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英语课标2017》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教师若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必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19.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及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19.1.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英语课标2017》指出“就目标而言,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者与人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综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成员间的互相激发与共同成长。
19.1.2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学科素养中的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课标2017》中指出“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情境。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发生是基于情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英语学习中也需要创设语言发生的情境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创设情境,创设小组任务来增加小组成员之间互助互动,让学生以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接触、学习和运用英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语言,通过小组任务中听、说、读、写、看等活动,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语言与文化现象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小组活动中设计的任务需要小组成员共同探索,一起解决。组内同学通过讨论、分析、质疑等方式,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激发灵感,提高创造性。成员拥有不同看法时会质疑、反驳、论证,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会提升。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体现英语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学会做人与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包容和合作,这种意识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面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同时,每个人在组内承担任务,也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为将来承担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4)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梳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看法,大家互相补充借鉴,并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不仅提升了学习的效率,还激励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反思与调整,促进学习策略的提升。
19.2 小组合作学习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解读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单一的活动,它是一个多角色、多方面的探索过程。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持有不同观点,促使合作活动的发生。下面基于驱动小组合作活动发生的因素,介绍三种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19.2.1 多角色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在组内扮演不同角色,不能相互取代,是促成小组合作学习发生的条件之一。阅读圈(reading circles)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通过不同角色分工,从不方面对同一文本进行理解、分析与应用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讨论与分享的阅读活动(Furr,2007)。阅读圈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有目的地阅读并完成自己的任务。阅读组长负责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提问,组织成员进行讨论;单词大师负责解决阅读材料中重难点单词和短语;篇章解读者负责探寻文章篇章结构;实际生活联系者负责从阅读材料中探寻与实际生活或自身生活相关的现象;文化连接者负责寻找阅读材料中体现的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之处;总结概括者负责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这些角色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调整和删减。案例1为钱佳(2018)利用阅读圈模式进行高中课外阅读文本“The Apple Tree”的案例。
案例1:“The Apple Tree”
Step 1 教师展示苹果树和男孩的照片,鼓励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文本内容。
Step 2 学生速读文本,获取文本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When the boy grew up,how many times did he return to the apple tree?
②What did the boy want each time he came back to the apple tree?
Step 3 教师布置阅读圈活动任务,任务分工见表4-13,组内成员每人选择一个角色,阅读文本,并完成各自的任务。
表4-13 The Apple Tree任务分工表
Step 4 小组成员组内分享交流,完善阅读任务单(表4-14)。
表4-14 The Apple Tree阅读任务单
Step 5 小组代表展示各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带领学生总结问题,提炼文本大意,学习体现情感变化的词句,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
Step 6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总结与反思。
本案例中笔者根据文本特点,将阅读圈活动角色调整为4个,利用表4-13明确学生责任分工,为之后活动奠定基础。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挑选角色,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与探索。任务涉及英语活动观中获取、总结、推断、迁移等不同活动层次。表4-14任务单引导小组分享交流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基于不同角色的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和修正,完善任务单的内容,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学生在这过程中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也提升了语言能力,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9.2.2 多观点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多观点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是教师提出开放式的探究问题,学生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经历等方面对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旨在通过分享交流,探索出该问题的最佳答案或实现答案的丰富性。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欲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呢?以北师大版教材Book 2“Unit 5 Lesson 1 A Sea Story”中设计的读后小组活动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2:北师大教材Book 2“Unit 5 Lesson 1 A Sea Story”
Group Work:Think and Share
①What were the three observations the storyteller made?
②Why did the storyteller survive while his elder brother didn’t?
③What does the storyteller mean by“It took only six hours to break my body and soul?”
④What lessons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story?Give your reason.
⑤What is the story trying to sa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该篇课文单元主题为“Human and Nature”。本课讲述了主人公在海上遇到大漩涡,主人公的兄弟先后落水而死。而主人公克服恐惧、冷静观察,发现规律,采取措施,最后生还的故事。教材设计的问题①是全文的重难点所在,体现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问题②要求学生根据事实信息去推断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出“面对自然灾难,保持冷静得以生存”的结论。问题③要求学生“read beyond the line”,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感受这次海上遇险对主人公造成的影响,敬畏自然的力量。问题④要求学生将文本与实际相联系,体现文章的现实意义。问题⑤回归单元主题,探讨本文与单元主题意义的关系。
从以上我们对教材中小组探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具有以下两点:
(1)关注语篇的主题意义。教材中5个问题都是基于人与自然的主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自然,敬畏自然”的重要性,思考人类面对自然应该采取的态度。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对主题意义的关注也是利用主题促成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品质。所以设计探究问题,首先要基于文本的主题意义。
(2)问题有挑战性。涉及高阶深层思维活动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阐述、推断,进行合作探究。如问题③对句子含义的阐释,问题④对语篇背后价值的论证,属于英语活动观中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学生独立完成存在困难时,需要汇集小组成员共同的智慧,这就驱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发生。在小组成员间的分享交流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观点互相碰撞,促使答案逐步明晰与丰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问题的思维深度及多角度、多观点探索的必要性。
19.2.3 信息差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www.xing528.com)
促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还可能源于小组成员持有学习内容的不同,成员各自对手中材料的学习,使每个成员持有不同的信息,形成信息差。这种信息差驱动小组同学通过合作,分享自己手中持有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迅速扩大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拼图切块拼接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合作类型。其核心步骤是:首先教师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基本组,将教学任务平均分成和组员数量相等的几份并分配给各个基本组,各组领到相同任务的学生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就同一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和研究。其次各专家组成员回到各自原来的基本组,把自己学到的内容教给组内其他成员。最后由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案例3是采用Jigsaw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北师大版教材必修二“Unit 5 Reading Club 1 New Zealand”教学的案例。
案例3:北师大版必修二“Unit 5 Reading Club 1 New Zealand”
Step 1 导入:教师展示新西兰地理位置及风景的图片,学生分享对新西兰的已知信息。
Step 2 分工获取信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编号与分工,形成基本组。规定每组中1号学生阅读“fact file”部分,2号学生阅读“geography”部分,3号学生阅读“wildlife”部分,4号学生阅读“places to visit and things to do”。布置读后任务:“Find the facts about New Zealand which show its uniqueness in each part.”小组成员分别阅读规定内容,完成阅读任务。
Step 3 专家组讨论:相同序号的学生读后组成专家组,对所读部分进行探讨,确定本部分中体现新西兰独特性的事实性信息,解决语言问题。
Step 4 基本组交流:专家组回到原来的基本组,向大家讲解本部分内容,小组成员倾听与质疑,对可能出现的混淆观点与事实的信息进行过滤,汇总文本中体现新西兰独特性的事实及文中出现的观点性信息,发表对文章中的事实与观点的看法。
Step 5 汇报与检测: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新西兰并加以评论。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最后利用“True or False”形式,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在本案例中,阅读文本的四个部分相对独立,适于使用拼图模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整篇文章的阅读任务拆成几个子任务,减轻了基础薄弱同学的阅读负担。每个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不同,产生了信息差,这种信息差增强了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及获取组内其他成员阅读的信息的欲望,驱动了合作学习的发生,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与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专家组对于同一文本内容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减轻了学生独立应对困难的压力与焦虑,使每个人可以信心满满地回到基本组去讲解。在基本组各成员讲解自己负责部分的过程中,其他成员会提问、质疑,这种思维的冲突会进一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收获了成就感与满足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这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语言学习。
拼图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不是所有文本都适合用此模式,多数文章还是要注重整体阅读,不宜分割。另外在活动前,科学分组很重要,在基本组和专家组中的学生能力水平都应有一定梯度,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时时监管,避免讨论时闲聊。讨论后一定要有检测,它是对讨论环节效果的检测,也是对本节所学的巩固和运用。
19.3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到中学英语课堂上,然而我们注意到很多小组活动都流于形式,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则效果甚微,没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优势。其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分组不科学;二是分工不明确;三是合作的任务不合适;四是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合理。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我们给出的解决策略。
19.3.1 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实现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能调动不同水平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长期固定的学习小组,一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异质型合作小组”。这种小组的组建平均分配每组中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量,小组人员数量控制在4~6人。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有研究表明,4人小组操作起来最灵活,一般按照一个A层学生,两个B层学生,一个C层学生组建成四人小组。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水平、爱好、人际关系等因素,兼顾到均衡和自愿的原则。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相对固定也有利于对小组进行管理、跟踪与评价,形成小组凝聚力。固定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定期轮换或进行调整,适时调整可以让小组成员收获新鲜感,增加与不同学生交流的机会,为小组注入活力。
19.3.2 明确分工
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作用,才会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小组合作才会高效进行。长期固定的小组可以设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报告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可以适时轮换。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工。
(1)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在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讲述图片故事的任务时,把任务的难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层任务要求说出与图片主题相关的词汇;B层任务要求将词汇连成句子;C层任务要求用逻辑意义连贯的文段来介绍。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任务类型,这样分层设任务的方式能保证不同英语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2)学生的兴趣特长。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角色。常见的如“role play”口语展示活动的角色扮演。又如在布置人教版教材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读后小组任务“Work in groups to create a theme park”时,设置以下分工:策划、绘画、文字、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去选择,有创意的同学负责策划,写作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文字撰写,绘画和书法好的同学负责绘制海报,口语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汇报。基于兴趣特长的分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任务的热情。
(3)任务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特点把小组整体任务拆分成几个子任务,指派或随机分配子任务到每个成员,如Jigsaw阅读模式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就是指定或随机抽取的。
还有一些小组活动没有明确分工,如对同一问题的讨论探究类任务,每个组员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布置任务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明确要求每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确保讨论过程人人参与,讨论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另外,设计小组活动任务单可以进一步明确小组的共同目标与个人职责,保障每名同学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吴福银(2018)提到设计全方位、多渠道任务单的重要性,同时他建议在设计任务单时教师应“着眼于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任务分工、成果展示和活动评价做精心的铺垫和指导。设计时要考虑任务是否便于操作,要求是否具体明确及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师设计任务单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表4-15的小组活动任务单是讲授北师大版教材必修二“Unit 4 Lesson 2 Apps”时设计的,要求学生完成听力任务后,小组一起设计一款应用程序。任务单中对小组任务目标和分工做了说明,并对设计App时考虑的因素进行了问题式的引导,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提高了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与有效性。
表4-15 “Design a new App”小组任务单
19.3.3 精设任务
小组合作活动任务是否有吸引力,是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任务时要精心。具备以下特征的小组合作任务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
(1)趣味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趣,自然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必修二“Unit 4 Lesson 1 Avatars”之前布置这样的小组探究任务:“Interview people a-round you about what types of avatars they use and why they choose them.Classify the result and draw some conclusions from what you find.”头像是学生经常在网络上使用和接触的,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头像?头像图片的选择是否代表了本人的一些性格特征?这样的任务学生很感兴趣,愿意去探究。在采访、整理和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激活了与本课话题相关的词汇,也激发了进一步了解文中内容的兴趣,起到了较好的铺垫和引入的作用。
(2)情境性。
设置情境的任务能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和状态。如在让学生谈论地震中如何避险时,若直接抛出这样的问题“What will you do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学生在没有经历过地震的情况下,会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改成这样带情境的任务:
Suppose an earthquake happens in your district.And you are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Situation A:You are having class at school.
Situation B:You are watching TV at home.
Situation C:You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
What will you do?
Work in groups and each group member should choose a situation to talk about.
情境下的任务代入感很强,学生会立即投入任务中,也促进学生具体、有针对性地交流。
(3)实用性。
小组活动任务如果能贴近学生实际,迁移应用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提高。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必修一“Unit 1 Lesson 2 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stress”后,布置小组活动任务:“Share the stress you are suffering in groups.Each one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pe with it after listening.”这样的小组活动将本课所学迁移到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本课所学语言和内容处理压力问题,也可以拓展补充其他应对压力的方法。通过组内同学交流,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引起的焦虑情绪,有实用的价值,学生自然乐于参与。
19.3.4 科学评价
科学有效的评价能激发组内成员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从而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程标准2017》指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教师在此环节要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设计评价表,引导学生开展组内自评与组间互评。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度、个人贡献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默契程度、语言表达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小组活动的收获与反思开展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此环节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角度评价学生。对小组和成员的评价,可以把握以下三点:①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②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③教师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长期合作的小组除了随堂评价外,还应每周、每月、每学期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反馈与总结,跟踪记录小组和个人的进步。通过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小组合作中来。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做到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精心设计小组活动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去引导激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与有效度必然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