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译,在《英语课标2017》中是“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但显然这种用法是不贴切的。因为“批判”一词在中文里会让人觉得这种思维聚焦质疑、否定、批评,乃至批判,很容易让我们形成“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理念,而审辩更强调针对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提出质疑,又基于对事实及证据的理性分析表达个人观点。因此,在下面的阐述中,笔者均使用“审辩式思维”来代替“中的批判性思维”。
审辩式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辩式思维是一种依据事实及实证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品质,目的是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外界的人和事进行富有逻辑的评判和推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方面做出许多理念的转变与教学行为的变革。首先,教师需要在学习审辩式思维理念的基础上,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及氛围,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最后,基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2.1 审辩式思维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及概念界定
《英语课标2017》中强调:“基于课程的总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含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内容的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既能质疑某个事物或者观点,也能基于对事实及证据的理性分析表达个人观点;既能质疑、包容他人,也能反省、改进自己;既能果断地进行决策,也能勇于承担自己决策的后果。
关于审辩式思维的概念有如下的界定:审辩式思维指的是,不仅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发现论据中的漏洞,指出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而且能够依据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还能够分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看来,审辩式思维实际上就是对所看到的人或事物的性质、价值、真实性、逻辑性及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个人判断和理性分析。通过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不仅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12.2 审辩式思维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解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主要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来阐释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素养的主阵地,而与课堂提问相关的问题设计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高质量的启发性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思维方向,调动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广度,增加思维深度,还能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对阅读文本及对学情的实证分析,设计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及拓展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获得逻辑性、审辩式及创新性思维训练的教学行为。通俗地说,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能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问题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启迪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面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层面,从不了解到熟知,从不会到掌握,知识积累由少到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思维模式方面,从判断正误转向基于事实及实证表达观点。随着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可见,问题设计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意义重大。当然,本文所提到的教学问题设计,除了“带问号的问题”以外,还包括要求学生完成的各类学习活动,由此,共同构成课堂中的“教学问题”。
依据《英语课标2017》的理念,阅读教学问题设计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提取文本事实信息,逐步提升到聚焦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表达个人观点,使学生在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富有逻辑的表达。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实施英语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是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问题设计的逻辑性是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所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三个策略。
12.2.1 基于有效性策略设计阅读教学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依据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已知、未知、须知及能知,站在学生的角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程理念,为学生设计具体有效的问题。
所谓有效,首先要保证学生只有在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够回答问题,不能出现学生不读文本也能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此引导学生实现真实阅读;其次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成就感和学力动力。
案例1:问题设计需做到情景真实
互联网在学生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一位老师在讲到相关文本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辩论的学习活动:The students can/can’t use the Internet at home.不难看出,该问题的设计是无效的。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学生在家是否应该使用互联网,而是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想法,进而才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12.2.2 基于可操作性策略设计阅读教学问题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都会标明每个教学环节的预计所用时间。原因很简单,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很宝贵,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落实的计划性,对提高课堂效率也大有裨益。
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对于一篇阅读文本,学生需要读几遍,每一遍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完成的具体阅读任务是什么,设计具体可行的检测或者评价方案等,教师都要把这些内容考虑在内。只有这样,问题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也才有利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案例2:问题设计需做到针对学情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故事类的文本时,在读后阶段,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故事用简笔画画出故事的脉络,并使用精练的文字作附带说明。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很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内化信息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等,也涉及跨学科整合。但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按时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并非每一位学生都会画简笔画;另一方面,简笔画及文本的关键信息须完全匹配,该项学习任务非常耗时,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时间远远不足。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时之中完成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非常不现实,缺乏可操作性。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留作拓展任务,放在课下完成,再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
12.2.3 基于问题链策略设计阅读教学问题
布鲁姆的认知理论层级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一般认为,前三个层级是低阶思维技能,后三个层级属于高阶思维技能。思维技能的培养需要从基础入手,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www.xing528.com)
以上理念对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指导意义在于,问题链的整体设计需要在以上六个层级合理分布,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低阶思维技能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在高阶思维技能方面也能得到大幅提升,尤其可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案例3:问题设计需做到层层递进
下面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分校孙端老师“BBC 6 Minute English——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的问题设计案例。
本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层级性和循序渐进性。教师围绕“人工智能”这一话题精心设置了一条问题链,既包含锻炼学生识记与理解等低层次思维能力的问题,也包含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等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问题,更包含发展学生评价与创造等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问题,以实现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认知水平的教育目的。具体问题链如下:
识记和理解层面的设问侧重于学生对人工智能相关概念和事实性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应用和分析层面的设问旨在引导学生去挖掘内隐于人工智能定义及相关事实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如对听力文本中列举的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情进行归纳总结并尝试解释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听力文本内容;评价与创造层面的设问启发学生思辨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如综合分析评价机器人是否可以替代教师执教这一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12.3 审辩式思维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英语课标2017》的颁布,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素养虽然得到强化,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际英语课堂落地实施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作为外语学习,对于我国的中学生而言,一直存在着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匹配的问题,即英语语言能力不足以支撑学生思维表达的需要,这就导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实施的英语教学活动往往无法满足学生思维品质培养需求的现象。为此,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做多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以便适应《英语课标2017》中对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
12.3.1 掌握审辩式思维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自我国第一版英语课程标准颁布近20年以来,教师们虽然心里越来越清楚,真正有效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式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恰恰相反,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地越俎代庖,不厌其烦地把任何问题都想给学生讲明白、分析透,并美其名曰这是考试指挥棒导向的结果。许多教师一味地关心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关注点滴积累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基于教学内容的思维品质及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按照《英语课标2017》中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包括三个层级,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级的教学活动从开始的知识学习到分析创新,从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完全开放,引领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过程层层递进,实现建立在语言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学科素养的提升。
审辩式思维的基础是质疑。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为学生打开思考与发现的大门,引导学生走上探索之路,为学生搭建成长与展示的平台,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更要鼓励学生一起去调查、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完全融入积极的深度学习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分数,同时还可以提高包括思维品质的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最终提高的是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当然,可能一开始时,学生会有些不适应,因为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适应了“刷题式”教学,形成了“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此时,教师可以一方面主动示范,另一方面发现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让其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角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激励者,与学生构建出氛围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搜集分析资料,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共享在过程中成长的喜悦与收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惯性,完全融入主动探究中的学习之中。
12.3.2 创设宽松学习环境,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教师读,学生跟;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所以,对于师生关系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教师也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于“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基于这样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融洽共进的学习氛围就会由此产生。这种氛围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而且促使师生间保持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以便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讲解与记忆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而教师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不是主动参与,学生就不会有效参与到学习之中。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情境时,也很难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更不用说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创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活跃学生思维,践行着交互式且强化过程管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有利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逐步提升。
审辩式思维培养策略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师生、生生之间处于动态的信息交流中,始终积极地多边互动中,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情境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并非只是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学生的学习焦虑会大大降低,会更加促进自由地思考,更加激发自如地表达,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与情境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12.3.3 基于教学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源自提问”。审辩式思维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基于事实进行论证与表达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主体。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重视问题设计,以课堂中富有逻辑的问题链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融入学习之中,其过程不是贴标签式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也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善问、客观分析、逻辑论证、精准表达。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善问也不是逢事就问,其中都应融入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的思考与分析。
案例4:问题设计需做到开放拓展
外研版必修二“Module 1 READING AND VOCABULARY”,文章主人公周凯有这么一句话:Zhai Kai said,“I very rarely get cold.”教师此处可引导学生提问:Is it good for our health,if we never get cold for several years?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达成如下共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Maybe it shows you are very healthy,because some doctors say it’s normal for us to catch a cold once a year,which shows that your body immunity system can work actively.Therefore,every-thing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又如在学习外研版选修六“Cloning”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克隆存在的广泛争议,提出如下问题:What is your opinion of human cloning?指导学生课后查阅关于克隆的资料。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查阅的资料不同,对克隆的理解也不同,形成的观点自然也不同,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然后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极大提升了审辩式思维。
案例5:问题设计需做到畅想未来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选修六中“Unit 5 Reading:An Exciting Job”时,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①What makes the writer think that being a volcanologist is an exciting job?②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Why or why not?火山学家是一项充满危险的职业,而作者用了“exciting”来形容它,体现了作者的冒险精神,也突显了西方人的价值观。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不仅解读了文章的主旨,还让学生审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并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这样的问题真实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他们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语言,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实施适当的成长引领。
案例6:问题设计需做到对比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Unit 1 Reading: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是关于节日的话题,通过该话题的学习,学生不只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庆祝节日的时间、方式及原因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从中学会理解和包容迥然不同的西方文化,同时,认真审视中华民族节日中的传统文化,增强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本节课,笔者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stiv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②What do you think of young people’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like Christmas in China?显然,笔者设计的以上两个问题,均属于审辩式思维问题,学生通过进行文化对比,不仅对西方节日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民族节日内涵的理解。
综上,审辩式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关键问题之一。解决该关键问题的基础是教师要认真学习审辩式思维理念,实现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还要基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适合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