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派书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以赵之谦、任伯年、胡公寿等为代表第一代“海派书画”是处于崛起期,以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为代表的是第二代“海派书画”处于鼎盛期,那么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吴湖帆、冯超然、黄宾虹、赵叔孺、刘海粟、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则处于繁荣期。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黄金期,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以其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中外金融中心、民族工业中心、东西商贸中心而为整个海派艺术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第三代海派书画家们以各自精湛的笔墨创作与群体的精英优势,将“海派书画”推向了全盛状态。
吴湖帆(1894—1968),名翼燕,字遹骏,又名倩,号倩庵,别署丑簃,书画署湖帆,斋名梅景书屋,江苏苏州人。吴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世代簪缨之家,其祖父是大收藏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自幼受家庭影响,喜好诗文书画。以四王为宗,旁参董其昌、赵孟頫、王蒙、董源、巨然等。尤擅长于青绿设色及烟云渲染,有洇润华贵之姿。他原本住在苏州一个安逸悠静的庭院作画吟诗,泼墨挥毫,并和顾麟士,吴昌硕、金心兰成立“怡园画社”,成为苏州的艺界领军。1924年江苏军阀与浙江军阀开战,姑苏城炮火笼罩,吴湖帆离开了古城苏州,来到了大都市上海,开始融入“海派书画”,并以精湛的功力、深厚的造诣、独特的画风,及擅长鉴别、富于收藏、精通诗词诸艺崛起海上。吴湖帆从正统画派入手而自创画风,笔墨精湛端润而气韵古逸高迈,以雅腴灵秀而缜丽清逸的画风独树一帜。其山水构图朴茂多变,设色典丽明艳,皴法精妙渊厚。其花鸟亦丰腴富丽、格调清隽。其在书法、鉴赏、文学、画论上的造诣亦十分深厚,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文化大师级人物。并在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身份前往北京鉴定文物并任故宫评审委员,这可以讲是属于国家级的鉴定评审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梅景书屋”弟子人才辈出,涌现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一批名家。出版有《梅景画笈》《梅景书屋全集》《吴湖帆画集》《佞宋词痕》。
冯超然(1882—1954),名迴,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松山居士,晚号慎得。祖籍江苏常州,后寓居松江(现属上海)。辛亥年后随李平书迁至上海嵩山路,斋名为“嵩山草堂”,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临窗相对,两人时常论艺品赏书画。冯自幼学富五车,天智聪颖,艺事早熟,10多岁就开始卖画。初法“明四家”之唐寅、仇英,笔墨精湛细腻,法度醇严秀逸。后又专攻“清四王”,用笔更为精妙洒脱,气韵高雅,骨力内蕴,可谓有源有序,自出机杼。于山水、花卉、人物皆能自开风貌,为海上艺苑所崇尚。亦善书法,工行草篆隶,清醇有法,笔致遒劲。偶尔刻印,得秦汉神韵而也笔畅达,颇有金石气,除了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三吴一冯”外,亦与吴湖帆、吴待秋、赵叔孺并称“海上四家”。冯颇有艺术追求及审美觉悟,对当时海上画派中有些画家因取悦市场而表现出媚俗现象时,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恪守笔墨境界、倡导创作品位,颇有深意地对其入室弟子陆俨少说:“名利不可重,学画要有殉道精神。”对海上画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书画外,亦精于曲学,能拍谱吟曲,才艺修养深厚。出版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等。
黄宾虹(1864—1955),名质,字朴存、朴丞,号滨虹,中年更字宾虹,以号行,室名“滨虹草堂”。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他是海派书画家中全能型的艺术家,不仅精于绘画,亦工于书法、篆刻,于考证、鉴赏、画论、画史、印学、诗文乃至编辑均有成就。幼时即喜好书画篆刻,从画家倪逸甫学画及印,从郑珊学山水、从陈若水学花鸟。后因拥护辛亥革命而为人控告,只得隐居家乡。1909年寓居上海,编辑《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及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曾与宣古愚合办宙合社,创办艺观学会,参加海上题襟馆、中国画会、百川书画社等艺术团体,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编辑工作多年,可见他亦是位社会活动家。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初学新安画派,继受李流芳、程邃、髡残等人的影响,画风清丽明逸,淡雅冲远,以干笔淡墨出之,时称为“白宾虹”期。后又上溯唐宋诸家,效法明清流派,变汇通融而推陈出新,创“五笔七墨”法,点染皴擦,趋于黑密凝重、黑中透亮为特征,时称为“黑宾虹”期。他曾自云:“书画雅事,可赠可索,兴来挥洒,不计工拙。”可见其开放的从艺心态和人文情怀。书法亦气度雍容而用笔高逸,尤擅长篆书。亦擅长篆刻,常以金文入印,苍古奇谲而清雅劲秀,平生收藏古玺印甚富。著有《中国画学史大纲》《古画微》《宾虹诗草》《金石书画论》《龙凤印说》《古文奇字考》《滨虹草堂藏古玺印》等多种。
赵叔孺(1874—1945),原名润祥,后名,献忱,更名时,字叔孺,号纫苌,以字行,晚号二弩老人,斋号有“二弩精舍”等。原籍浙江鄞县,生于江苏镇江。在海派书画家中,他是典型的书画金石全能型的大家,系海上四家之一,因而名重当时,影响颇大。他系早熟型艺术家,幼时攻习诗文及书画,10岁时就以画马出名,后成林颖叔之婿,林系金石书画收藏大户,他认真观摩钻研,深得前贤名家之艺绪流风。年青时仕途颇畅,18岁即中秀才,28岁起历任福州平潭海防同知、兴化府粮捕通判、福州府海防华洋同知,还曾赏戴花翎,钦加盐运使衔。尽管任中公务繁杂,但仍利用一切闲暇时挥毫泼墨,奏刀刻印、鉴赏古器。辛亥后,寓居上海,成为职业书画金石家,并与海上诸书画家交谊,设帐收徒,弟子众多。艺事初学赵孟頫、赵之谦,用功甚勤。擅长花鸟草虫,用笔儒雅婉约,设色典丽娟秀,颇有书卷气。书法四体皆工,笔致和畅劲健、气势遒丽浑穆,其篆刻亦风格独树,印名远播,上至古玺秦汉,下至明清流派,刀法稳健遒劲、章法疏密和谐、笔法工稳圆熟,尤以宋元朱文为印林所重,篆法雅致婉丽,用刀圆转灵动、章法精妙端秀,自汪关后开一新境界,入室弟子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盦等深得其门风神韵。亦精于鉴定,长于金石碑版的考订及赏析。书画汇集有《赵叔孺先生画册》、编拓有《二弩精舍印赏》八卷,著有《汉印分韵补》等。
贺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别署纫香居士,江苏无锡人,斋名开天天楼。出身贫寒而奋发有志,初从孙云泉习肖像画,十八岁即到上海卖画谋生。后刻苦攻习山水及诗文,初师从吴历、王翚及原济、髡残等人,用功精勤,颇得其法。后又上窥王蒙、黄公望、李唐、夏圭、梁楷等,心摹手追,变法通融,在海上画派脱颖而出。曾涉足名山大川,眼观笔临,师法自然,山水画自开新面目,为世所重。二十年代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无锡艺术专科学校等任教授,创办中国画会,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后专职从事书画创作,成为海派书画家中代表性的山水大家。其作山水取象宏阔而气势雄迈,运笔朴茂而设色雅致,水墨酣畅而敷染沉厚,尤得自然山川之神韵。其青绿山色亦层层皴染,色彩瑰丽而气象华美,极有时誉。曾提出著名的山水创作法:“甄陶天机,融化物我”“宋人格律,元人笔意”。要仰观俯察,融入造化而不必局限于某派某宗,从而使其山水画极有创意气息。亦工于人物、花卉,笔致高雅深厚,色彩华润婉丽,颇有品位意境。书法亦运笔遒硬劲挺,有昂藏郁拔之气和墨沉笔实之态,深得北魏风骨。出版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贺天健画集》等。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斋号游天阁、艺海堂,江苏常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即喜好书画。14岁来沪,师从周湘学画。后回家乡执教,因抗婚而再度来上海,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年仅17岁,并自任校长,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以狂飙突进的精神在教学中实行男女同校,并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起轩然大波,后遭军阀通缉,遂流亡海外,考察美术教育。1929年和1933年赴欧洲考察。擅长国画、西画及书法,国画以山水见长,气势磅礴激越,色彩瑰丽宏放,笔触老辣奇迈。西画亦气象雄阔奔放,色调浓烈酣畅,构图跌宕恣肆。书法亦线条浑朴醇厚,运笔遒劲爽捷,气度郁拔壮伟。无论其书画,均有雄健强悍、豪放豁达之势。晚年的泼彩泼墨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既坚守了民族风格,又展示了中西的突破。平生多次在日本、法国、德国等举办画展,作品为这些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熟谙诗词,画上常题自作诗文长跋,从而增加浓郁的文学性和意境性,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亦作中西画的比较研究,对中西画多有艺理阐发。著作有《国学真诠》《存天阁谈艺录》《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海粟诗词选》《刘海粟画语》等,出版画集有《海粟国画》《海粟油画》等。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9岁起从父学画,精奋钻研,刻苦用功。后在家乡中小学任图画教师,1915年,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以悲愤的心情毅然离开故乡,自此改名悲鸿,到上海谋生求学,但坚持从艺。1916年初,应哈同花园公开招聘为仓颉造像而入住哈同花园。徐在这里结识了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师级人物。自此,他开始结交文化名人,亦进入了海上文艺圈。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公派赴法留学,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于写实派画家达仰,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功底。1927年归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8年10月经李石曾先生推荐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大力倡导中国画的变法创新,1933年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欧洲法、德、比、意、英及苏联办展。徐悲鸿以自己的绘画创作和艺术教育在海派画坛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思想开放、观念现代、笔墨求新、风格独树,带有海派书画家鲜明的精神风采和创作理念。其擅长国画及油画,国画创作借用西洋画的章法构图及体块造型,笔墨生动浑朴,线条酣畅洗练,色彩典雅明快,气韵丰逸郁勃。尤其以画马名世,笔触简约精妙,造型准确灵动,形神兼备而气势豪放。其油画亦笔致凝重、色彩瑰丽、形态传神,具有内在的气度与激情。出版有《徐悲鸿油画》《徐悲鸿彩墨画》等多种画集。
林风眠(1900—1991),字凤鸣,后改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阁公岭村的贫农之家,父兼做石匠。自幼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后考入上海美术学校。1919年7月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就读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是年冬回国,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1928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抗日战争期间,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林风眠一生执着艺术事业,倡导新艺术运动,勇于追求创新,融汇中西而贡献卓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战国漆器,乃至民间木版年画、皮影等研究深入,同时对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借鉴取法。他的作品意象朦胧,意境深邃,意蕴丰约。注重诗意性与语境性,神韵性与抽象性,变形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色彩丰富浓烈中显示出变幻莫测,其风格的独创是无人能复制的。1949年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1977年定居香港。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著作。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权,后改名为爰,季爰,号大千。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生于四川内江一个书香门第。他4岁时就跟哥哥读古文,9岁时随母从姐学习绘画、书法,天资聪颖、奇才早熟。12岁时所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已为人称道,被誉为神童。1917年他随二哥张善孖赴日本学染织。1919年,张大千完成了学业,乘船来到上海,因情觞而在松江的禅定寺出家,赐名“大千”,百天后还俗。师从曾熙、李瑞清,精心钻研石涛山水,心摹手追,朝夕用功,深感石涛笔墨富于变化,线条高古朴茂,意境深邃隽永,出神入化,得陶天机,张大千以传石涛画风著名,有“石涛再世”之称。而他对八大之法亦深入堂奥,其墨荷、花鸟等亦传八大神韵。亦工于篆刻,高古豪健,意趣郁勃。其书法亦运笔奇拗硬涩,劲秀古媚。1924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工笔写意、各臻妙境,全部作品售完,好评如潮,从此进入海派主流画家群。1931年随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团赴日。抗战时归蜀,后不畏艰难,长途跋涉到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在创作方法及色彩处理上颇有得益。1950年由港赴印,在新德里举办画展。1955年定居巴西圣保罗八德园。1968年迁居美国加州十七里湾,开创出了融汇古今、法取东西的泼彩大写意,标志着他的创作在十七里湾进入了鼎盛期。1978年,80高龄的张大千告别十七里湾的“环荜盦”,定居于祖国宝岛台湾的“摩耶精舍”。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后更名天寿,号寿者,别署阿寿、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自幼喜好书画,1910年14岁时进宁海县城国民小学,在城里买到了《芥子园画谱》,自此开始以谱为师,勤奋临习。1915年19岁时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亦是书画篆刻家的经亨颐,教师中有大名鼎鼎的书画家、教育家李叔同,从而奠定了他的从艺走向。1923年,他到上海民国女子学校教美术。第二年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邀到该校任教,参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并编写了《中国绘画史》。至此,他以艺校教授的身份参与了创作、教学及研究,成为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系吴昌硕的入室弟子,深得缶老赏识。吴曾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1928年又出任刚创立的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潘天寿的绘画以花鸟、山水为主,偶作人物画,亦擅长指墨画。初学徐渭、石涛、八大及吴昌硕,形成了雄健强悍的笔墨,简洁奇崛的构图,追求一种宏逸阔大、隽丽深邃的意境,章法则纵横恣肆、侧险取势,设色亦浑朴典雅、明丽畅达。其书法运笔奇拗硬涩而昂藏郁勃,结构则意气密丽而疏密自如。亦能篆刻,有秦汉遗绪。著有《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出版画集多种。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1914年,16岁的丰子恺从浙江崇德来到西子湖畔,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就读,从李叔同学绘画和音乐。1919年毕业后即投身于当时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组织发起了“中华美育会”,创办了《美育》杂志。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考察,学习绘画、音乐与外语。有一次偶然在东京的一个旧书摊上邂逅了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画集,从中得到了艺术启发。1922年从日本回国后,应夏丏尊之邀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绘画与音乐,正式开始在居所“小杨柳屋”创作漫画。1924年7月,丰子恺发表了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说不出的美感”“诗意的仙境”“新鲜的趣味”,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从1925年5月开始,《文学周报》刊登了丰子恺的画作,192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子恺漫画》。由此,标志着丰子恺成为中国漫画出版第一人。而1929年出版的《护生画集》,则奠定了丰子恺作为中国漫画之父的地位。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等。(www.xing528.com)
钱瘦铁(1897—1967),名厓,字瘦铁,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斋主,江苏无锡人。曾是刻碑店学徒,与金石家郑大隺(文焯)相识,成为入室弟子。后通过其师与吴昌硕、俞语霜相熟,亦师法吴、俞之艺,于书画金石用功精勤,颇有悟性。十九岁后,钱瘦铁从姑苏来到了上海,以其卓尔不群的金石书画逐鹿于名家云集的海派艺苑,积极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活动及中国画会的创办,并出任上海美专年轻的教授。其金石弥盛的书画风格为日本大画家桥本关雪所推崇,1923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后声誉鹊起,颇得日本艺界赏识。抗战烽火燃起之时,投身于抗日谍报组织,成为不屈的反法西斯战士,因秘密帮助在日郭沫若归国而被捕入狱。后成为职业书画家,其山水画初学黄山画派,后宗法石涛,笔底功力深厚,喜用干笔,苍劲醇古中见雄健朴拙,可见书法线条之功。花卉师法沈周、徐渭,笔墨遒劲端润而畅达爽捷,用色典雅古逸而对比强烈,其枝干花朵常用篆法草法笔致写之,颇有书卷气及金石韵。书法工于四体,尤以篆隶见长。篆刻深得老缶气度风骨,后又上窥秦汉及明清流派,用刀浑朴苍逸,章法疏密奇崛,有高古雄健之气和强悍英迈之态,有“江南三铁”之时誉(吴昌硕称“苦铁”,王大炘称“冰铁”)。其在绘画、书法、篆刻上展示了“海派书画”的综合优势。出版有《瘦铁印存》二卷。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号荻舫,以字形,江苏常熟人。年轻时从同里陶松溪学习花鸟画,生性勤奋,朝夕临习,画艺渐进。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常熟开智高等学校,20世纪20年代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开始职业书画家生涯。他的绘画内师传统,外效造化,上溯宋元诸家,下至明清的陈白阳、徐渭、恽南田、金冬心、八大山人、新罗山人,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所擅长。尤对前期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极有研究,时常临习、潜心揣摩,在画坛上有“江虚谷”的美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花鸟画界称江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为“四大名旦”和“江南花鸟画四才子”。他同时亦十分注重写实,为了画好各种禽鸟,家中饲鸟从未间断,反复观摩,观其态,听其鸣,妙在传神。有时还将鸟笼置于画桌而观其千姿百态,因而笔下之鸟形神皆备,气息灵动。平生曾画百鸟百花长卷及册页传世,成为风格鲜明的海派花鸟画大家。出版有《江寒汀百鸟图》《当代名画家江寒汀》等。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以字行,一字凫,号负翁、楚凫,别署非叶、木人。晚年更号初升,室号有后悲庵、安处楼等。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出生于艺术之家,幼时在父亲指导下学书习画刻印,颇为聪慧。在杭州宗文中学读书时,得到老师樊熙系统的指导,对笔墨颇有感悟,遂定下了从艺之心。后来到艺事昌盛的上海,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颇得执教的潘天寿赏识,时常共同探讨画学艺理,情在师友之间,潘天寿那种变汇通融、新意自创的精神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曾以书法篆刻与唐云之画在杭州合作办展,获书画界好评,成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在名家荟萃的海派书画家中,他以画、书、印“三绝”驰誉海内外,可谓是濯古来新,自辟蹊径的集大成者。他的花鸟画师从徐渭、朱耷、李复堂、赵之谦、吴昌硕等,敢用浓墨重彩,造型简略,浑厚古拙。其书法则追踪秦汉魏晋,遍窥唐宋明清,具有宏观上的研习和微观上的深入。正是这种广采博纳,使他的书法古朴浑穆、婉约奇丽,个人风格十分鲜明。特别是他的隶书、篆书、行草,笔墨劲秀古逸而遒婉有法,气势昂藏郁拔而洒脱畅朗。其篆刻远取古玺、融治秦汉、旁参让之、传承昌硕,形意交融而刀笔相畅,特别是章法极有空间构造意识,疏密呼应而奇拗跌宕,别开生面。凭借在书画上的造诣,来楚生的肖形印亦形神佳妙,独步当代印林。出版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书法集》《来楚生印集》等。
朱屺瞻(1892—1996),乳名增均,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为梅花草堂、癖斯居。出生于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江苏太仓,祖父是位艺术爱好者,收藏了不少名家书画,使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私塾老师的指导下学画梅兰竹菊。二十岁后他考进了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后又东渡日本,在友人汪亚尘、陈抱一的介绍下,进了川端美校,师从于当时著名的美术大师藤岛武二先生。留学生涯虽然短暂,但极大地开拓了他的审美视野。归国后,他便开始研习“印象派”大师塞尚及“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作品,在构图用色上色彩绚烂而对比强烈,具有强悍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造型形态,意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表现途径。当时上海有个“天马会”,每年举行一次联展,他就以自己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油画参展,并与刘海粟、徐悲鸿、王济远等探讨切磋。齐白石还将他引为“平生第五知己”,为其刻印六十多方。朱屺瞻山水师承石涛、八大的奇妙意境,花卉取法于青藤、苦铁的笔情墨趣,并参以自己笔力苍逸、气势雄浑、意境郁勃的艺术个性。他热爱自然,屐痕遍布名山大川,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贵在似与不似的再创造。特别是其在桑榆之期,更是毅然进行了“暮年变法”的壮举,古今交汇而融贯中西。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谭》等。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自幼喜好书画。后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后又从冯超然学画,工于人物花卉,尤擅长山水,风格独具。他铭记冯师教诲:“名利不可重,学画要有殉道精神。”1935年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他特地赶到南京,潜心观摩,把精品佳作的用笔、构图、立意默记于胸。对范宽、董源、李唐及黄公望、赵孟頫等山水之作,用功精勤,心摹手追。抗战胜利后一方面由于经济拮据,另一方面为了观察长江水流波涛,不顾个人安危从蜀中乘木筏漂流东归,从此引发了他的创新意识,深谙山水之势形。其山水画构图严谨,笔墨奇逸,意境古朴。特别是千山万壑、云海流岚、烟波江流、红树古木等别有意趣,始终充满了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出神入化的特点,不仅有造型感,亦有语境性,展示了他自己精湛的技法与独特的风格。其“留白”与“墨块”就是经典之法。他亦工于书法,得力于杨凝式、苏轼、米芾和《龙门二十品》,线条丰逸华润,气韵古雅高迈,顿挫凝重浑厚,带有高古的篆隶之笔意,有朴逸雍容、苍润超迈之趣。陆俨少在诗文上颇有造诣,平生倡导:“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出版有《山水画刍议》《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等。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秋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江苏常州人。书香世家出生,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学者。国画初攻花鸟,后涉山水、人物。早年师从江南学者钱名山,中年倾心陈老莲,后直溯宋元,取法高古,画风典雅。山水从北宋王诜后入巨然堂奥,晚年水墨华滋朗润,雄迈朴茂,色彩酣畅绚丽,富美雍容。书法功力精深,以行草名世。取二王笔法而参颠张(旭)狂(怀)素神韵,最终以张旭书风参以己意而潇洒俊逸、气势酣畅,自成风格。谢先生在书画鉴定上亦功力独到,造诣深厚,别具慧眼,世有“北张(葱玉)南谢(稚柳)”之说。他与张大千亦是人生知己、笔墨兄弟,曾结伴赴甘肃敦煌莫高窟考察研究,相互切磋画艺、交流石窟艺术研究心得,张大千曾题谢稚柳画《檞树啼猿》云:“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甲。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著有《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室记》《鉴馀杂稿》《鱼饮诗稿》及《谢稚柳画集》《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等。曾任全国书画鉴定组组长。谢稚柳是一代学者型的书画大家,学养深厚、见识独到、境界高迈。
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别号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系著名花鸟画家,亦擅山水,取法于朱耷、金农、华新罗、吴昌硕等大家,气息古雅,清丽隽秀,融南派之飘逸与北派之酣畅为一体。他六岁入塾读书,课本是《千家诗》。从父亲的艺友到母亲的诗教,使他对诗画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十三岁时,唐云考进了一所教会中学——惠文中学。礼拜、英语、数学让唐云感到头痛,但学校里有一位擅长音乐、精于诗词、工于绘画的老师查猛济,唐云的画艺诗才得到了查老师的关注,并对唐云进行了诗、乐、画的系统辅导。唐云十九岁时,在王潜楼的介绍下,应聘成为杭州冯氏女中的美术教师,并开始和杭州的书画名家丁辅之、潘天寿、姜丹书、来楚生交往,并成了西泠印社中人。20世纪30年代来上海从艺,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系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之首(唐云、江寒汀、陆仰非、张大壮)。其书法用笔奇峭秀丽,别具一格,取法于宋徽宗的瘦金体而自出新意,线条坚挺瘦劲,郁勃稚拙,神采焕发。唐云亦是书画鉴赏、收藏大家,特别是紫砂壶的收藏冠绝当代,其八把曼生壶系经典中的经典,故其画斋亦以“八壶精舍”名之。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新海派花鸟画之领军,格高韵清。出版有《唐云画集》等。
程十发(1921—2007),名潼,籍贯上海金山枫泾,出生于上海松江。斋号有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等,出身于行医之家。自幼受父亲影响,喜好书画。1934年14岁时,就读于松江天主教会主办的光启中学。1938年,18岁的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国画系就读,老师李仲乾为其取字“十发”。1941年从上海美专毕业,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了个人画展。1949年后,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美术创作员,主要创作连环画及书本插图。1956年参加筹备上海中国画院并聘为画师。注重深入生活,赴云南边疆采风,在人物、花鸟上变法创新,风格独特。新时期后,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拨乱反正,组织艺事创作。程十发在人物画上所取得的突破及所展示的成就,是代表了一个流派的创作成果及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度。他创作的人物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人文氛围,展现了创作取向上的大格局和艺术形态上的大手笔,从而凝聚着时代的精神取向及审美追求,被誉为“程家样”。晚年将自己珍藏的古代书画捐给上海中国画院及家乡松江。出版有《程十发画选》、《程十发近作选》、《程十发作品展》(日本版)等,曾在中国香港、澳门及日本、美国等举办画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均有着良好而完善的智能结构和独特而优越的成才条件,可以讲这是一个教授级的艺术群体,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的人生经历,学贯中西而教书育人。同时,他们亦组建了带有西方沙龙性质的现代画会,如1919年由刘海粟、汪亚尘组成的天马会;1923年由陈秋草、方雪鸪组成的白鹅画会;1929年由贺天健、张善孖组成的蜜蜂画社;由王一亭、张大千、钱瘦铁组成的中国画会等,体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开放、更为现代、更为全面的发展势态。
“风格即是人。”就以第三代海派书画家来讲,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树起了风格的旗帜,如吴湖帆的精致华美、冯超然的精湛醇雅、黄宾虹的朴茂高古、贺天健的浑穆淳厚、潘天寿的峻峭奇崛、刘海粟的雄浑豪放、徐悲鸿的严谨郁勃、张大千的雅致古秀、钱瘦铁的遒劲苍健、来楚生的格古韵清、谢稚柳的儒雅醇朴、唐云的爽朗潇洒、程十发的华滋绚丽等,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群体风格打造和海派艺术创造。与第一、第二代“海派书画”相比,他们都更注重师承传统而又自出机杼,都更讲究笔墨表现精致而富有时代气息,都更推崇意境内蕴丰富而凸显人文风骨,这也就是第三代“海派书画”整体的风格谱系、创作走向及审美诉求,彰显了“海派书画”的包容并蓄,笔展多姿、艺兼众美。从而相当有说服力地佐证了“海派书画”的地域特征,既有吴越文化崇尚精缜的艺脉史绪,又有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