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西和甘肃边界地区的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的,1935年2月后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两次转移活动中心,从而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1932年年底之前以甘肃正宁寺村原为活动中心,1933年年初至10月以陕西耀县照金为活动中心,1933年11月至1935年2月以甘肃庆阳南梁为活动中心,在陕西保安(今志丹)、安塞、甘泉、富县、中部(黄陵)、宜君、旬邑、淳化、耀县和甘肃庆阳、合水、宁县、正宁等县的部分农村建立了工农政权,新设了陕甘边南区及华池、赤安、庆北、安塞、赤淳、富西、富甘、合水、中宜、宁县、正宁等11个苏维埃县治[1](P1)。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距大城市较远:南距西安五六百里,西距兰州七八百里,北距银川四五百里,东距太原更在千里之外,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由于横跨陕甘两省,地域宽广,地形复杂,山大沟深,有几个转移活动中心,因此,军事回旋余地较大。
井冈山根据地有许多有利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来看,井冈山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第一,井冈山虽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随着红军人数的扩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极端艰苦,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都难以为继。第二,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带,两条大江都无法徒涉,南北也难以发展,在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这些弱点在初创时期并不明显,随着红军力量的不断扩大便逐渐暴露出来。曾参加井冈山斗争、在第二十八团任连长的粟裕后来谈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的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2]79为此,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坚持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