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课程模块研究:基于信息时代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

实践课程模块研究:基于信息时代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涉及师范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因素及研究旨趣,我们打算从师范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实践课程模块研究:基于信息时代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吴波等人认为,“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部分学生的教育素养不高、开设的课程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2]。崔波指出,尽管“高校‘非常重视’也‘大力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效果不佳”[3]。黄福艳相信,“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处于弱势地位”、“‘艺徒制’的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改革缺乏有效性对接”、“大学中小学缺乏‘合作共生’的协同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简单”是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四大问题[4]

上述研究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深入挖掘造成问题的原因。考虑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涉及师范生、高校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州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其教育工作的代言人,下同)三个方面的因素及研究旨趣,我们打算从师范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师范生教育信念弱化

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内在的精神状态、深刻的存在维度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5]。坚定的教师信念能够指引教师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教育信念对在校师范生而言,最直接的表征是从教意愿和专业认同感。据作者小范围粗略统计,相比第一志愿为师范专业的师范生,第一志愿为非师范专业的师范生从教意愿和专业认同感更低,估计低20%左右;在校男女师范生比例失调现象非常突出,可能达到了1∶2;在校师范生将来愿意到农村从教的比例非常低,大概不会超过5%,且男师范生从教意愿明显低于女师范生。结合相关研究数据,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师范生教育信念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师范生教育信念为什么会弱化呢?一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合格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二是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低于公务员等群体,当教师获得感不高。

(二)高校培养模式错位(www.xing528.com)

当前,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高校大量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性课程,而尽量少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素养等师德类课程。而且,开设的理论性课程内容落后,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性课程次数少,时间短,存在“走过场”现象。同时,从事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主体是缺少中小学一线实践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又因职称、学历、项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进入高校师资队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占据着高校教学的主导地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也不足,以致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自然就不可能高了。

为什么高校培养方式会错位?一是相比理论教学,师范生实践性教学需要高校付出更多的精力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小学沟通协调,也要求高校安排更多的经费用于师范生到中小学见习实习或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到高校为师范生授课;二是培养观念落后,还在运用落后的技术性实践思维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养成。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直接掌握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核心协调作用,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密切合作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牵线搭桥。不过,实际情况却是,政府所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不愿意参与协调,更不愿意为此投资

为什么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呢?一是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互不隶属,虽其行政级别比高校低,但其管辖的中小学范围广,级别上的低层级与管辖上的优越性互相交织的矛盾心理让其不愿同高校合作,从而避免权威性受损;二是协调高校与中小学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难免会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多出不少额外工作量和经费开支,且培养的师范生不一定能留在当地从教,出于落后政绩观和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轻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就在意料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