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我国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也被无情的资本家非法侵占与掠夺,文物偷盗转卖与仿造之风盛行。在资本与金钱的诱惑下,工匠们通过拼凑青铜器残片、凿刻纹饰、浸蚀、着色,以达到商业贸易的需求,一方面提升了青铜器仿制技术,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市场。总的来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青铜器仿造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处发展迅速、独具特色的区域。这几个地区的工匠世代沿袭传统技艺,将各地青铜器复制与修复作坊有序传承。以北京地区为例,古玩店主要集中在琉璃厂、东华门、东四牌楼等地,业务以收购仿制青铜器为主。北京古董商在河南安阳等地大批收购青铜器,挖掘出土的破碎青铜器带回北京来找人修补,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北京铜器修复技艺的发展,古铜名匠的作伪技术也日趋精湛,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表面锈蚀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一代的修复者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使铜器修复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研究机构逐渐重视文物修复,尤其是青铜器修复的地位与作用显著增强。2003年12月24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团体,它汇集了国内众多权威修复技术专家,致力于全国文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文博及社会各界的文物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展览展示、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作为文物修复领域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挂靠于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官方学术组织,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的成立代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加强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复制技术的经验总结,促进传统修复技术的传承发展,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学术成果的宣传与学术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运用科技检测与分析的手段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比重逐年增大,文物科技保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保护方面的主旋律。195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前身——中国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文物科技保护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国内各博物馆相继成立文物保护实验室,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逐渐结合,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持续焕发生机。
青铜器修复技术与其制作、仿制技术关系密切,近代青铜器修复传统技术由皇宫走向民间,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匠心独运的一门技术,也就是青铜器保护行业常说的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和西安派四大流派。(www.xing528.com)
关于近代以来民间青铜修复的几大流派,学者们的观点各有不同。南京博物院万俐早在1991年就指出,我国的北京、上海、洛阳、苏州、潍县都有这样的行业。1996年,王文昶在《青铜器辨伪概论》中提及,历代作伪地区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其中,“东”指山东潍县、济南,以潍县为主;“西”以陕西西安为主;“南”指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北”指北京;“中”以河南开封为主。同年,贾文忠首次明确提出“青铜民间四派”,即潍坊派、苏州派、西安派和北京派。莫鹏和周保中在1998年和2001年先后都指出,19世纪末各地民间青铜器修复作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如北京派、苏州派、洛阳派、潍坊派和西安派等。之后的王晓鸣、韦江胜、谭鑫刚、霍海俊等学者也基本沿袭了“青铜民间四派”这一说法,没有太大改变。因此,总体来看,北京、苏州、潍坊三地已形成较为完善且传承有序的青铜器修复派别,西安派等也不容忽视。
图2-1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