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告假回乡期间学术心态的转变-而立集

告假回乡期间学术心态的转变-而立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研究者都注意到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对学术的一系列高压政策,论其“不喜学”,却忽视了他学术心态的转变。张居正在这三年中学术心态发生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三年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生疾苦和家国危机。不过张居正此时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是基本事实,也是在这之后便不见他像早年那样热衷王学了。

告假回乡期间学术心态的转变-而立集

张居正与王学及王学弟子的亲密期很快就过去了。过去研究者都注意到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对学术的一系列高压政策,论其“不喜学”,却忽视了他学术心态的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在他不得志的告假三年中发生的。关于张居正告假居乡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年”说,持此说者为朱东润和崔曙庭;二是“六年”说,持此说者为陈翊林、扬铎、韦庆远和刘志琴,张居正本人自己也说“前后山居者六年”。[46]但实际上,张居正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返京,三十七年(1558)还奉命到汝宁册封崇王,[47]由于之后又回家待了一段时间直到三十八年(1559)秋,于是便有了“三年”说和“六年”说。由于张居正实际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销假,且他思想的转变主要是发生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间,所以本文亦以“三年”说为准。张居正在这三年中学术心态发生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三年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生疾苦和家国危机。虽然早在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就上《论时政疏》,表现出关心国家时事的情怀,但居家三年之后,张居正提倡务实、反对空谈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务实与阳明学说本不矛盾,王阳明本人即建立了赫赫功业。但张居正对心学的骤然降温还缘于游历衡山的体验,这亦是第二个原因。嘉靖三十五年(1556),张居正与友人同游衡山,做了两篇游记,其中第二篇《后记》反映出张居正思想心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兹全录于下:

张子既登衡岳数日,神惝惝焉,意罔罔焉,类有击于中者,盖其悟也。曰:嗟乎!夫人之心,何其易变而屡迁耶!余前来,道大江,溯汉口而西,登赤壁矶,观孙曹战处,慷慨悲歌,俯仰今古。北眺乌林,伤雄心之乍衄;东望夏口,羡瑜亮之逢时。遐想徘徊,不知逸气之横发也。继过岳阳,观洞庭,长涛巨浸,惊魂耀魄,诸方溟涬,一瞬皆空。则有细宇宙,齐物我,吞吐万象,并罗八极之心。及登衡岳,览洞壑之幽邃,与林泉之隈隩,虑澹物轻,心怡神旷;又若栖真委蛇,历遐蹈景之事不难为也。嗟乎!人之心,何其易变而屡迁耶。太虚无形,茫旻漠泯,澒濛鸿洞云尔。日月之迭照,烟云之变态,风雨露雷之舒惨,淑气游氛之清溷,日交代乎前,而太虚则何所厌慕乎?即太虚亦不自知其为虚也。夫心之本体,岂异于是耶?今吾所历诸境,不移于旧。而吾之感且愕且爱且取者,顾何足控搏。乃知向所云者,尽属幻妄。是心不能化万境,万境反化心也。夫过而留之,与逐而移焉,其谬等耳。殆必有不随物为欣戚,混溟感以融观者,而吾何足以知之。[48](www.xing528.com)

张居正一路从赤壁矶游历而来,眺望乌林和夏口,观洞庭,登衡岳,发现自己的心情随着游览之地的变化而“且愕且爱且取”,顿时明白“心不能化万境,万境反化心”。需要加以辨析的是,“心即理”是王学的核心命题,与朱熹区别“道心”“人心”不同,王阳明心学将自心与普遍之理合一,由于理是万物之所以然,因此逻辑上万物依存于心,心是万物的本体。所以,张居正对“心”的质疑逻辑上可以看作是对心学的质疑。但张居正本人是否确实如此认为,因为缺乏材料不能过度诠释。不过张居正此时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是基本事实,也是在这之后便不见他像早年那样热衷王学了。这种对“心”的质疑和务实思想的加强共同加强了张居正思想中的务实色彩,当政之后张居正与王学渐行渐远,最终走到了学术的对立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