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标2017》中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意义,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比较和鉴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
10.1 问题设计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地位与价值
王媛在《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一书中明确提到: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把知识传送到学生的大脑中,哪位教师传送的最到位,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贯彻新课程时教师继续使用这种教学理念,那么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新课标中提出的“开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要达到“开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要使用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参与的活动去感知、操练和运用新语言知识,最终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独立思考、判断,做出明智的选择以适应社会要求。由此可见,“开发思维能力”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标,更是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讲逻辑。”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况且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教材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策划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的情境和状态。
10.1.1 问题设计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
布鲁纳(1996)指出,好的问题是“那些能够引起思维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的‘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推理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同时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能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东西并举一反三。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是在教师提出的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的工具,用来激发学生思考以及根据教师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领学习的方向,以保证学习的系统性、有效性,并借此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能力。
10.1.2 问题设计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与问题密切相关,思维活动总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的,并主要表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切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都是思维的对象。从实际教学情境的角度看,思维的对象应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问题设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语言学习中的思维是一种信息提取、整合加工的过程,此过程中学习者也会运用想象、推理、概括等方式掌握所学语言的规律和运用,甚至还会有所创造,这些都是具备了思维能力的表现。用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思维就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以问题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潜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思维的形成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先进行了解,并据此制定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以及提问方式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10.1.3 问题设计质量是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
教师设计的问题的质量高低和与话题的相关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环节的认知层次。
反观课堂,作为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和诱发课堂互动的方式,教师的问题设计会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学生是学习主体,但在如今的英语课堂学习中每个环节都是依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安排的,每级台阶也是由教师的各项活动来系统搭建的,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贯穿课堂的主线。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检测学生理解等(王蔷,2006)。所以教师问题的质量高低和与话题的相关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环节的认知层次,最终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但在课堂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教师在上课时设计的问题质量不一,例如设计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设计的问题太大或太小,问题的思维层级较低等。
10.2 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解读
《英语课标2017》对思维品质提出了具体目标与要求,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10.2.1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英语课标2017》提出了基于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围绕具体语篇,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意义,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运用策略,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够帮助学生既能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也能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部分“Journey Down the Mekong”,语篇讲到了主人公王坤和姐姐王薇想骑自行车旅行,于是选定了沿着澜沧江—湄公河作为旅游路线。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教师将本节课分成三个层次,首先,帮助学生充分地了解文章内容;其次,通过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构;最后,学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学目标设定为:
At the end of the class,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①know clearly ab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dream and the plan;
②make a mind map and tell how their dream becomes a plan;
③read the map and introduce the Mekong River;
④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sister and brother;
⑤predict what they will do and see in their journey.
根据教学目标首先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Whose dreamit is and what the dream is?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判断文章体裁,对基本信息进行提取和归纳,找出文章主题。
②How did their dream become a plan?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并用主线图来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梦想怎么变成了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的。
③What did they do to prepare for their plan?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组织整理碎片化的信息,内化文本信息的同时,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和整合。
接下来,根据文本中对澜沧江—湄公河的介绍,学生能看着地图说出澜沧江—湄公河所流经的国家,以及沿途的地理概况与自然特点等。
基于这些问题,通过对文本进行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后,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主人公王坤和姐姐王薇在对待骑行计划以及所带物品的不同意见的语言,分析姐弟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能根据文中对两个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的描述,对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和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人物性格往往是作者通过文字描述或者语言对话塑造出来的,不是直接给出的信息。所以,训练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也是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读后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
①What preparation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 and useful?
②What other preparations they should make?Why?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实现了生活中的知识与课程知识的结合,并且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组织和对准备工作的选择和评价,升华了思维品质的逻辑性和审辩性以及创新性。(www.xing528.com)
本案例教师基于对文本和学情的细致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了有层次的教学问题和活动,包括创设情境,激活已知;关注体裁,梳理内容结构;获取实时性信息,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意表达,体现出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问题及活动之间逻辑清楚,层层递进,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达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达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0.2.2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问题设计的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力求直接、简洁、有效。
案例1:话题引入
人教版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部分“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展示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个别学生出去游玩的照片,并提出问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并追问“Why?Where have you ever been?”学生看到同学的照片,非常兴奋,并且话题紧扣他们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同时引入主题,形成阅读期待,在语境中产生思考,并激活学生们对主题的兴趣。
案例2:写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们要停课不停学,就开始了网上学习,学生们有了上网课的经历,再让他们写下面这样一篇作文,就比较容易了: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针对各地开展的网课,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假定你是李华,将参加逐日为“Will Traditional Classes be Replaced by Online Classes?”的英语征文比赛,请撰写一篇英文稿件,主要内容包括:①网课出现的背景;②网课的利弊;③你的观点。
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需要组织语言,有逻辑地把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对网课的利弊各抒己见,又有了思维的碰撞,自然而然地就进行了语言的使用和思维的训练。
10.2.3 基于难点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说明文和议论文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通过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到微观运用逻辑链进行逆向思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例如,2019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D篇,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种名为浮游植物的海洋微生物的繁衍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科学家利用这一发现来观测气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根据语篇的what(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y(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how(语篇的问题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很容易看出文章主要讲的是随着气候变暖海洋颜色更深(绿),这是文章大意,也说明了写作目的(Wha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那为什么更绿了呢?(What’s the cause of the changes in ocean colour?)
由于气候变暖,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How does warming climate affect phytoplankton’s(浮游植物)gr owth?
根据一系列的问题链,通过积极的逻辑思维,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10.3 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解决策略
教学问题的设计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继发性原则等。
10.3.1 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
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价值是衡量问题质量的重要尺度。如果问题设计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困惑,或者问题过于浅显、随意、没有思维深度,答案显而易见,不具有启发性,思维含量极低,就会造成思维的懒散和思考态度的冷漠。
高中英语学业质量设置三个水平。这三个水平是根据问题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问题情境对相关知识、技能、思维品质的要求以及问题情境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划分的。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以及各种重要概念、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所以教师要根据三个水平的不同,根据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三个层级,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者提取关键信息词,构建逻辑思维导图;或是学生自己根据文章主线设计问题,有逻辑地总结归纳出文章大意等形式,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0.3.2 关注语言运用,设计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问题
《英语课标2017》提出,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也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主体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而调动思维的关键是问题。因此问题的思维含量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问题的水平要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相符合,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问题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各种类型的问题应当比例适当,以高认知水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成长。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样的语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语言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和再现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以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10.3.3 关注学生参与度,设计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要有针对性、适宜性、层次性等。问题设计的对象应当兼顾全体学生,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再到集体解决等,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获得正确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1)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
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高效的教学不是给学生简单地灌输所教的内容,而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为落脚点,用略高于学生现有知识和理解水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2)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所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便于参与。问题要有序列性、层次性和均衡性,要逻辑清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搭建高度合理的台阶,为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输出做好语言和思维上的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紧围绕主题,设计环环相扣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3)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1984)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中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能拘泥于预设一成不变,要面对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好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预设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讲解、点拨等方式激发新问题的闪现,让教学设计留有余地,并且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变化和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10.3.4 参照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设计针对逻辑思维发展的问题
王蔷教授团队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其心智水平维度出发,提出中小学英语学科能力由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三项核心能力要素组成。这就是“3×3”英语学科能力要素框架。该能力框架是学生学科能力外显化的一系列指标的集合,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表现和培养,是教师进行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它能帮助教师迅速定位学生逻辑思维品质中的薄弱点,并指导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表3-1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体现指标框架
续表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段,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核心就是问题设计。然而思维活动是复杂的,也是综合的,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而逻辑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因此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足够了解,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充分考虑学情后精心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且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