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幼儿的挑食行为比较严重,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能够很快吃完,但遇到不喜欢吃的蔬菜就会愁眉苦脸,拖拖拉拉不肯吃。因此,我希望可以通过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的有趣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蔬菜的特点、营养价值。
第一阶段:绘本阅读《一园青菜成了精》
在阅读时间,我给孩子们讲了一本关于蔬菜的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孩子们对于蔬菜可以打仗的描述非常感兴趣,例如:葫芦里面有籽,可以发射大炮,把绿茄子打成了紫茄子,把青椒打成了红椒等等。
借着绘本的热度,区角里“一园青菜成了精”的区域,成了孩子们“打仗”的圣地,宁宁和鹤鹤两个人,分好了蔬菜牌,开始排兵布阵。
宁宁说:“我要出一个大将——南瓜。”
鹤鹤说:“那我出西红柿。”
宁宁说:“我的南瓜又大又重,一下子就能把你的西红柿压扁。”
鹤鹤想了想说:“好吧,那给你。”
宁宁收入西红柿一张牌。
宁宁又出了一张胡萝卜,鹤鹤出了一张豌豆。
宁宁说:“我的胡萝卜可以撞你。”
鹤鹤说:“我的豌豆可以发射子弹,就像豌豆射手一样。”
……
解 读
绘本阅读引起幼儿兴趣
这本绘本故事有趣的情节,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孩子们对蔬菜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图6-5)。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打仗游戏”,有的时候周围的孩子还会给打仗的两个孩子出谋划策,要派出什么样的蔬菜,怎么样才能打败对面派出来的蔬菜等等。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因而它是生成活动的重要来源。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帮助他们创设活动的环境,所得到的教育效果是在其他教学活动中难以达到的。而在这样不断地动脑筋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蔬菜的品种、特征也越来越熟悉。
图6-5 孩子们眼中的蔬菜大战
第二阶段:制作成精的蔬菜
孩子们因为喜欢《一园青菜成了精》,在画画时经常会给蔬菜画出眼睛、手脚,甚至还有一些动作。借着去童画屋的机会,我决定让他们利用童画屋中的各种材料制作一样成精的蔬菜(图6-6)。
图6-6 孩子们制作、绘画的成精的蔬菜
浵浵、涵涵、兮兮几个女孩子选定了超轻黏土区域,她们开始用超轻黏土进行蔬菜的制作。涵涵做的茄子,用了紫色的黏土捏了身体,再用黑色的黏土做了眼睛和嘴巴,最后给茄子穿了一件白色的小衬衣,做出来的造型非常可爱。
兮兮也用黏土做了茄子,但是她给茄子装上了扭扭棒制成的手脚。
瀚瀚、轩轩、宁宁几个男孩子选择绘画成精的蔬菜,用上了颜料、蜡笔、水粉等材料。
可馨用托盘做了一个底色,再用彩纸剪出胡萝卜的样子,用扭扭棒制作手脚,做了一个托盘胡萝卜。
火火先是在纸上画了一个萝卜,然后用扭扭棒给萝卜加了两条长长的腿……
孩子们的作品有个人完成的,也有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非常的认真,除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声,几乎听不到多余的声音。
解 读
动手动脑加深孩子的认知
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蔬菜外形的特点、颜色的特征都会很仔细地进行刻画、制作。当遇到材料不充足的情况时,他们能够动脑筋转换思维方式进行制作,例如:当桐桐想要做一个玉米,但没有黄色太空泥时,他选择利用黑色来进行制作,因为他吃过黑色的血糯米玉米。当涵涵想要制作南瓜,但是没有橙色时,她改用浅绿色,并说这是还没有熟的小南瓜。
老师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后,孩子们经常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到自己的作品前和朋友讨论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如“我最喜欢吃番茄,酸酸甜甜的”,“我最喜欢吃豌豆,软软的”,等等。
这个时候老师抛给了孩子们一个问题:“那么你们的家里人也和你一样喜欢这个蔬菜吗?”
孩子们一下子愣住了,他们一直关注的是自己喜欢吃什么,却没有关注家人喜欢什么。于是他们决定来一次“家里人最喜欢的蔬菜”大调查活动。
第三阶段:调查后的分享
孩子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家里对自己的家人进行调查,孩子们不仅调查出了家人喜欢吃的蔬菜品种,还把喜欢的原因也记录了下来(图6-7)。
图6-7 孩子们调查家里人最爱吃的蔬菜的记录表
●调查一:家人最喜欢的蔬菜
在第二天交流分享时,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想要来和大家说一说。
晗晗说:“我调查的是爷爷奶奶。爷爷最喜欢吃萝卜,萝卜脆脆的,很好吃。奶奶喜欢吃番茄,她牙齿不好,番茄软软的,比较好嚼。”
瀚瀚说:“我调查的是妈妈。妈妈最喜欢吃的是番茄、蘑菇,番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蘑菇也很好吃。”
浵浵说:“我爸爸妈妈喜欢吃青菜,吃青菜对身体好。”
可馨说:“我妈妈也喜欢吃青菜,妈妈说她要减肥,要多吃青菜。”
这个时候,愿愿来介绍他的调查表,但是马上受到了孩子们的质疑。
瀚瀚说:“不对,老师,愿愿他记录的不对。”
我询问:“哪里不对了?”
瀚瀚和另外几个女孩子一同说道:“他调查表上画了鱼,鱼不是蔬菜。”
听到他们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起来:“对,鱼不是蔬菜,他调查得不对。”
这个时候涵涵说道:“但是他画的蘑菇是对的呀,蘑菇是蔬菜。”
瀚瀚说:“那就把鱼划掉,这样就对了。”
我询问过愿愿之后,他也认识到自己的调查表有一点小问题,我们调查的是家里人最喜欢吃的蔬菜,但是他调查的是家里人喜欢吃什么,经孩子们指出,愿愿也欣然接受了。
于是在之后的介绍中,孩子们会特别仔细地先看一看,这个小朋友记录的是不是蔬菜,如果不是,就会立刻找出。
●调查二:去火、消热的蔬菜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表,孩子们已经对家里人喜欢吃的食物有所了解了。恰逢秋季天气比较干燥,班中很多孩子有热疮和溃疡的苦恼。
于是,另一个小调查也产生了——哪些蔬菜是可以治疗热疮和溃疡?
调查后,孩子们发现芹菜、苦瓜、黄瓜、白萝卜等都是凉性的蔬菜,多吃凉性的蔬菜,在这个干燥的季节是比较好的。另外还有孩子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多吃水果对溃疡也有好处,且水果含有维生素C,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益的。
解 读
调查讨论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因为中班下半学期孩子们已经有过调查的经验,因此在这次的调查中孩子们比较熟门熟路,能够自己设计调查表,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或写上自己的调查内容,并且能画得让其他小朋友看懂。在绘画的表现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学着去画能够让别人看懂的画,不再只是自己能够看懂的涂鸦了。(www.xing528.com)
在介绍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进行介绍,当出现疑问时,孩子们会立马提出质疑,再共同探讨,无论对错,通过讨论得出最终的答案。在帮助小朋友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
从对于绘本的兴趣,到衍生出的调查,在生成活动中,幼儿一直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搜集各种资源,而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带领着幼儿一步步继续往前走。
孩子们的调查做完了。他们在聊天时说道:“蔬菜原来有这么多的作用。”“明天我要去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买些有营养的蔬菜。”旁边的孩子也附和起来:“我也要去给我奶奶买一点。”孩子们的闲聊给了我新的想法,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们能够去菜场参观了解更多。
第四阶段:买菜
●去菜场买菜
通过之前的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某些蔬菜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爸爸妈妈的描述和网上的资料中,真实的接触却非常少。听取了孩子们的提议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了亲子活动,让他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每人带10元钱去菜场买自己需要的菜。这里的“需要”可以是之前调查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吃的蔬菜,也可以是治疗溃疡和热疮的蔬菜,或者是孩子自己喜欢吃的蔬菜,等等。
家长们看到我们的方案后非常支持,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去了菜场。
星期一,孩子们把自己买菜的调查表带到幼儿园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图6-8)。
瀚瀚:“我一共用了9块。我买了2个大番茄,买了几个蘑菇,还买了一些小番茄。”
瀚瀚说:“我买的都是妈妈喜欢吃的蔬菜。”
我问:“在买菜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吗?”
瀚瀚说:“我第一次买菜,有点紧张,不敢和卖菜的爷爷说话,后来就好了。”
图6-8 孩子们的10元钱买菜挑战记录表
这个时候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说:“一开始,我也有点紧张。”“我也是。”“我也是。”
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第一次买菜,觉得紧张是很正常的,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做过这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好。”
瀚瀚说:“后来我觉得买菜很好玩,我还想再去买10次!”
火火说:“我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买菜,问妈妈,妈妈让我自己去买,后来妈妈陪着我,我们一起去买的。但是菜是我自己拿的。我买了两根胡萝卜2.4元,买了豆角7.6元,一共花了10元。”
火火说:“我发现菜场的摆放是有规律的,相同的蔬菜都是放在一起的,番茄有番茄的一个篮子,豆角有豆角的篮子,胡萝卜有胡萝卜的篮子,辣椒有辣椒的篮子。”
当杭杭来介绍的时候说:“我们家边上没有菜场,妈妈带我到超市里去买的蔬菜。我买了塔菜、黄瓜和萝卜,一共用了9元。”
后来涵涵来介绍时,我提出了一个疑问:“有一个长长的、咖啡色的、还有一点一点的东西是什么蔬菜呢?”有的孩子一下猜出来了,这个是山药。但是桐桐发出疑问:“可是我们吃的山药是白色的呀!为什么这个是咖啡色的呢?”
轩轩说:“那个白色的是剥了皮的山药,咖啡色的是它的皮。”
搞懂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继续听涵涵进行介绍。她把10元全部用完了,买了萝卜、香菜、小番茄、山药、青菜。
孩子们看到涵涵用10块钱竟然买了5种蔬菜,都纷纷发出赞叹声:“买了好多呀。”
可馨来介绍时说:“我在买菜时看到了一种紫色的卷心菜,我不认识,我就问妈妈,后来妈妈告诉我那个叫紫甘蓝,是用来做色拉吃的。”
涵涵说:“我在吃西餐的地方看到过紫甘蓝,就是做色拉的,很好吃的。”
●菜场超市大不同
我们与家长沟通时,让家长们把孩子买菜的过程全程录像,但由于孩子们有的去了超市、有的去了菜场,所以在我们分享的时候孩子们就有了发现。
迪迪说:“菜场好大,我去的超市没有这么大的。”
于是,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那菜场和超市还有什么不同呢?”
孩子们纷纷活跃起来。
浵浵说:“菜场里蔬菜都是放一起的,水果是在其他地方买的。但是超市里都是放在一块的。”
鹤鹤说:“菜场里是一个正方形,每个方向都可以买菜的。超市里是长长的一条。”
泽泽说:“菜场里每一个正方形里都有卖菜的叔叔阿姨,超市里面就没有。菜场里你拿好蔬菜就可以给阿姨称一称,超市里要拿到专门的地方称一称的。”
整个分享时段,孩子们找出了非常多超市与菜场的不同之处,使得没有去菜场买菜的小朋友对于菜场有了更多的向往,在课后还听到他们窃窃私语:“我也要让爸爸妈妈星期六带我到菜场去买菜。”“我还要去菜场买菜。”
解 读
经历交流,共享他人经验
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之后,发现有的小朋友用10元钱买了很多的蔬菜,有的小朋友用10元钱只买了一两样蔬菜,有的小朋友没有把10元钱用完就买到自己想要的蔬菜了,有的小朋友把10元钱用完了但还没有买齐想要的蔬菜。每个孩子自己亲身体验过后,感触非常多,不仅在讨论的时候想法很多,在课后的休息时间,他们相互之间也会说一说自己双休日的买菜经历。
刚开始孩子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当孩子们真正跨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后,事情就不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困难了。
在讨论之后我们分享了几个孩子买菜的录像(图6-9),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去和摊主交流,有些不知所措,在拿蔬菜、问价格、称分量之后,反而显得更大胆了,能够和摊主进行轻松的交谈。孩子们的胆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爸爸妈妈的退后,让孩子们真正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去菜场体验过买菜的孩子们会非常形象生动地和没有去的孩子描绘菜场的一些趣
图6-9 孩子们自己尝试去买菜
事,这使得没有去菜场买菜的孩子们情绪非常高涨,对于去菜场买菜充满了向往。后续也可以继续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着孩子们再去体验一下买菜的过程。
活动后,有些爸爸妈妈会和我们私聊,觉得这样的体验活动非常好,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孩子们为了能够完成任务,积极性会变得很高,比爸爸妈妈要求他们去做更主动、更积极。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而这时,恰逢小菜园的收获时节,孩子们提出是否可以尝一尝我们自己种的蔬菜。于是我们决定利用生活空间进行蔬菜面疙瘩的制作。
第五阶段:制作蔬菜面疙瘩
小菜园的青菜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因此,利用生活空间,我请孩子们自行分组来进行蔬菜面疙瘩的制作(图6-10)。一开始孩子们都想去摘青菜,但是场地有限,所以孩子们开始商量,自行分成了收割组、清洗组、加工组。收割组负责采摘青菜,清洗组负责清洗青菜,加工组负责把洗好的青菜弄成小块。如果哪一组完成得快,还可以去帮忙调制面疙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活要干。
图6-10 孩子们自己摘菜、洗菜、制作蔬菜面疙瘩
当前期准备全部完成后,最后的烧制阶段我利用多媒体投屏的形式,让孩子们现场观看,孩子们对于自己亲手参与的蔬菜面疙瘩充满了期待。在品尝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尝一尝味道。吃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发出感叹:“真好吃!”“比食堂叔叔阿姨烧的还要好吃!”
解 读
让孩子亲力亲为,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孩子们自己参与了全程制作,因此在品尝时多了一份劳动后的成就感,这让孩子们觉得食物的味道也比平时更美味了。对于原先不爱吃的蔬菜,他们也愿意尝一尝,每天的午餐都是“光盘行动”。
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引发了孩子们对于蔬菜的调查兴趣,由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后续的“成精的蔬菜制作”“蔬菜大调查活动”“10元钱买菜活动”“蔬菜面疙瘩的制作”“‘蔬菜蹲’的运动游戏”等等。
整个活动都是在老师和孩子们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进行,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再只是以老师教、孩子学的形式来进行授课,更多地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发现教育点,这样做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便于幼儿接受,同时对教师的随机教育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生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创设适宜的探究氛围,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努力使幼儿的态度、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再学习,再发现,这不就是学习所要经历的过程吗?而作为老师,我们要怀有一颗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喜悦之心,去发现、接纳、欣赏、引导,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要给幼儿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地。
(丁亚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