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念变化:从孩子出发。近几年有人提出这样的教育观点:“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的主人,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只有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才能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样的方式方法是我们原先一直都在做的,但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处于主导地位,去做什么,去哪里做,需要注意什么,前期准备些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由教师决定,而幼儿则是按照教师的设想参与活动,是个被动者。
“五动教育”则与此观点相反,即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朋友。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动向,关注孩子们的热点话题、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他们感兴趣的热点出发,与孩子们进行探讨,让活动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符合孩子们的想法。来一起看一个这个关于“宇宙”的系列活动。
案例
中秋节引发的思考
中秋节的时候,大班的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月亮的变化,从而引申出了对于宇宙中一些星球的知识,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查找八大行星后发现,孩子们对于行星似乎还是很了解的,他们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行星如木星、水星等,能够根据颜色来进行区分。
孩子们对于宇宙中的一些事物,好像知道得比老师想象中的还要多,因此当这个话匣子打开之后,孩子们的讨论就一直不断,这应该是大部分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因此,老师也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回家查一下关于八大行星和月亮、太阳间的关系等。
孩子们没等到回家,在中午休息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相关书籍了,正巧有孩子带来了关于宇宙的书本。可可一边翻看着书籍一边问:“老师,这是不是岩浆?”识字的孩子就告诉他:“这是太阳表面,太阳表面像岩浆一样很红很红,很热很热的,会把人都烤熟的。”孩子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翻看着书本上的相关知识。
有一本关于宇宙的科学书,是有个孩子中班时带来的,已经有一些破损了。于是浩轩和杰杰就对它进行修补,虽然破损较多,但是在孩子们眼中,可能这本书就是他们找到答案的秘籍,因此,书一定要修好,才能找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从这个活动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从中秋节引发出对于宇宙的探索兴趣,这时,老师就开始慢慢培养这个兴趣点。孩子们感兴趣了,就愿意“动”起来了,不再像以前老师给予孩子们知识点时,需要老师不断地推着孩子们去学。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们变得很被动,老师也非常累。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使幼儿主动探究,并使活动得以深入持续。教师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因势利导,使孩子学得积极,学得主动。3~6岁幼儿的认知活动处在兴趣主导的阶段,因此,“兴趣引动”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兴趣引动”是“五动”中的催化剂,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使幼儿原本不稳定、不持久的注意力变得稳定而持久。
在这个探索宇宙的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兴趣引动”,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了。教师让孩子们先自己去收集材料,通过同伴间的知识传达与互补,尝试最初的探索。
以往的活动是教师事先预设,进而组织发起的互动,而在“多向互动”中,更关注的是幼儿的主动参与,激发兴趣点、兴奋点,和其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因此教师的组织要稍稍退后,退后不代表不需要预设。此时的预设还需要更加多角度、多维度、多形式的考虑,因为预设是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生成可能,为幼儿的生成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旦抓住幼儿生成性的内容后,教师组织的互动,会在“动”的质量上有明显不一样的效果。生成与预设相互补充会使生成变得更加有质量,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2)家园“联动”,资源共享。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家园“联动”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和家庭二者必须同向、同步,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为了进一步推动宇宙这个话题的发展,和家长们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孩子们最近的热点话题。第二天就有孩子带来了这方面的资料。
案例
豆豆带来了地球仪,威威带来了《恒星与行星》,浩轩带来了《宇宙》,阳阳画出了火星图片,嘉丰带来了地球、月球和太阳运转的画作。他们带来的这些资料引起了孩子们很大的兴趣。杰杰说:“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克寒不同意:“太阳系现在有八大行星,有一个冥王星因为运行轨道的关系被排除在了八大行星之外,算矮行星。”万轩说:“我知道太阳的八个孩子里木星是最大的,土星排第二。”浩轩说:“火星是不是因为有火才会叫火星。”可可说:“因为火星上面有火山。”双双不同意:“火星是因为星球表面的颜色像火。”而地球的出现又让孩子们讨论起表面颜色不同所代表的含义。
大班的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探索能力较强。原本只是昨天提起的一个话题,在过了一个晚上之后,孩子们立马变成了一个拥有强大资源信息的团队,孩子们的问题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去解答。这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值得老师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的。此时老师考虑到的就是在个别化学习中加入宇宙的元素,从月球这个话题切入,看孩子的发展情况再进行深入探究。
随着孩子们对太空越来越感兴趣,老师请家长们带着孩子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家长们的资源也进行共享,如克寒的妈妈带来了家中的三球仪,这又让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兴致更加热烈了。
孩子们带来的资料越来越多,有书、地球仪、三球仪等,孩子们一有空就会去研究这些东西。他们对太空的迷恋影响了他们的父母,于是“亲子火箭制作”“亲子宇航服制作”“亲子故事会”都逐一被带到了教室。
认识三球仪(www.xing528.com)
三球仪来到班级的第一天,孩子们早早来园,纷纷抢着要看三球仪,看到孩子们的兴趣那么的浓厚,老师也临时改变了一下学习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这三个星球的问题。克寒说“太阳是自转的”,有的孩子就提出什么叫自转?双双说:“我来示范一下。就像我们人一样,一直转一直转。”其他孩子很快就理解了什么叫作自转,就是自己管自己转。孩子们又从三球仪发现,地球除了自转之外是围着太阳公转的,什么叫公转呢?通过老师和双双共同的演示,孩子们了解到公转就是绕着别人转。
孩子们了解了三个星球的关系之后,又引申出了更多的知识,比如昼夜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地球自转一圈就是过了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等等,而且孩子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解释这些原因。例如:当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把阳光挡住了,所以地球上是晚上了;当月亮只能挡住一点点太阳时,就到上午时间了;当月亮被地球挡住了,太阳直接晒在地球上,非常非常热,就变成了中午;当月亮马上就要把地球给挡住时,就是下午接近晚上了。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并且都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所了解到的知识面会更广,疑惑也会更多,有的孩子发现地球是五颜六色的,但是其他星球就是一种颜色的。万轩说:“地球上是有水的,但是其他星球好像还不知道有没有水。”克寒补充说道:“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又有孩子问:“那其他的星球有没有生命呢?”这些问题可能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这时,老师开始放慢一些脚步,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索,不仅仅是让能力强的孩子们了解得更多,还要让能力较弱的孩子们也能够充分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
当幼儿在某一阶段对于某件事情很感兴趣,并且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极大的探索欲望时,可以尝试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从而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运用到了“任务驱动”的方法。现在的教学大多是以老师的设想为主,老师想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把孩子往这方面去引,但却忽略了孩子是否感兴趣。尝试以某一事件激发孩子自主探索的愿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有自我的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解答问题,而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答案,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陈鹤琴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为了孩子的发展,当家长看到老师的配合请求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与孩子一同研究,这样扩大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更丰富了幼儿的教育活动。
(3)区角“动”起来,经验共增长。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关注孩子的热点,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是主动而迫切的。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合适的空间,提供支持的材料。
案例
神秘的宇宙
孩子们对月球和太空越来越感兴趣,老师看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于是对班级的区角环境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原先建构城市一角的计划调整成月球宇航站的创设。老师及时为孩子们开辟、布置了相应的区角,做了一个航空站。孩子们当时的兴趣完全被宇宙中的事物所吸引,因此,老师在进行原有主题的同时,也开始加入“神秘的宇宙”这个孩子们兴趣非常高的主题活动。
在这块区域中不仅提供了相关书籍供孩子们翻阅,还巧妙地用刮蜡画纸布置四周,让孩子们感受到太空的黝黑,他们还能在纸上进行关于太空的创作,里面的星球画作也都是孩子们自己在个别化活动的时候绘画而成的,他们还开始自行翻看图书搭建火箭。这块区域让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表达表现自己对宇宙理解的空间。
利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太阳的八大行星,虽然只布置了一个太空,但孩子们的兴奋劲一下子就上来了。峰峰叫了几个小朋友一起制作火箭并布置在宇航站里,彤彤等几个女孩子帮忙布置天体。
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一步推进现有经验,并带动另一部分既感兴趣又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孩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宇宙的秘密”主题区域活动。在这个区域里突破了传统区域的设置,里面有阅读(相关的书籍)、制作(火箭、宇航服、行星、陨石坑等),可以在贴满刮蜡纸的墙上画宇宙里的物体,在地球仪、三球仪上探索月亮变化的秘密,还可以在登陆舱里寻找有趣的星座。里面大部分的布置和制作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
当孩子们对一个事物的兴趣增加,而这个事物又是有价值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多给孩子创设这样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布置,自己去体验,并让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让儿童教儿童。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有选择地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环境,并促进幼儿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这样来自幼儿生成的环境支持,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不断累积各类经验,还可以在环境中体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而且教师能够动态地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求,及时对环境进行调整。
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太空区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无论是一日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还是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喜欢围坐在里面讲述自己对太空的了解,看看书本上对太空的介绍。这样的自学、分享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要求孩子承担更多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也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也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当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更是一种对话过程,是一种思想的交往,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者的需求展开。通过宇宙的主题,不难看出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更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体验探索活动,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孩子们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4)思想“动”起来,教育更创意。教师通过“五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再将孩子视作一个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以服从、顺应为主的对象,而是与教师平等的,有自己思想、情感、观点和态度的主体。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讨论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有义务去倾听他人,交往的各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这使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
宇宙这样的话题,如果在原有的幼儿园课程中,估计老师们并不会作为一个主题来做,教师会觉得这样的主题更贴近小学生,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能太难了。但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推进时,反而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知识面更广,老师现有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宇宙这个主题,并不要求幼儿像中学生、小学生那样了解得那么全面,我们更注重的是幼儿对科学的一种探究精神。
老师根据孩子们的热点话题创设的宇宙主题,成为一整个学期中孩子们都热情不减的探讨话题。教师的思想“动”起来了,让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教育活动,变得更生动了,从更多的领域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也让孩子们的探究内容更丰富了,各项活动更有创新意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