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由“教”定“学”,是教师带着孩子学知识,所以是教师教什么,孩子就学什么。孩子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而不是能动地发现知识,这也是我们的学前教育丧失活力的原因。而如今,我们试图翻转“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不是由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孩子,而是让教师伴随着孩子一起去发现,领着孩子走向知识,从“跟我学”变为“我来帮你学”,让孩子始终处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我们从瑞吉欧的教育中找到了依据,发现了搞“活”教育的秘密。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中,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益已成为指导一切与幼儿有关行为的准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但是,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益不仅仅只是营造温馨的气息、创设宽松的环境,更应该体现在教育者的儿童观中: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儿童想法,接纳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关于儿童的每一件事,让信任儿童成为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益的核心。只有在信任儿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权益。信任儿童意味着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自我探索、自我建构的能力,与周围环境进行沟通的能力,了解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孩子们在这方面的潜力是无限的,“一百种语言”中的“一百”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而是一种“无限多”的表达方式,意思是儿童天生就有无限多种学习、探索、表达的方式,成人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支持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教师能做的是多、细、深:多是指观察得多,记录得多,对于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很多项目的策划也是从观察中得来;细是指不仅观察得细而且研究也要细,谨记:只有多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需求、研究合适的方式,才能真正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
案例
一次伴随孩子去发现的尝试——绘本阅读:《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
活动的起始
9月3日,我们迎来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这些天,孩子们到处都能看到英姿飒爽的武警官兵在站岗、在巡逻、在保卫着国家的安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探讨着:“当兵的叔叔都好帅!长大后,我也想要拿着枪保卫祖国!”“我要去北京,北京有天安门!”“北京好玩吗?北京有什么?”……在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幼儿对北京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我们在阅读区中“巧”投绘本《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链接幼儿当下的兴趣点。
活动观察
在幼儿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静”察幼儿的兴趣点、对画面的解读、分析能力,找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跟着孩子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如果过程中的兴趣点、困惑点仅仅是小部分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一日活动中适宜的时间段与幼儿展开个别交流予以解决。如果难点是全体幼儿的共性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就此组织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为例,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不能对作品中的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读,虽然尝试细致阅读,却无从感知北京城的布局之美及历史文化,于是教师设计了一节绘本阅读集体教学活动。
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困惑点我们将阅读《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的目标定位为:
(1)能对九宫格中提供的图片进行细致阅读,理解图书的内容。
(2)了解中轴线上的建筑,初步感知北京城的布局之美及历史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活动环节设计为:
第一环节:出示北京城平面图,引起孩子们活动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中轴线。
第二环节:共读绘本,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初步感知中轴线上周围建筑的艺术美。
第三环节:
(1)介绍游戏“找到我”的玩法:小朋友分成两组,每队选一代表站到黑板前,在最快的时间里记住九宫格中闪动图片的顺序和位置,用圆点在教师自制的九宫格版面图中记录刚才看到的闪动图片的顺序和位置。
(2)每队推选代表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跟随老师认识中轴线上的各种建筑,并简单了解该建筑周围的风貌、风景及有趣的故事。(www.xing528.com)
第四环节:看北京中轴线的北延,了解水立方、鸟巢,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调整与推进
在设计的第一次活动中,看似层层递进的环节中一个现象浮现出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看似非常热闹,教师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竞赛的形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活动兴趣,你看,幼儿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参与竞赛。细细推敲却发现:教师牢牢控制了话语权,教师高控制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们一些关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之美及历史文化知识点。
于是,我们对第三环节设计进行了微调整。
(1)介绍游戏“找到我”的玩法:小朋友分成两组,每队选一代表站到黑板前,在最快的时间里记住九宫格中闪动图片的顺序和位置,用圆点在老师自制的九宫格版面图中记录刚才看到的闪动图片的顺序和位置。
(2)每队推选代表玩游戏,回答正确的小组获得一次提问机会,推选小组代表选择最想了解的建筑进行自主提问。
在第二次活动尝试放手、采用开放式提问的环节中,幼儿自己提出了一些问题:
永定门前为什么有一条护城河?
城楼上为什么有小小的洞?
大清门前怎么有这么多人,城墙内为什么没有人?
紫禁城门前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他们是去打仗吗?
紫禁城内怎么有这么多屋子?为什么都是黄色的?这些房子都是让皇上住的吗?
钟鼓楼前的大汽车能通过窄窄的门洞吗?
……
如此开放式的一个环节设计,对于教师的现场回应能力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幼儿的提问没有价值点,我想作为教师应机智回应,及时收住,不在时间有限的集体学习活动中作为一个集体交流点展开讨论。如果幼儿依然非常想知道,可以放在活动后进行个别交流。对于比较共性的一些未知点,可以放手让幼儿在生生互动、师幼互动中展开大讨论,进行思维的大碰撞,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来自幼儿眼里的未知点,正是这些来源于幼儿的未知点真正引起了他们活动的兴趣。在第一次活动紧紧收住幼儿话语权的过程中,活动虽看似热闹,细推之下却不难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更多是围绕在游戏本身,而非来源于对中轴线周围建筑的关注。此时活动的进行以教师牢牢操纵在前、幼儿接受为主,教师“填鸭”在前,幼儿“咀嚼”为主。作为教师如果尝试更多放手,退后再退后一点,推一把再推一把,让幼儿走在前头,幼儿一定会找寻到更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
这个活动让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是体现在活动形式的丰富、场面的热闹、环节流程的顺畅、听课教师的赞许,更多地应体现在孩子们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学习过程将有助于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收、放过程中更多是自身观念、价值的转变。尊重教育的科学,发展幼儿的自信和自尊,“五动”的旋律必然在教与学之间奏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