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我随队参加了由南京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市教研员培训班,聆听了10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对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教研活动的组织都有了一定的新认识。其间,南京市白下区教研室的蔡建明老师、南京市教科所肖林元所长和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陈光立老师都谈到了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的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我曾经读过一则关于课程改革的材料,列举了一节体育课例。这节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是苏格兰民间婚礼上的舞蹈动作。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觉得本是音乐课的内容,怎么会变成体育课的内容了呢?看完课例我们才明白,舞蹈的动作既有观赏性、娱乐性,也有运动性,是完全符合体育课的教学要求的,以婚礼舞蹈之名,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课上手舞足蹈,嘻嘻哈哈,老师也不太注重舞蹈的艺术特点,就是让学生赚了一身汗。在我们看来教学效果实在是差,但在他们眼里是一节可圈可点的好课。从这节课例中,我就接受了一节好课、一节高效教学课的评价标准:一节好的体育课,一是有笑声,二是有汗水,学生学得愉快,运动量也达到了,没毛病!
这几年,我听课的机会很多,也参加了很多评课活动。我在听课的时候,一定是坐在学生的身边。不管学生是自学还是讨论,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演算习题,我都会感受到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为我觉得,听一节课的目的是了解教学情况,而不是仅仅为了评价教师。在我们很多的教学管理措施中,听课的目的是检查教师上课的常规项目,是为了给教师打个分,评价的指标也不自觉地停留在教师形象、语言、板书和教学效果上,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往往是被忽略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评价导向,才导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迟迟转变不了自己的观念,更改变不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说备课的时候,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预设,生成的成分几乎没有,全凭着感觉去“碰”。我见到有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连自己的开场白都写下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回答到“点上”,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
我经常给老师们举例说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是殊途同归的道理。比如我们想从甲地到乙地,路线肯定不会只有一条,乙地就如同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允许有远近不同的线路,即使是绕个弯到达,也是好的,不走老师设计的线路也是可以的。我们评价教师的课堂也是一样的道理,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高有低,达成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我们也要弹性评价,只要到达目的地就行。当然在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舍远求近,高效课堂就是追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在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问题上,要坚决摈弃南辕北辙。即课堂上不要只有表面上的热闹非常,师生活动频繁,而是要看他们是不是奔教学目标而去呢。现在的很多教学模式,用蔡建明老师的话来讲是“来势汹汹、乱象丛生”,出现了所谓的“四环节”“五环节”,甚至有“N环节”。如此,课堂评价标准也就变得项目繁多,从教师的语言、板书、运用的手段,到学生的回答、书写、演练,甚至于站位,无微不至,面面俱到,一节课评下来,老师无所适从。这样的评价标准不是解放了老师和学生,实际上是在禁锢老师和学生。拘谨如此,怎能出来高效课堂?(www.xing528.com)
有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小心翼翼地向我请教,说他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上得很随意、很率性,担心教务主任会给他不好的评价。我就询问他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告诉他这是上了一节好课,因为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突出。我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南京市教科所肖林元老师的认可,因此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学得起劲并且学有收获的课堂。
为什么要把学生学有兴趣放在评价一节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首位呢?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是学好这门课、这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一个崇尚苦学的国度,“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是我们达成良好学习效果的途径。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仍然在拼时间、拼数量,全然不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更不会去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教案上有“激趣导学”之类的环节,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表演等方式,固然可以激起学生暂时的学习兴趣,但并非长久之计。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以“智”激趣才是源头活水。我们见过许多特级教师和专家上公开课,无不以趣导学,是用智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引导学生心甘情愿、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学习效果好自然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陈光立老师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下来,虽然课堂容量也大,师生活动也很顺利,但效果未必就好。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些地方实行当堂测试,有的实行阶段性测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就是低效课堂和无效课堂的表现。难怪吕叔湘评价语文课教学:“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的这句话说自40年前,可是我们经过几代老师的努力,仍然解决不了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我想这是教学观的问题,也是教学能力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又把这件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就是让我们更加关注高效课堂的问题。把高效当成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这是十分切合实际的。我们不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关注点放在一些细枝末节上。
肖林元所长谈到评价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时,从学生的维度提出三个目标,即教学要使学生“要学”“会学”“学得牢”。“要学”就是学生要学习,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学有兴趣,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兴奋度”“愉悦度”来考评;“会学”要从“思维活跃度”“思维成功度”“思维量的大小”来考评;“学得牢”是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都有一个扎实良好的体现。前几年有人把小学课堂生动地描绘成“小手高举、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小嘴叭叭”,我也把中学课堂描绘成“一本正经、深思熟虑、沉着表达”。
我把肖所长的话简而言之,还是归结到“学有兴趣、学有成效”上来,把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再简化成如同体育课的“笑声+汗水”的评价一样。其实,简单的标准并不是坏事,可以解放师生,追求结果。有人会怀疑这样评价课堂会不会忽略了教学的过程,料也无妨,因为按照“学有兴趣、学有成效”的标准去做,必然会产生一个科学、和谐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