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派文物修复技艺:重塑青铜文物

苏派文物修复技艺:重塑青铜文物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馆内大量残破的青铜器可等不了那么久,文物修复迫在眉睫,不及时地进行保护很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为避免落到日军手中,楚大鼎同故宫文物一起被辗转运送到四川重庆。为了拯救这批珍贵的文物,安徽省博物馆任命金润生作为文物修复专家组的重要成员,对饱经沧桑的楚大鼎进行抢救性修复。子当留斯馆,我当归故乡。

苏派文物修复技艺:重塑青铜文物

1955年5月,安徽寿县西门内偏北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蔡侯之墓,这是继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大群楚铜器之后最大的一次考古收获。该墓出土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青铜重器,但大部分器物残破不全并患有严重“青铜病”。那时的安徽省博物馆刚刚成立不久,文物保护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文物修复队伍还没有完备。而馆内大量残破的青铜器可等不了那么久,文物修复迫在眉睫,不及时地进行保护很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图2-17 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列鼎

面对此情此景,安徽省博物馆随即邀请金满生、金润生等青铜器修复专家,对该批数量众多的青铜器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期间,金氏兄弟俩修复并保护了战国蔡昭侯墓、蔡声侯墓和蔡元侯墓的大量青铜器,并按用途分为兵器车马器、食器、酒器、盛储器等,数量众多,历史价值很高。短短几年里,金氏兄弟俩与安徽省博物馆的馆员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馆里领导和同事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切和帮助,而兄弟俩也以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还原青铜文物本来的面貌。

工作完成之后,在馆内外领导、同事们情深意长的劝说下,金润生选择在安徽省博物馆落地生根,以馆内师承制教学模式将“苏州派”修复技艺世代传承。苏派青铜修复技艺继续向西传播,从而影响了安徽等地从事文物保护的青年才俊。现如今,苏派青铜修复技艺在安徽博物院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科技保护手段。文物修复师们就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地为历史珍宝续写新的生命。金润生传播的不仅仅是苏派青铜修复的技术与方法,更是匠心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与情怀。

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端庄肃穆的楚大鼎,又叫铸客大鼎,其雄伟浑厚宛如君王散发着问鼎中原的气质,已经完全看不出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殊不知,它的前世历经坎坷,见证了国家几十年的苦难。

图2-18 安徽博物院苏派青铜修复技艺传人合影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葬遭到疯狂盗掘。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器物达几千件,其中就有这硕大的楚大鼎。它因体积太大幸免于难,同样也是因体积太大而不幸受损。楚大鼎被盗挖出来后,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旅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为避免落到日军手中,楚大鼎同故宫文物一起被辗转运送到四川重庆。1939年,日军对重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轰炸,楚大鼎被迫再次迁移到四川乐山一带。抗战胜利后,它又被运回南京博物院收藏。1950年,楚大鼎回到安徽合肥。在几次的搬运过程中,因体量太大就被滚着搬运,可怜的楚大鼎局部受损严重:足部脱落、耳破损、鼎身开裂。

为了拯救这批珍贵的文物,安徽省博物馆任命金润生作为文物修复专家组的重要成员,对饱经沧桑的楚大鼎进行抢救性修复。在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下,文物修复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抢救修复的一线上,历经半年的努力,尝试了无数方法,楚大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雄姿,向世人展现国家重器的英姿。就连毛主席在参观时,还绕着楚大鼎细看,风趣地说:“这个大鼎,里面能煮一头大牛哇!”文物医生正是通过精湛的技艺,使埋葬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重现往昔的辉煌。(www.xing528.com)

2009年9月,安徽省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再次对楚大鼎进行复制,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一个和国宝楚大鼎几乎完全一样的克隆“楚大鼎”成功诞生。面对几乎难辨真假的“楚大鼎”,负责此次复制项目的郑龙亭研究员高兴地说,如此规格的大鼎能成功复制,不仅在安徽是首次,在全国也非常罕见。郑龙亭先生用了一个“难”字作为概括。他说,楚大鼎属于国宝级文物,不仅体积巨大,还伤痕累累,为了不对它再造成伤害,文物修复专家组抛弃整体复制的方式,而是分成若干个部分进行。整个大鼎被“分解”成29块,制作出来的模具达130块之多,这也将原本准备半个月完成的倒模工作,延长了一个月之久。

图2-19 安徽博物院藏楚大鼎

最让人惊叹的是,克隆“楚大鼎”不仅和真正的国宝楚大鼎一样沧桑、宏伟,就连大鼎口沿上的铭文和裂痕都一样清晰、真实。师从金学刚的两位青铜器修复技术人员——靳鹏和曹心阳,对克隆“楚大鼎”进行了精心的“作旧”修整。靳鹏先生说:“复制文物都是通过最后的作旧工艺完成的,这也是文物修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此次复制的楚大鼎,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不仅仍旧采用传统工艺,还在作旧环节上全部采用天然的矿物质原料,如三漆片,它其实就是一种昆虫的排泄物,用它可以增加着色的牢固性。复制工作才刚刚结束,一些前来考察的专家就已经给予了充分肯定。

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

子当留斯馆,我当归故乡

图2-20 196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金潮(左二)

手足之情,难舍难分,但苏州青铜器修复作坊不能长期无人打理,苏派青铜修复技艺仍需坚守自己的根脉,金满生满怀与兄长离别的感伤之情重返苏州。即使分隔两地,兄弟之间的情谊依旧深厚,兄弟俩经常在一起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享解决方案,共同为苏派青铜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金满生后因编制改变,进入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系统,成为南京博物院铜器修复领域的中坚力量。工作期间,他创造了古砖除锈法,还借鉴苏作红木家具和玉器打磨技术,将木则草泡软,在不伤害本体的前提下给十分脆弱的金属文物除锈,可谓是继承弘扬并创新了苏派青铜修复技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苏派青铜修复技艺在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