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教学建议[5]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材安排了8个基础训练。基础知识涵盖汉语拼音、字、词、句、段等,基本能力兼顾听、说、读、写。新的小语大纲(试用)颁布后,语文教材也随之进行了局部调整,基础训练的变化比较突出。为了更好地在新大纲的指导下教学本册的基础训练,我们先看一下教材调整后的一些突出变化。
1.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首先表现在口语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上,例如:
通过调整前后相比较,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内容变得宽泛,交流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认为,把“听话、说话”变成“口语交际”,这也是遵循新大纲精神所进行的调整。从字面上理解,听话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说话是一种主动的表达。而“口语交际”既是主动的,又是多向互动的,这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增加语言运用和强化思维有积极的作用。大纲对中年级段“口语交际”规定的目标是: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通过教学内容的变化,不难看出“口语交际”的设置环境和表达方式是围绕着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联系生活,注重真情实感而变化的。
2.阅读题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要求充分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头绪,避免了烦琐和无谓。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后4个基础训练调整前后的阅读题的要求。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本册基础训练的“阅读”部分,要求较过去有了很大变化。取消了原来的内容分析、分段和归纳段意等烦琐的段篇训练形式,避免了学习精力的无谓浪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新的教学大纲对中年级段落阅读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新的阅读要求更注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在基础训练的阅读题教学中,朗读、体会、领悟、口头表达成了阅读训练的基本形式。如基础训练1中的阅读要求是:阅读下面的短文,边读边想,毛主席生前居住的庭院和卧室是怎样的,说说孩子们对毛主席的卧室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他们的心情的。“想想”“说说”是本册基础训练阅读要求的重要形式。可以看出,基础训练中的阅读教学要求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的观点。
另外,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阅读要求体现新大纲精神,有别于原教材的特点之一。大纲规定:学生在中年级应当“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基础训练4、5等阅读题中都有要求学生摘抄妙词佳句。
3.对作文的内容、表达方式要求有改变,创造了良好的作文软环境。例如,基础训练1中的作文原为“看图写文”,调整后是让学生围绕早晨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写一篇文章,写人、写事、写景皆可。选材范围由唯一变为不唯一,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训练8中的作文原要求是命题作文“一件难忘的事”,现在则是给出几个按逻辑归属一类但并无直接联系的词语:“①铅笔、橡皮、转笔刀;②小溪、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让学生选择一组,自编故事,进行想象作文。我们认为习作8是一种新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并且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思维,避免抄袭模仿作文的好办法。它和基础训练7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口头表达,一个是书面表达而已。
跟以往的作文训练相比,笔者认为本册的8个习作有以下三个特点:题材要求更宽泛,注重和学生生活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在8个习作中有6个习作强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习作的影响;在习作要求的措辞上更温和,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www.xing528.com)
4.把语文实践活动安排进基础训练。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外引进了课内,加强了课内外的交流和沟通。这是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一个新动向,我们应该深入地实践研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材中没有调整的内容,基础知识中字、词、句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改变。这说明了编者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第六册的字、词、句训练承接了第五册教材的字、词、句的训练,是整个基础知识体系中的一环。本册的8个基础训练,都与本组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训练形式大体有:汉语拼音的复习巩固、词语搭配、选词填空、形近和多音字组词,扩句、句式变换、修改病句、加标点等。
字、词、句的训练就像建筑物的建筑材料一样,表面上看是零散的,但有它独特的连贯性和基础性。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师容易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训练,而有的教师往往不太重视这些,认为字、词、句的训练烦琐,作文、阅读是得分的重点,所以把精力用在口语交际、阅读分析和习作上。这都是教学方向的偏颇,是需要纠正的。我们必须看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新的大纲中,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只要按照这些要求教学,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有提高。
以上分析了第六册教材中基础训练的调整情况。我们认为,在基础训练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认知的主体。教学基础知识应先让学生自己做,如果遇上了疑难再由师生共同解决,不能以练代讲,更不能以讲代练。在词句训练中,如果学生理解确有难度,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补充一些简单的范例,引导学生迂回理解。例如,基训5的第三题,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所给例句中辨析“这儿”“那儿”“那里”“这个”四个指示代词的用法。由于我们不能给学生讲语法和修辞知识,不妨让学生用这四个词口头多造几个句子,把这四个词处理成重音,结合句意一比较,学生不用老师讲,其义自明。再如改病句,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病句找出来,对号入座,和这次的句子教学结合起来,效果也很好。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训练自然到位。对“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家庭、社会资源及节假日资源,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专访、调查,积累素材。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之间互相协作,把交流、评价的权利交给小组。这样,学生学习既有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第二,作文是基础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应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作形式可不拘一格。大纲规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我们对目前的作文现状深表忧虑,说空话、讲假话,无生活体验的文章比比皆是。我认为,作为写作要求的初始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对事物、环境、人的细致观察,叙说真实感受,需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从哪里来的。在作文讲评时,看谁的内容接近生活,生活中可能是这样吗。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最终让学生明白,习作不一定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不一定有多么高尚的立意,文通句顺,符合生活即可。在基础训练6的书信写作时,真正地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朋写封信,通过邮局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出去,避免学生“纸上谈兵”式的“演习”。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把语文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眼”。另外,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多方面作文能力,尤其是培养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
写作不拘形式。要让学生知道,写人、叙事、描景,不一定都得分成三大段,写作顺序一定要灵活。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多角度下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没有一定之规。针对同一篇文章,应鼓励学生去创新,大胆地试验,老师也要大胆地表扬。另外,对于那些对作文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尝试把同一内容用诗歌等形式表现出来。生活是多彩的,习作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形式的不拘一格,把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一起搞活。
第三,基础训练教学还要同本组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基础训练教学时,可以利用基础知识训练的形式,套用本组教材或学生实际的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编写题例,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如形近字组词、体会顿号用法、填写成语、多音字组词等,在学习这些基础训练内容时,老师指导学生从本组学过的课文中寻找练习的内容,然后编成习题,互相交换做一做,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训练效果会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