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文言文:解析偏义复词

中学文言文:解析偏义复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中学文言文:解析偏义复词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请看下面例句: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陆机:《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不绝。(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www.xing528.com)

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30)“行止”,谓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是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是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

——有的历代递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

——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

——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

——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