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说心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知书达礼

师说心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知书达礼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经常在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我们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形势下教书育人所造就的人才?因为从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认为教育应该有厚度、有内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所在。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做到“知书达礼”,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科学知识,又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就是教书育人的内涵所在,更是素质教育之要义。

师说心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知书达礼

我曾经读过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刚刚读到这首小诗时,我还真没觉得一个钉子能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再读才发现诗里寓着一个哲理,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须从小事做起,唯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一生,因为习惯决定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再读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更是为其中的习惯养成之重要而深受启发。人们渴求上天赋予自己高智商,喜欢拥有大智慧,却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智慧恰恰是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

还有一个故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是在幼儿园。”

“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www.xing528.com)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同样耐人深思。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习惯会追随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在做了教育管理工作后,我经常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的起早贪黑,我的兢兢业业,我的苦口婆心,到底给了学生什么?回头一看,不过是听说读写的一些记忆与训练罢了。学生将来会因这些听说读写的本领而受益吗?我这些年来所谓的教书育人是不是随波逐流呢?想来很是惭愧。因为在一次学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老师们列举了许多学生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甚至连背书包、做值日和走路都懒得去做;读写姿势极其不正确,屡教不改,对其造成的危害视而不见;不爱护书本和公共财物,甚至以损毁为荣;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等等。我经常在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我们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形势下教书育人所造就的人才?

2003年,我在实验小学担任副校长,就把学生的读写姿势和书写规范变成了考试内容之一,以此把所有的任课老师绑在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战车上,试图用考试来逼迫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收效不大。2006年,我又把台湾一所中学实行的“动静分明,内外有别”的校训移植过来变成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办法,在中学部推行“学生义工”,号召中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公益劳动,以达到从小修身的目的。因为从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认为教育应该有厚度、有内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所在。我的观点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坐立吃行、待人接物、合作帮助、卫生健康习惯,是外显的、气质性的,外人一看便知,一试便知;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读写态度、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实践习惯,是内向的、心因性的,将来可以迁移到工作中。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国颁布施行的《中小学生守则》10条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后发现,虽然内容全面,但缺乏可操作性,务虚的东西太多,思想说教太多,最后只能变成一纸空文。我认为在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规范的制定应当从小处着手,要务实不要务虚,使学生易于学习和付诸行动。应该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地教你做事:路该这么走,书该这么读,人该这么做,很明确,很具体,便于学生心领神会,而不应该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地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照本宣科,盲目地大谈高深的为人之道,不考虑受教育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大道理说了一大堆,表面上又庄严又神圣,可是实际上又模糊又抽象,让学生觉得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处实行。

前几年倡导恢复国学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山东大学出版社和山东省教育社联合组织的“国学启蒙”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担任了其中一册的主编,由此也阅读了很多儿童蒙学读物。我很推崇《弟子规》,因为我发现其中的多数规矩小时候都被大人教导过,因此看到它觉着很亲切,也说明了《弟子规》在民间的影响之大。《弟子规》中关于少年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行为习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比如学习习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我绝没有要把《弟子规》替代《中小学生守则》的意思,但如果要按照《中小学生守则》提出的时代要求和《弟子规》中的民间评价规则结合起来,学生做到坐有坐样、站有站相,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岂不是一件美事?我们的教育如果不从这些习惯养成出发,还奢谈什么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做到“知书达礼”,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科学知识,又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就是教书育人的内涵所在,更是素质教育之要义。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漠视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只把眼睛盯在分数和升学率上。我们要为我们的民族形象和民族前途着想,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入手,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受益终身,学习可以终身,考大学可以七十岁考,但习惯决不能等到七十岁再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