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捡树枝成果,适合小班幼儿

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捡树枝成果,适合小班幼儿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姚姚、希希看到了,也开始默默地捡草地上的树枝。桐桐和其他小伙伴看见了,赶紧穿上鞋子,也加入了捡树枝的队伍。图5-11孩子们在户外捡树枝解读无意行为引发的讨论捡树枝是孩子自主自发的活动,而且由一个孩子的行为演变为全班孩子的行为,说明孩子对捡树枝的这个行为是感兴趣的。那么捡了这些树枝要干吗?

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捡树枝成果,适合小班幼儿

户外观察活动,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草地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宝贝并带回教室,把它用作创意手工的材料。这次,孩子们找到的是草地上的树枝。

第一阶段:捡树枝

周五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带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这时,我发现萱萱一个人在草地上捡树枝。我问:“萱萱,你在捡树枝?”她没说话,继续默默地捡。姚姚、希希看到了,也开始默默地捡草地上的树枝。桐桐和其他小伙伴看见了,赶紧穿上鞋子,也加入了捡树枝的队伍。到最后全班孩子都在捡树枝(图5-11)。“你们捡来的树枝放在哪里呢”我好奇地问。一霖告诉我:“带回教室。”“这些树枝要用来干吗?”我继续问。姚姚大声地说:“我们可以用来做鸟窝。”“为什么要用树枝做鸟窝?”我更加好奇。“因为小鸟迷路了,找不到家,我们要给小鸟造一个家。”

图5-11 孩子们在户外捡树枝

解 读

无意行为引发的讨论

捡树枝是孩子自主自发的活动,而且由一个孩子的行为演变为全班孩子的行为,说明孩子对捡树枝的这个行为是感兴趣的。那么捡了这些树枝要干吗?放在哪里?孩子的回答是“带回教室做鸟窝”,这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于动手做鸟窝这件事还是有困难的。于是我提供了真实鸟窝的图片给孩子观察,鼓励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做鸟窝。

第二阶段:亲子制作鸟窝后的讨论

周一的早上,教室里摆放了大小不同,制作方法、制作材料不同的8个鸟窝。带来鸟窝的孩子表现得特别兴奋,急于向同伴分享自己与爸爸妈妈制作鸟窝的过程,没有带来鸟窝的孩子很好奇,他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个个不同的鸟窝,有时也会用手摸一摸,还会问一问:“这是谁带来的鸟窝?”萱萱拿来了一个小小的鸟窝,桐桐说:“这么小的鸟窝,小鸟怎么住在这里面?”奕鸣说:“很小很小的鸟可以住的呀。”大家都表示同意奕鸣的观点。辰洁说:“老鹰住大鸟窝,咖啡色的小鸟住小鸟窝。”思奇说:“小鸟生的蛋有很多,也需要大一点的鸟窝呀。”昊磊说:“鸟窝里有软软的草,小鸟住在里面很舒服的。”一霖说:“鸟蛋藏在下面,坏人是看不见的。”“你们和爸爸妈妈在制作鸟窝的时候,想得真周到,我为你们点赞!”我把大拇指送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很开心。“这些鸟窝放在哪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挂在外面的树上。”“好!”

第三阶段:想办法吸引小鸟的到来

挂好鸟窝后,可乐提出了:“小鸟要是不知道我们小五班有鸟窝怎么办?”姚姚说:“我们唱歌跳舞,让小鸟知道我们这儿有鸟窝。”嘉涵说:“鸟窝旁边放些米饭。”奕鸣说:“放些小虫子也可以。”云来的建议是:“鸟窝里放一个我们画的小鸟来吸引他们的同伴。”于是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尝试。

解 读(www.xing528.com)

支持孩子的猜测

科学需要猜测和验证。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一个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依据自己的各种猜测去实验。这不仅引发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持续观察的习惯。

第四阶段:鸟窝里出现蚂蚁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天天早上要去鸟窝看看小鸟有没有来?可一个礼拜过去了,小鸟还是没来,孩子们却在鸟窝里发现了许多蚂蚁。一霖说:“把这些蚂蚁赶出去,蚂蚁会把饼干屑吃掉的,小鸟就不会来了。”嘉涵说:“不要把蚂蚁赶出去,小鸟还要吃虫子的。”于是我们继续观察……

解 读

等待孩子自己的发现

由于这些吸引小鸟来的做法都是来自孩子真实的想法,因此他们非常迫切期待小鸟的到来,观察是主动的,针对“鸟窝里有蚂蚁”这个问题出现的讨论是积极的,有关这些蚂蚁的去留也是跟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关。教师的做法是顺从孩子的想法,但不给孩子唯一的答案。让孩子观察、判断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合适,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第五阶段:小鸟胆大还是胆小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过去了,孩子们吸引小鸟的各种办法都使用过了,可还是没等到小鸟的到来。正当大家快要失望的时候,园长潘老师带来了两只小鸟,放在了幼儿园大厅里。我就带孩子们去观察。云兰说:“这是小鸟的跷跷板玩具。”姚姚说:“小鸟肚子饿了,要吃东西的。”嘉涵说:“旁边有水,嘴巴干了可以喝点水。”福轩把手放在鸟笼的上面,小鸟用尖尖的嘴巴啄了他一下,他赶紧将手缩了回来。小朋友见了,有好几个人告诉我:“小鸟胆子很大的,不怕我们的,还要啄我们。”奕鸣说:“我看到咖啡色的小鸟胆子很小的,我走过去,它要飞走的。”馨乐说:“我也知道小鸟胆子很小的。”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小鸟到底是胆子大还是胆子小?”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原来小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小鸟的胆子也不一样。

解 读

孩子是探索的主体

小鸟的出现再次点燃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在遇到新鲜事物的时候,喜欢去观察,去讨论,而这时的教师在旁边是倾听者。当听到孩子有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教师要判断这个问题有没有价值,是否适合本班的孩子进行讨论。今天的问题“小鸟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是由孩子提出的,最后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得出结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小鸟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方法是不一样的。”

(赵建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