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归侨不远万里、不畏艰难来到延安,就是认为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可以学到抗日救国、报效祖国的真本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央研究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军政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自然科学院、敌军干部学校、俄文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部队艺术学校、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新文字干部学校等20多所学校”。[1]延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学习生活过的东南亚归侨有几百人,他们来延安之前大多是学生或工人,年轻而富有爱国热情,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没有革命经验,不知道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贡献力量。有的想法还很幼稚,南洋学校的一些华侨学生主张:“回国上前线,身上捆上几十颗手榴弹,钻到日本坦克下面和敌人同归于尽,为祖国壮烈牺牲!甚至还有人主张把日本商店里的日本人抓出来几个狠狠打一顿,为中国人民出出气![2] 37有经验的南洋华侨会告诉他们想为祖国做贡献是可贵的,但不能靠个人奋斗,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走正确的革命道路。来到延安的东南亚归侨真正领悟到了这些道理。很多东南亚归侨一到延安就向组织上申请到前线参加战斗,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爱国的体现。组织上耐心地劝告他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毛主席说过,中国如果有200个真正精通马克思主义的人,革命的胜利就不成问题了。”[2]54经过组织上的开导教育,很多东南亚归侨服从分配到学校学习革命理论。
为提高东南亚归侨的革命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报名参加各种干部学校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贡献。当时延安成了东南亚归侨的乐园,在很多学校都有归侨青年。据统计,“当时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的华侨青年就有二十多人,马列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也有几十名华侨学生,陕北公学最多,二百多名。在中国女子大学学习的华侨女学生也有二十多名,其中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越南的廖冰、冯志坚、温坚、李树坚、王建华、刘思、康敏、陈洁新、李英岚、余洁、潘懿梅、冰清等人”[3]P116。另外,设在西安西北的安吴青训班也培训教育了许多东南亚归侨。青训班在抗战初期同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学府。据菲律宾归侨王唯真统计,“每期华侨学员至少有三四人,124期学员中,华侨估计不下400人,而在1939年9月中旬到的学员中华侨人数最多,还专门成立了华侨排,排长是泰国归侨罗道让”[2]52—53。这些学校各有特点,有着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原则。抗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这里学习过的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和长征考验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基础,抗大的栋梁;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或战士,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后,又回到各部队、各地区带兵打仗,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坚强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经过抗大的培养锻炼,又播撒到全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中各条战线上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4]东南亚归侨在这些学校培训之后,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工作,很快成为骨干力量,奋斗在各行各业,报效祖国。延安时期东南亚归侨的历史经验在当代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东南亚归侨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和平年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以高度的热情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