求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场合讲华语,让全体新加坡华人能生活在讲华语的环境之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加坡的华语教育面对的一个深层问题是“脱华入英”,即华语面临被英语取代的趋势。随着新加坡讲英语家庭每年以2/3的比例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新加坡华人的母语可能变成英语,华语则变成外语,龙的传人渐渐没有了龙的声音。从国际规则上我们不能干涉别人语言的选择自由,但是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一个真正的中国以外最像华人社会的华人社会”变成一个语言西方化的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语社会,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对经济发展等的追求,促使政府确定了特定的语言教育目标,形成了新加坡特有的语言教育体系。新加坡以英语为行政语言,就使得华语在客观上成了第二语言,而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也就是第二语言教育。据有关资料介绍,新加坡政府把华文教育分作三个层次:(1)培养华文文化精英的华文课程;(2)普通华文;(3)不强调读写能力的华文“B”课程。“高级华文”是属于精英的水平;“华文”是属于大部分华人所能够掌握的水平;对于那些竭尽所能仍无法掌握华文的学生,他们则将达到华文“B”课程的水平。由于政府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来设置,所以,为儿童选择母语或非母语教育的任务更多地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家长的主观态度对教育语言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据当地学校的负责人讲,大部分华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学习华语(列英语之后),而其他种族的孩子若要学习华语,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并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我们在圣婴女子小学听课时,仅仅发现一名马来族的小姑娘若即若离地半路插进了课堂。(www.xing528.com)
在这堂课上,杨彩利(Ms Jolene Yang)老师所上的内容,根据我们国内对课型的一般划分,应该属于语文实践活动课。尽管杨老师让学生通过听、说、写与思维的综合训练来正确、流利地唱出儿歌,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老师所设计的活动,最终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从教学过程看,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几乎听到的都是老师的喋喋不休,学生盘坐在地板上静听。按照我的评价标准,这是一节效率低、容量小、学科性不强的课。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完全听完课,就被主人引向别处参观了。
在林副校长的帮助下,我买到了他们学生用的华文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一看原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编写顾问也是国内如华东师大的有关专家。翻看内容一看和我们使用的教材差不了多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有些不同。虽然在教材设计上大同小异,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却有天壤之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华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不是我这短暂的教育考察所能了解的,不过我真的怀疑新加坡这个华人世界的华语水平是不是日趋渐进了。
总的来说,由于新加坡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渊源,再加上华人虽多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缘故,英语在这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里大行其道。政府虽然从民族感情的角度出发做了大量的发展华语的工作,但实际反映出的效果并不乐观。我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基础上,中国不强盛则汉文化亦不强盛,一厢情愿地夜郎自大是卑微的。反观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全日制学校的英语课程、课时计划、专业师资、数不胜数的培训机构、各种资证对英语盲目的要求构成了一个“全民英语”泡沫氛围,一方面是多数人的“哑巴英语”,一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被轻视。我们不能任其“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要大力规范、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汉语,充分巩固汉语的母语地位,适当发展英语等第二、第三语言,并不断让汉语影响英语,逐步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因为有几个洋人学点汉语就沾沾自喜,又焉知洋人学习华语的真正企图在哪里呢?
《亚洲周刊》一篇文章在分析海外华文的情况时说,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增强。语言的市场价值决定了社会是否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某种语言。因此,中国全方位的发展、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为海外华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是海外华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只是深爱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希望龙的传人要发出龙的声音,仅此而已。令人欣喜的是,新加坡李显龙总理鼓励国人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掌握华语的能力,提升新加坡社会的华语水平。他说:“我们应鼓励那些华语基础不错,同时又有能力和兴趣的人继续努力,以掌握更高水平的华语和加深对华族文化的认识。现在的目标是鼓励新加坡华人在家里和公共场合使用华语。如果我们只使用英语,导致母语失去它该有的定位,我们将逐渐流失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社会本质将退化,最终人民会失去信心。我们会觉得自己像二等公民,永远都在模仿他人。”
李显龙建议从三方面保持华语的生命力。第一,人们应该把华语当成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多使用华语。大多新加坡人已在学校掌握基本白话文口语,所以以华语对话应该不会太困难。第二,通晓华语的家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为孩子制造学习双语的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掌握最高水平的华语和英语。“家长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他们应该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会话习惯,为孩子打下掌握双语的基础,使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第三,学校和教师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华语。很多学校开办各种语言深化活动,包括跟中国的学校结成姐妹学校,让学生对华族文化有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再接再厉,华文和华语在新加坡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前景一片美好。”
2005年,新加坡全国推广讲华语运动主题曲《我想听你说》的歌词是:喜欢到底怎么说,你用微笑来问我。假如你要靠近我,别让空气太沉默。幸福到底怎么说,你用心跳来问我。假如你要珍惜我,说出来温暖得多。真心话要勇敢说,属于你的要把握。我想听你说,好不好笑一笑。拉近你和我,贴心话要开口说。属于你的别错过,只要你肯说,我愿意很愿意,为了岁月一起过。
真心地希望,龙的传人永远要发出龙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