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课标的相关要求充分说明“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是第四学段的基础性目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及:“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现。”马未都谈学生写作:“只需告诉学生怎么好就可以了,这个好叫真实的表达。”以上课标要求和专家观点都在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真情实感在作文中的重要价值,不能因为教材没有专项训练而忽略它。
(1)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流畅的表达。流畅的表达不仅源于运用语言文字的娴熟程度和组织技巧,更源于痛快的情感宣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则言表,情深则言畅,情激则言烈,情曲则言婉”。很多初中学生面对主题作文“无话可写”,主要因为对主题“不感冒”“不走心”,较少关注相关人物、事件或环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登山、不观海、不通世务、不晓人情,那就既没有表达的欲望,又缺乏可写的内容,写作时强榨硬取,出现情感匮乏枯燥、语意断续不畅的问题。
请看学生习作《母亲》片段:
母亲在厨房不小心切破了手。我赶忙拿了一块纱布给她包扎,心想母亲的手破了,这顿饭还是我来做吧,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不同意还要坚持做,我也就放弃了。
作者在例文片段中主要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之情,但是所表达的情感不够深切,略显淡薄。究其原因,是作者对妈妈日常劳动的辛苦和坚持做饭的用意体察不深,关心不切,所以很快“也就放弃了”。从“心想母亲的手破了,这顿饭还是我来做吧”大概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关怀是在母亲受伤情况下临时激发的,并不持久、深刻。相反,作者平时一直是被关怀的对象。所以,作者在表达关怀之情时语言枯燥呆板,缺乏张力,情感阻滞不通,欲说还休。
再看学生习作《我家有个小弟弟》片段:
弟弟被裹在小花被子里,睡得香甜极了。他细长的黑睫毛罩盖着微合的双眼,粉嘟嘟的胖脸被暖阳照得更可爱了。我悄悄凑过去,听到的是均匀的呼吸,闻到的是从他身上发出的充满房间的奶香味儿,甚至能看清他那嫩嫩皮肤上的绒毛,手摸上去肯定很舒服,但我忍住了。(www.xing528.com)
与前一则例文片段相比,这一则明显文从句顺、流畅自然。单从写作技巧上分析,精彩的段落描写源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其中不仅包含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观察技巧,还反映出作者看、听、闻、触、想等丰富的观察手段。稍加品味即可发现,片段中一词一句中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弟弟的怜惜之情。事实上,正是“哥哥”的责任意识、天然的护幼之情以及对婴儿所焕发的幼小生命自然之美的无比热爱,使作者在无意之中观察得那样仔细、全面、深入,以至于产生“手摸上去肯定很舒服”的想象触感和“但我忍住了”的克制情感的行为。作者富有这样强烈的情感,自然就会情随文出,文随情走。
(2)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生动的感染力。违背生活逻辑的虚构和“套路”会大大降低作文的感染力,这与初中学生缺乏阅历,片面模仿部分范文或影视及文学作品有关。下面的例文片段是“一位叔叔说的话”。
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也想力求把它做到最好。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我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况且也是为了给我那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作个榜样嘞,嗯,一想到他我便也干劲十足了!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这种“高大上”的舞台腔。作者在模仿中发挥了虚无的幻想,寄托了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切身感受的虚情假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虚情假意不但无法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还可能令读者反感,从而违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写作初衷。我批阅过一篇记叙文体的习作——《一个改变了我的人》,其中的对话不用直接引语而全用间接引语,情感色彩极其冷淡灰暗,如其中一段:“玩了一会儿游戏,阿姨问我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我小声地说了句没有,她又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擅长与人交往,也不需要朋友。”乍一看,好像作者对这位阿姨的关心不感兴趣,简单机械地应付着阿姨对他的“改变”。其实我也明白,作者是想反映阿姨作为一个热心的长辈在他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冷静的陈述使我们读起来味同嚼蜡。倘若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当时的人物语言、神态或动作,把句子附以有感情色彩的修饰词,感染力定然大增。
(3)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真正的优秀作品。许多名篇能够流传后世,不仅因为文笔精妙、立意高远,更在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南宋安子顺评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意在说明,三篇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足以催人泪下。“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诸葛亮、李密和柳宗元都是发乎真心,出于至诚,所以感人至深而成就传世佳作。初中学生的写作目的包括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缺乏真情实感不但会自欺欺人,还会呈现给别人一个虚假的自我,那么这篇作品自然不算优秀。一些学生善于“唱样板戏”,一味地在修辞上下功夫,却忽略了表达与交流的意义,丧失了思考的机会。殊不知“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也是部分中考作文令批阅者不爽、给分较少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