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的本土化实践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的本土化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班级里的孩子们喜欢《昆虫探秘》,我就利用区角,将他们特别感兴趣和想去了解的昆虫放大,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提问、解答。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的本土化实践

这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期间,孩子们都很喜欢去图书角拿一本关于昆虫的书《昆虫探秘》。看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这么高,我也在自然角投放了认识昆虫的材料。利用图片和录音笔,孩子们可以认识昆虫,也可以用录音笔说说昆虫。

我们班级里识字的小朋友比较多,孩子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上的内容了解昆虫,不识字的小朋友则是听认字的小朋友描述来了解昆虫。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大多数是男孩,自从这本书开始风靡班级以后,男孩们在自由活动时吵吵闹闹的情况也少了。

第一阶段:引发幼儿集体共读兴趣

彬彬和凯睿是班级里认字比较多的孩子,他们很喜欢《昆虫探秘》这本书。今天一吃完点心就又去拿这本书看了起来。“这是蜉蝣。”“这是白蚁。”“你看大黄蜂后面有长长的针。”他们两个边看边说着,一下子又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于是,只要彬彬拿着书,旁边会站着一圈小朋友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本书。

第二阶段:用问题激发幼儿表达

一次自由活动时,我看见嘉嘉正在认真翻阅《昆虫探秘》这本书。于是,我向嘉嘉提出了问题,我点蜻蜓的图片问道:“嘉嘉,这是什么呀?”“这是蜻蜓呀,它会飞,到了快下雨天它飞得很低。”我又指着豆娘问:“那这是什么呢?”嘉嘉对着我望了望,这时彬彬大声地说:“这是豆娘呀,它是一种飞虫!”我接着说:“哇,彬彬,你连豆娘都认识。那你还认识什么昆虫呢?”说着,我一页一页地翻,彬彬坐在我旁边向我介绍他认识的昆虫。

第三阶段:用实物主推幼儿思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抓到了一只蝴蝶放在自然角。第二天一早洋洋给植物浇水时发现了,很快“班级里有一只蝴蝶”的消息传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观察蝴蝶,有的孩子去翻翻《昆虫探秘》看看这个蝴蝶叫什么名字,有的孩子问我:“蝴蝶吃什么呀?”“它为什么一直在扇翅膀?”“它是不是受伤了?”

第四阶段:用区角推动个体经验发展

区角活动中,冬冬来到了自然角内,他拿着放大镜很认真地观察图片上的昆虫,又拿起录音笔仔细地听着录音笔的介绍。听着听着,冬冬跑到了诺诺旁边,一本正经地对诺诺说:“诺诺!我告诉你哦!枯叶蝶的翅膀看起来像一片枯叶,这是他保护自己的方法!”

解 读(www.xing528.com)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兴趣点。

大班的孩子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间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 兴趣是一种基本情绪状态,它可以驱使孩子们自发自主地认识昆虫。

(2)教师适时把握教育契机。

每一个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教育环境生活经验不同,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自己独特的兴趣,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当前兴趣并利用它,拓展他的知识和能力,把你想要他完成的目标,悄悄地放进他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去,与其融为一体。比如班级里的孩子们喜欢《昆虫探秘》,我就利用区角,将他们特别感兴趣和想去了解的昆虫放大,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提问、解答(图7-4,图7-5)。这样有可能比老师上一节学习活动效果更好。

图7-4 孩子们在观察昆虫

图7-5 孩子们翻阅图书寻找蝴蝶的名字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求知的内驱力。兴趣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孩子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上,如果幼儿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萌发积极的探索欲望。孩子最初表现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在适宜条件下会成为其终生的奋斗目标。幼儿时期的兴趣是朦胧的,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好奇与幼稚的探求。幼儿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对周围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感到新奇。

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关注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孩子关心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

(赵 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