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民居:历史沿革与建筑特点

中国特色民居:历史沿革与建筑特点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多同宗族聚居,或毗邻建造,遂成村寨。中堂称“堂屋”,为茶相待客之所,无天地楼板。两侧称“小二间”,通常分隔为前后二室。铺地板者称“地楼”。解放前夕,今旧城区境内的仡佬族,尚有住岩洞的4户,在树上搭棚巢居的5户。50年代,经过土地改革,仡佬族农民有的分得瓦房,有的建造新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兴土木,各地仡佬族群众逐年多有修造。

中国特色民居:历史沿革与建筑特点

务川仡佬族居高山者房多低矮,向阳避风;平坝房屋稍高,多依山麓而建。旧多同宗族聚居,或毗邻建造,遂成村寨。近代多独立建造,相望而不相连。一般住宅以木结构居多,土木结构次之,青瓦盖顶。石桥、棕坪一带有以石为壁者。格局有“独间”、“长三间”、“长五间”、“三合院”、“四合院”(俗称“三合头”、“四合头”)等,多为一楼一底。屋局取八,有“要得发,不离八”之说,以中柱计算,取一丈六尺八寸(称“丈六项八”)、一丈七尺八寸,依此类推。中堂称“堂屋”,为茶相待客之所,无天地楼板。两侧称“小二间”,通常分隔为前后二室。前室置灶或设火塘(亦称火炉、火炉炕、地火炉)。西部兴宝、顺河、平模,南至棕坪、石桥一带,亦有在前室靠屋一角设“火铺”的。火铺用木架铺板做成,状似平台,踏一二步梯而上。台内以石或砖砌火坑,既可烹饪煮食,又可烤火取暖。后室多为卧房,或置粮仓。铺地板者称“地楼”。高者约1米,低者约0.3米,可防潮湿。“天楼”以木板为主,灶或火塘之上,多以竹铺就系牢,称“架盆”,便于烘烤柴火、粮食。正房两端连接建筑,形制各异,或“偏厦”、或“耳房”、或“马屁股”,多作厨房。“三合头”、“四合头”的左右厢房有“还房”、“还堂屋”之称。畜栏称“圈藏”,多附建于正房之后或左右两端,略矮,忌与住房屋脊相接。亦有依山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为畜栏的。房屋四周多栽有常绿竹木和果树。贫富住宅通异。富者雕梁画栋,明窗亮瓦,前庭后院,假山花坛。或筑围墙,或设碉楼、炮台以护卫。贫者土墙茅屋或杉皮盖顶,或住“尽屎棚”,槁壁竹扉,难避风雨。解放前夕,今旧城区境内的仡佬族,尚有住岩洞的4户,在树上搭棚巢居的5户。

50年代,经过土地改革,仡佬族农民有的分得瓦房,有的建造新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兴土木,各地仡佬族群众逐年多有修造。一般乡村仍以木结构瓦顶为主,交通方便地方多砖木结构。亦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至三层不等,平顶,兼作晒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