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派文化新论:揭秘孤岛、沦陷沉寂之谜

海派文化新论:揭秘孤岛、沦陷沉寂之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海进入“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之后,由于租界及日伪政府对拍片的控制与审查,留在上海的电影公司拍摄了大量历史题材影片,其中很多影片借古喻今,表达民族情感与不屈精神,为凝聚上海市民的精神与斗志起到不可抹杀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沉寂”,只是表面上的“沉寂”。

海派文化新论:揭秘孤岛、沦陷沉寂之谜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失败后,上海沦陷。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以前,这段时期内的上海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区,租界内由英法等国控制,如大海中孤零零的岛屿,故被称作“孤岛时期”。4年左右的“孤岛时期”,上海的制片公司先后拍摄了164部影片(9)。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在日伪的控制下,上海12家制片公司先是于1942年4月改组为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张善琨任经理),后又于1943年5月与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影院公司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两家公司共拍摄139部影片(10)。在上海进入“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之后,由于租界及日伪政府对拍片的控制与审查,留在上海的电影公司拍摄了大量历史题材影片,其中很多影片借古喻今,表达民族情感与不屈精神,为凝聚上海市民的精神与斗志起到不可抹杀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沉寂”,只是表面上的“沉寂”。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9月23日,陈白尘、沈浮、孟君谋、白杨、吴茵、周曼华、龚稼农、王征信、孙敏谢添等34位电影工作者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先后赴成都、重庆演出救亡话剧。10月17日,上海电影界救亡协会成立。天一公司于当年12月迁往香港,明星、联华、艺华、新华等公司先后停业。过后不久,新华公司率先恢复拍片,先后摄制了《貂蝉》《武则天》《岳飞尽忠报国》《西施》《欲魔》《铁窗红泪》《江南小侠》等40部影片,并设立华新、华成两家分公司,拍摄了《木兰从军》《日出》《少奶奶的扇子》《林冲雪夜歼仇记》《苏武牧羊》《云裳仙子》《葛嫩娘》等影片50余部。

上海影人在“孤岛”“沦陷”时期所拍摄的古装片,很多具有借古喻今、鼓舞民族士气的意图与效果,如《木兰从军》(1939)、《葛嫩娘》(1939)、《武则天》(1939)、《岳飞尽忠报国》(1940)、《苏武牧羊》(1940)、《梁红玉》(1940)、《香妃》(1940)、《李香君》(1940)、《孔夫子》(1940)、《西施》(1941)、《洪宣娇》(1941)等。《西施》登载在《申报》上的电影广告写道“大辱历历在目,国仇耿耿于心”;《苏武牧羊》歌颂苏武“身羁匈奴心朝汉”的民族气节;其余如花木兰、葛嫩娘、武则天、岳飞、梁红玉、香妃、李香君、洪宣娇等影片主人公,皆为中国历史文学作品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典型。其中《洪宣娇》遭到汪伪政府禁映,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才在上海上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费穆编剧和执导的《孔夫子》,通过回溯孔夫子的一生,赞颂孔子及其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并在影片拍摄技巧与叙事手段上都进行了民族化的积极探索,达到相当高度。(www.xing528.com)

除了古装片,这一时期上海电影人还创作了反映女性命运、探讨人生价值、反封建与追求恋爱自由等当代题材影片。于伶编剧的《女子公寓》(1939)、《花溅泪》(1941)、柯灵编剧的《乱世风光》(1941)、周贻白、杨小仲编剧的《新姊妹花》(1941)等影片,通过表现女性的不同性格与遭遇,指出女性要独立自强才能拥有光明的前途。此外这一时期探索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影片有:《金银世界》(1939),通过一位小学教员忘记初心,在金钱世界展开“成功”的游戏,成功之后,却因看到朋友坚守在教育岗位上而感到懊悔,以此推动观众思考人生的价值以及什么是“成功”等问题;根据苏联小说《沙宁》改编,由刘琼编剧和主演的《生离死别》(1941),讲述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后所经历的生活压迫与失业的苦闷,最后主人公改变悲观虚无的人生态度,领悟到“非竭力奋斗,则无以求生”,与朋友共同走向新生活;由费穆编剧并和流亡在上海的奥地利导演J·佛兰克联合执导的《世界儿女》(1941),通过表现两位青年的性格、追求与命运,鼓励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为民族解放及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是中国导演第一次和外国导演合作拍摄影片。由“中联”摄制,杨小仲、张善琨、马徐维邦、岳枫、张石川、徐欣夫、王引、朱石麟、李萍倩、方沛霖、卜万苍等11位导演集体编剧和导演的《博爱》(1942),展示人类之爱、儿童之爱、乡里之爱、同情之爱、子女之爱、兄弟之爱、互助之爱、夫妇之爱、朋友之爱、团体之爱、天伦之爱等11种爱,这种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下,片面强调“爱”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为日寇侵略中国效劳”的批判(11)。由桑弧编剧并执导的《教师万岁》(1944),描写两位青年反对只知赚钱的“学店老板”作风,到工厂区创办平民小学的故事,表达青年人对人生价值与处世态度的思考与探索。

此外,这一时期根据本土文学经典拍摄的《家》(1941)、《秋海棠》(1943)、《红楼梦》(1944),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原著改编的《茶花女》(1938),根据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苔丝姑娘》改编的《洞房花烛夜》(1942)等作品,都较好地将爱情与反封建反压迫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上海电影人的创作不断地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进步的养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