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派青铜文物修复技艺研究:观千剑识器,操千曲晓声

苏派青铜文物修复技艺研究:观千剑识器,操千曲晓声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发掘清理出土了一大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包括一级藏品“错金银立鸟壶”“错金银牺尊”“嵌松石卧鹿”“嵌松石错金银镂空铜镜”及铜车马等,为研究涟水地区西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体型为中小型,四肢细长,前肢分别伏于身体两侧,紧贴地面,后肢置于鹿身右侧,两腿叠压呈放松状态。王金潮临危受命,领导课题小组承担起修复浑天仪和简仪的艰巨任务。

苏派青铜文物修复技艺研究:观千剑识器,操千曲晓声

“择一事,终一生”,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倾注一生的心血,专注于一件事情,将其做到极致,谓之“匠人精神”。王金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匠人精神”的杰出大师,从1965年第一次接触青铜器开始,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心无旁骛、勤勤恳恳、努力钻研,只为做好青铜器修复这一件事。

20世纪60年代,王金潮开始跟着金满生学习青铜修复技艺,成为苏派青铜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在他的手里,破碎的铜片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在他的身后,年轻的修复师们在其悉心栽培下,逐渐能够独当一面,苏派青铜修复技艺也再次得到继承与发展。

图2-21 王金潮传授青铜器制作工艺知识

1966年回到南京博物院以后,王金潮先生开始正式跟着师父修铜器了,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三里墩青铜器群的修复工作。196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对涟水三里墩墓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工作,该墓为涟水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西汉墓。此次发掘清理出土了一大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包括一级藏品“错金银立鸟壶”“错金银牺尊”“嵌松石卧鹿”“嵌松石错金银镂空铜镜”及铜车马等,为研究涟水地区西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多数铜器出土时已破损,需要修复的青铜器数量多、难度系数大,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金属文物修复专家对其进行修复,王金潮先生跟着师父花费了好多年才修复完成。现在这些修复好的文物大多安放在展柜里,大家去参观南京博物院历史陈列馆的基本陈列——《江苏古代文明》,就能看到这些精美的文物。

图2-22 涟水三里墩青铜器

图2-23 南京博物院藏嵌松石卧鹿

在涟水三里墩青铜器群的修复工作中,损坏最严重的一件是“嵌松石卧鹿”。这件青铜器送到南京博物院的时候,鹿嘴缺失,鹿角破碎,鹿身也被压扁了,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面残破的铜镜,整体状况惨不忍睹,尽显历史的沧桑。经过王金潮先生的悉心修复,现如今陈列在展览厅的“嵌松石卧鹿”栩栩如生,铜鹿通角高52 cm,身长26 cm。鹿作伏卧状,与自然界的真鹿休憩时状态相似,在造型上是模仿鹿科哺乳动物的形象。头部略圆,头颈直立,耳长且竖立,眼大而圆,颜面部较长,貌甚警觉。眶下腺呈裂隙状,泪窝分明。体型为中小型,四肢细长,前肢分别伏于身体两侧,紧贴地面,后肢置于鹿身右侧,两腿叠压呈放松状态。犄角槎枒,鹿角细长且顶部弯曲,竖立于头部两个突起的角柄之上。角上共四杈,次杈与眉杈间距较大,其位置较高,主干在末端又分出两个小杈。脊、臀、胫、耳等部分镶有绿松石,鹿角如树枝般昂扬向上,充满生命的灵动。

王金潮在继承师钵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苏派青铜修复技艺,用自己日益纯熟的技艺修复了数不尽的青铜文物,如汉代银缕玉衣、青铜天文仪器浑天仪和简仪等。面对这样一些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王金潮等苏派青铜修复技艺的传人从不畏惧,而是迎难而上、不断钻研、改进技艺,使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重新散发出光芒。

1970年,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次年慈宁宫中举办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而在这次展览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文博专业人士共同的努力。王金潮先生就在展览前夕被调往故宫博物院,和那里的修复专家一起参加文物的修复工作,并在这段时间里独立完成了汉代银缕玉衣的修复工作。这件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墓,由于发掘时墓葬被扰动,导致玉衣散乱成2 400多片,并缺失200多片。面对如此艰巨的修复工作,王金潮仔细观察了此前7个地区出土的10件玉衣的玉片,经过不断的尝试,才分类编缀成功。他将出土时凌乱不堪、面目全非的玉衣修复完整,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露天放置的浑天仪和简仪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室外古青铜天文仪器,不仅在世界天文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制作技术也代表了我国500多年前在天文、冶金铸造和工程力学科学技术领域的高超水平。然而,近代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坏,使得浑天仪和简仪在20世纪80年代末存在濒临倒塌的危险。王金潮临危受命,领导课题小组承担起修复浑天仪和简仪的艰巨任务。这项工作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全新的,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制定新的解决方法。

图2-24 1966年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人员合影

图2-25 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墓银缕玉衣

图2-26 错银铜牛灯修复前后

图2-27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

图2-28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简仪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室外古青铜天文仪器,浑天仪重约10 t,简仪重约14 t。针对如此巨大的青铜文物,常规的锡焊强度不够,无法修补好裂缝。王金潮先生通过数次实验发现,银铜焊接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强度不足的问题,而这种焊接方法还是首次应用在青铜器的修复上。除了焊接的问题,紫金山天文台临近工业区,浑天仪和简仪又都是长期露天放置,常用的铜缓蚀剂如苯骈三氮唑(BTA)根本不足以抵御酸雨的侵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金潮与南京市化工研究设计院的谢甦先生合作,合成di-BAA和SA树脂并分别进行了复配,对浑天仪和简仪脱水后进行缓蚀和封护,用这种工艺处理过的青铜文物,既能保持原始特征,又能有效地阻止腐蚀。此外,他还借助腐蚀和人工老化试验化学极化曲线、XPS分析等方法,从腐蚀科学、能谱学、配位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的角度讨论了防护材料的性能和工艺与浑天仪、简仪带锈防护之间的关系,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污染大气中浑天仪、简仪的带锈防护》(发表于1994年第1期《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www.xing528.com)

在修复浑天仪和简仪的同时,王金潮还有一项任务,那便是复制简仪以保存这一古代杰出的技术。传统工艺难以确保相位精度、复制品的强度和刚性要求,王金潮先生和团队为了保证复制工作的圆满成功,又重新进行工艺设计,经过多次方案论证,最终采用玻璃钢加工工艺中的充压袋塑法:在玻璃钢毛坯做好后,立即放入充压袋并合模充压,使两个半模同时加压、固化、整体成型。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复制品的相位精度和整体刚性。

在多年的修复生涯中,王金潮先生始终在学习,尤其注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在这一次简仪的复制过程中,他就使用了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最新研发的表面毡和玻璃纤维短切厚丝毡两种新材料,大大地缩短了制作周期,减轻了工作量。他还专门写文章向其他文物工作者们介绍这些方便实用的新材料,如1995年《东南文化》第4期就刊登了他的文章《美国P.S.I公司生产的速成胶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2002—2007年,随着王金潮修复水平的日益精进、渐臻完美,他先后主持了河南郑州新郑青铜器群、江苏徐州泗阳汉墓青铜器群、江阴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江苏扬州江都南朝青铜器群、扬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和江苏淮阴高庄战国青铜器群的修复工作。

在修复淮阴高庄战国青铜器群的过程中,王金潮敏锐地发现几件铜器上有焊接痕迹,还发现了铅锡焊料。如果对这批青铜器的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可能为研究春秋战国吴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提供材料。于是,他从15件青铜器中挑选了残片样本28个,送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进行金相检测、铜器成分分析、焊料成分分析和焊料X射线衍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淮阴高庄战国青铜器群在青铜容器锻造技术和焊接技术两方面特点突出,而这两方面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江淮下游地区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冶金技术史及东周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王金潮与北京科技大学的专家对长江下游江苏宁镇地区34件吴国青铜容器样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其铅含量普遍偏高和含砷青铜的存在这两大合金特点,进一步了解到两周时期吴地的青铜器铸造业,吴地与中原及其他地域在青铜技术方面的传播交流。具体的分析过程可见2014年《江汉考古》第2期的《吴国青铜容器的合金成分和金相研究》一文。

图2-29 王金潮检查铜器情况

图2-30 2000年在台北史语所交流青铜器修复

2009年,由于一场盗墓引发的事故,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徽盱眙县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江都王刘非及其妻妾的墓葬群。在考古工作开展的同时,南京博物院获赠了一套散乱的金缕玉衣,玉衣送往文物修复室时成了一箩筐散乱的玉片。首先,王金潮根据以往修复玉衣的经验,将散乱的玉衣按不同部位大致分类,并且基本确定八组构件的整体轮廓和具体尺寸;然后,他将单个玉片与“玉片组”进行拼接,缺失部分按照其形状制作新的玉片,并对新玉片进行作旧处理;接着按照科学检测后的成分配比制作金丝,用特制金丝穿缀玉片;最后,依照玉衣原型,等比例缩小30%左右制作支架。

图2-31 安徽盱眙县大云山汉墓金缕玉衣修复前

图2-32 安徽盱眙县大云山汉墓金缕玉衣修复后

图2-33 曾侯乙尊盘

图2-34 范铸法试铸镂空纹饰

图2-35 泥范法复原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

图2-36 三维动画复原透空青铜器

王金潮是最早通过实验考古提出“曾侯乙尊盘采用泥范法铸造”的学者,他时刻关注着中国青铜器泥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学术讨论。通过泥范铸造实验成果,他铸造出了作为失蜡法铸造典型的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为了使泥范铸造法能被更多人了解,他用多年的积蓄开始了泥范铸造曾侯乙镂空蟠螭纹口沿三维动画的制作,实现了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相互融合。曾侯乙镂空蟠螭纹口沿三维动画的成功制作给了他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之后又相继完成了许公宁透空饰件与陈璋壶的泥范复原和三维动画制作,并将这些实验考古的成果撰写成文——《实验考古——中国青铜时代透空青铜器泥范铸造工艺求实》。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王金潮,已经和青铜器一起相处了50多年,他修过许多青铜器,做过许多研究,却仍然热爱青铜器。往后的日子,他想理一理青铜器工艺的发展演变,写一写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带一带那些同样热爱青铜器的年轻人在青铜世界里遨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