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
基于特教专业的定位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以能力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构建特教教学和康复训练技能的“层次—模块”结构化课程[2]。
1.基础层模块课程
基础层模块课程是特教专业学生入门的基本技能课程,按照特教机构教学和康复训练基本工作要求,开设特殊儿童交际、特殊儿童观察、心理与情商实务、家长沟通技巧和特殊教育社会调查等课程,主要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与特教专业学生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课程配套,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侧重职训、实训、实验等实用性操作训练,确保学生能够胜任特殊教育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是区别普通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2.核心层模块课程
核心层模块课程按照特教机构教学和康复训练职业群共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整合而成,分为教学技能课和康复训练技能课两大模块。教学技能课有特校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教育教学手语和教育教学盲文等;康复训练技能课有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残疾预防与康复和个别教育计划与实施。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特教教师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主要技能和技术。以“掌握、应用”为度,教学上侧重于熟练操作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确保学生学有所获,训练项目人人过关。
3.特色层模块课程
特色层模块课程主要是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岗位需求为依据开设的任选课程,包括与自闭症相关的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和水疗;与智力障碍相关的音乐化游戏活动、形体训练和生活自理训练;与视力残障相关的定向行走、盲文交流和音乐与游戏;与听力残障相关的心理咨询技术、手语交际、律动和行为养成指导等。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且多种选择性,体现就业方向特征。以“理解、展演”为度,教学上与特教一线工作岗位任务直接对接,确保学生学有一技之长。
4.拓展层模块课程
针对职场所需,在学生全面熟悉以上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如手语翻译、行为改变与矫正技术、心理咨询技术、特殊学校管理等课程,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熟悉、说出”为度,教学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这种富有弹性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旨在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www.xing528.com)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序化
实践课程的内容序化是按照工作逻辑进行的[3]。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依序能力形成的阶梯、认知心理顺序、特教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课程体系进行排序,实现学生对技能进行有机的主观构建。
1.螺旋式
残疾儿童交际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手语技能的学习,必须经历教育教学手语、手语交际和手语翻译三个阶段的课程训练,即在一年级侧重于聋校中的教育教学手语的学习;二年级侧重于残疾儿童生活用语的习得;三年级侧重于手语的综合应用,为考取手语资格证书做准备。再如,视力残疾儿童的盲文交际技能的培养也是如此,从教育教学盲文到盲文交际等。不同的学期有不同的典型学习项目[4]。
2.直线式
实践课程内容的序化线索需要在岗位的关系中去寻找。学生的部分专业技能可以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而获得,表现在单一课程技能的逐步提升。这些课程一般有几个任务,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如音乐化游戏活动、定向行走、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水疗、形体训练和心理咨询技术等。这些课程第一步是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分解工作任务或形式化的工作要求;第二步是进一步选择典型教学或训练任务来使工作任务具体化,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会了工作。
3.并列式
这些实践课程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可以同时并行在同一个学期开设,如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和水疗,可并行开设在第五学期;与智力障碍相关的音乐化游戏活动、形体训练和生活自理训练,与视力残障相关的定向行走、盲文交流和音乐与游戏等课程,均可在一学期并行开出,由学生自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