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
陕北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激烈碰撞、水乳交融发展的“绳结区域”。据周伟洲先生《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融合》一文研究显示,历史上曾活动于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有鬼方、猃狁、白狄、义渠、匈奴、鲜卑、敕勒、丁零、高车、羌、西域胡(包括月氏胡、龟兹胡)、高丽胡、卢水胡、稽胡、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女真、蒙古、回等二十多个民族;①根据近年出土墓志来看,其实还有部分吐火罗人、回纥人、契丹人在陕北也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可以说,陕北就是中国民族熔炉的一个典型缩影区域。这种民族融合性至今的外在表现都很明显,比如陕北的呼延姓、拓姓、慕姓、折姓比比皆是。(www.xing528.com)
在以上活动于陕北地区的历史民族中,党项族是以羌族为主体,融合了西北各地所居的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它在陕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个在隋唐时期只被中原王朝称为“小蕃”的部族,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繁衍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的民族,并且在唐末五代以及宋金时期独立于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北宋时期,陕北因宋夏关系的曲折发展,战事频仍,而党项族内部也分裂出附宋守边和抗宋自立的两种政治力量。前者的代表是立足麟府、前后传承达十代之久的折氏家族,后者的代表是立足朔方、最终自立的夏州李氏集团。
府州折氏与夏州李氏既为一族,俱列党项“五大姓氏”之属,但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发展上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呢?庆历元年(1041),建国不久的夏王元昊率军围攻府州,时任知州折继闵率军誓死抵抗,明言“吾州世与寇为仇”,②折继闵所谓的“世仇”,到底是什么仇恨?概言之,府州折氏与党项族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看似一个小问题,其实有关唐末五代以来陕北地区的民族变迁。为此,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拟对折氏与党项族特别是与夏州李氏的关系做一探究,同时对唐末五代时期的陕北民族面貌进行简单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