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研读课程标准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与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正确把握备课的方向,使备课能体现总的目标要求。
2.分析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就是经过钻研、加工和组织,将知识信息由储存状态变成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加工的可输出状态。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工作:
(1)教材结构的把握,包括把握教材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内在逻辑性,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的、最有影响的、最广泛应用的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基本研究方法等都是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一般来说,教材中思维坡度大、缺乏感性知识支撑、涉及面过广和易于与其他知识混淆的内容,往往形成教学的难点。
(2)教材内容的调整,包括教材内容的增补、删改和变通。教材的增补,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重难点,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教材内容的删改,是指根据学生实际,简化或删除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材内容的变通,是指将教材中的例子特别是例题、阅读资料等加以适当改造,使之可以一题多解,以增大其效能。
(3)教学内容的加工。包括教学内容的深化与简化,教学内容的深化即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文化底蕴、精神力量,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成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成为文化的引领。教学内容的简化是在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中突出重点难点,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
(4)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即改变教材的原有陈述顺序,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由教材安排决定的,但教师在尊重教材,将教材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后,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审美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选用教材上的内容,并可以补充、改编教材内容,同时恰当安排好一节课的容量,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容量趋于合理、科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的制订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关系着教学过程的成败,也决定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紧扣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首先,要明确教材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单元、课、框、目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要充分解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从而明确所讲内容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最后,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翔实可行的教学目标。(www.xing528.com)
4.了解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包括学生与教学的场地、设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方法和渠道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接触、个别谈话、批改作业、召开座谈会、写小论文、开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5.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来确定,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各有其相对的优势与不足,教育实践中并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或组合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6.准备教学媒体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某一概念、原理,或促进学生形成某种技能、技巧,教学需要借助一些教学媒体,例如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幻灯、教学电影、教学录像、录音、教学仪器等。
7.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是教案编制中极为重要的一步。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教学目标的不同、课型类型的区分,教学过程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但是,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大致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作业布置。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这四个环节作为设计的框架。但是,四个环节只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并非所有教学都必须经过所有的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能参考选用,不可一味生搬硬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