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爱德华·萨丕尔,1921)。作为语言学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不能将其割裂。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是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在中学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借助语言这个工具,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度,引导学生关注并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多元文化观。同时也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态度,认同优秀文化,汲取文化精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
7.1 文化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及概念界定
作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课标2017》进一步强调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提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听、说、读、看、写等语言能力的同时,英语课标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18)。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而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内涵,增强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培养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文化一词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之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言行。“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指的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随后这个概念被逐渐引用,对人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中文中对文化的定义往往分成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
《英语课标2017》将文化知识定义为中外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教育部,2018)。这一定义清晰地指明了中学阶段英语学习应该重点关注的文化内容。
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方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虽然通过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交集,但是各自文化的特色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成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标签。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是没有高下之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除文化偏见以及刻板印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汲取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英语课标2017》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要求。从了解中外文化,感知中外文化差异(一级),到对中外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为文化异同提供可能的解释,理解文化多样性(二级),再到基于文化差异和融通的思考,进一步探究文化差异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鉴别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三级)。三级目标层层递进,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目前英语课堂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中多以文化知识介绍为主,未能引导学生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鉴赏与汲取,所以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很多教师仅限于教材中的话题,文化知识延展不够。此外,对于西方文化,教师也是一个文化的学习者,难免会存在个人的喜好,如果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流露,也会影响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思考文化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7.2 中西方文化差异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解读
从文化以及文化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包罗万象,渗透在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可能是一个单词触发的,也可能是在阅读一篇文章,写一篇作文时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文化敏感度,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单词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词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类,做中外词汇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究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原因;在写作教学中,有学生很容易将中式思维迁移到写作中,为此教师应该通过真实语料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正面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实现文化意识的内化。
在中学阶段,阅读是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阵地。通过文本分析以及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学习语篇所传递的深层次意义,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单元话题与文化直接相关的内容,例如中西方节日文化,跨文化交际,相关国家(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介绍,语言发展史、诗歌、艺术(音乐、绘画),等等,这些主题为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下面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
7.2.1 通过补充主题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与理解
阅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英语课标2017》将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并对每一类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如必修课程中,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0词,总量不少于4.5万词;选择性必修要求进一步提升,每周阅读量不少于2500词,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词。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有效地展开课外阅读。而以课本单元为基础的拓展阅读是实现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目前教材的编排基本以单元为单位,而单元是基于某一主题意义而设计的,因此所选取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且共同服务于单元总体目标。相对于内容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主题相关联的材料显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单元主题的理解。因此,根据单元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进度,以每一课或者每一单元为单位补充拓展材料。下面以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Lesson 3 Weddings”为例,说明如何借用拓展材料,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与理解。
案例1: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Lesson 3 Weddings”
本节课是由两个小短篇组成,分别介绍了参加印度尼西亚婚礼的注意事项和希腊婚礼中的习俗。文章篇幅短小(每篇文章130词左右),语言简练,结构清晰(见下图)。第一篇文章印度尼西亚婚礼采用并列结构,每一自然段介绍一条注意事项。第二篇希腊婚礼则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仪式中和仪式后的相关习俗。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积累婚礼相关词汇,了解不同国家的婚礼习俗。因为印度尼西亚和希腊婚礼习俗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是学生可能参加过中式婚礼,因此如果借助主题提供中式婚礼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通过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对比,让学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
(图出自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Lesson 3 Weddings”)
在阅读文章之前,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参加婚礼的经历,谈论婚礼当中的习俗,以此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铺垫必要的语言。第一遍快速阅读,要求学生总结两篇文章的大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获取并梳理文章具体信息。基于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梳理出来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国婚礼的习俗?学生需要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婚礼习俗中,在未收到请帖的情况下,也可以和收到请帖的朋友一起参加婚礼;而在中国,每一位客人都是受邀而来的。在印度尼西亚,女士要穿传统服饰参加婚宴;在中国,客人只要衣着得体即可;在希腊,新人要去教堂举行婚礼,戴花冠。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头戴凤冠。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婚礼习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仪式前、中、后相应的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知识背景,能列出部分内容,但是仍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词汇,内容不全面等。这时教师发拓展阅读材料“Chinese Wedding”。通过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中式婚礼的内容,例如中式婚礼的传统服饰、婚宴中食物的寓意、婚后回门宴等。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婚礼习俗中的体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本节课课堂设计之所以选择课上补充阅读材料,是基于文章和高一学生特点而定的。教师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补充材料,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目的。
7.2.2 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培养多元文化观
课堂提问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推动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课堂常用的教学技能之一。而好的问题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提出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更多具体的认知过程,为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李涛,2014)。
(注:此表整理自《教师常用教学技能训练》)
在确认课堂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问题链的方式,结合六个维度的内容,层层递进,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通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Lesson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来进行具体阐释。
案例2: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Lesson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本课讲述的是节日和庆祝活动。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列举了四种类型的节日: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spring festivals。每种节日类型下,作者通过举例子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国家的节日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包括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的万圣节、中国的端午节、美国的哥伦布日、印度的甘地纪念日、西方的感恩节、中国的中秋节、中国的春节,以及西方的狂欢节和复活节。本节课的语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总分总的模式分为三部分内容。文章主体通过四个小标题,分别介绍了四类节日类型,并且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此类节日和庆祝方式。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此外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起源以及庆祝活动上的文化差异。
Part 1:Activate and Share
Q1:What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Which part of the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
Q2:Based on the pictures,predict what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passage.
课前导入问题涉及“记忆”这一维度。通过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节日是什么,鼓励学生谈论该节日的相关信息,例如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庆祝活动等,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导入话题。通过第二个问题,一方面练习阅读技巧,即通过图片标题进行文章内容的预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为文章后续理解做铺垫。
Part 2:Read and Explore
Q3:How many parts does the passage fall into?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Q4:Why are Festivals of the Dead held?What do people do during Festivals of the Dead?
Q5:What festivals are held to honor people?Who is honored in each festival?Why do people commemorate him/her?
Q6:What makes autumn festivals happy events?What do people do during Har-vest Festivals?(www.xing528.com)
Q7:Why do people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s?What do people do during Spring Festivals?
第二部分问题主要涉及“理解”这一维度的。学生第一遍快速阅读文本,核对预测,总结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下文学生进一步梳理信息做好准备。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对文章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
Part 3:Express Yourself
Q8:The Inter national Festival is about to begin in our school.Students choose one country and introduce the festival in the country,including the name,celebra-tions,the reason and so on.
这个活动主要是“应用”层面的,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基础上实现语言知识和结构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Q9: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Japan and China.What things are similar?What things are different?
Q10:Why are there so many differences?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this difference?
Q11: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enjoy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like Christmas,Valentine’s Day and so on.What do you think of it?
这三个问题属于“分析”与“评价”维度的。问题9和问题10主要是对比与归因,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节日的含义,以及不同国家庆祝活动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问题11通过探讨年轻人过西方节日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要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客观看待文化差异,同时鼓励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7.2.3 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文化差异的内化
《英语课标2017》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定义强调了在社会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证真实语料的输入,设计真实的课堂输出活动,力争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产生联系,为学生运用、实践语言提供机会。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辩证的态度,更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内化于行,真正落实文化意识,为学生跨文化交流服务。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中的“Lesson 1 Communication:No Problem?”为例进行输出活动设计的具体阐释。
案例3: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Lesson 1 Communication:No Problem?”
本单元的话题是肢体语言。本节课是单元的主课文,记叙了作者作为学生会代表在机场迎接来自哥伦比亚、英国、日本、加拿大、约旦、法国留学生的经历。在接待过程中,作者发现各个国家的肢体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打招呼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误解。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作者领悟到差异的存在是因为各国家文化不同,但是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而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本节课的语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真实地记录了接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语言生动细腻,描写极具画面感,最后引出了自己的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旨在让学生能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且思考这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在学生梳理完文章信息后,笔者结合学情实际,设计了以下几个情景,帮助学生内化文化差异的意识。
Situation 1:Students from Britain,America,France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month.You are about to meet them at the school gate on behalf of student associa-tion.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show how to greet each other.
Situation 2:I went to the English corner every Saturday,where I can practice my English with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Recently I met a foreigner,who al-ways comes up close to me to have a chat.What country might he be from?How can I show him that I am uncomfortable with that?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处理方式。通过自己真实的经历,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
7.3 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发展相互促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借助比较、分析、批判等思维方式,理解文化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观;最终外化于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3.1 关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坚持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统一
文化与语言的统一性决定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是对于中西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感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统一。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提出了五个假说,包括习得-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和输入假说,其中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占据着核心地位(Krashen,1984)。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输入假说,克拉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i+1”,“i”指的是学习者当前所处的语言知识状态,“1”指的是大量的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这些输入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而且与学生的已知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传入中国,对二语习得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身中西方文化的积淀,满足文化意识教学的需求。英语老师不仅需要语言功底过硬,还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较全面的了解。此外还应该不断学习母语文化,如历史、地理、民俗等,并掌握两种文化沟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文化主题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根据学情,加大文化知识的输入。正如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所提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稍微高于学生认知的知识输入,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得,而且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①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拓展话题相关知识,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人教版教材有多个国家的介绍,教师应该借助单元话题,尽可能多地提供该国家地理、历史、景点、著名人物等方面的阅读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完善对这个国家的认知。针对教材中出现单词、文化习语、成语等,教师应该借机讲解相关文化知识,并提供深入了解的背景资料或相关书籍等。例如,讲到“narcissus”的时候可以提到“narcissism”一词以及古希腊神话“Nar-cissus”的故事,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以了解西方神话。②开设文化类选修课,例如英美国家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等,通过不同主题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全方面感受鉴赏中西方文化。
7.3.2 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通过大量的文化知识输入,学生会形成文化敏感度,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种差异,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关注信息处理方式,通过概括、比较、分析、判断、评价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到:“Culture takes diverse forms across time and space...In our increasingly diverse societies,it is essential to ensure harmonious interaction among people and groups with plural,varied and dy-namic cultural identities as well as their willingness to live together.”(UNESCO,2001)针对文化多样性,为了实现各个文化间的和谐共存,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被提出。我国学者郑金洲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前提,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为依据,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教育的机会,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的目的”(郑金洲,2004)。
文化知识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介绍,这可以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为实现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鉴赏等多种方式思考。例如,带领学生分析、讨论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创设有意义的语境,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并分析成因;引导学生汲取优秀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素养。针对学生中常出现的盲目追捧西方文化现象,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客观态度,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并且能够正视它。此外还要注意中国文化的输入,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7.3.3 关注学生学用能力,在实践中落实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意识不仅仅包括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取向。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差异,还要关注意识和行动的统一,在实践中践行多元文化观,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建立学和用的直接联系,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平台,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的内化。文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只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更多的探索与思考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中西方文化异同。同时针对学生的探索,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和反馈,若有不当之处,要及时纠正。例如,鼓励学生进行课上演讲,分享他们对某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活动中,创设真实情境,将所学与所用相联系;鼓励学生结合所读文章,进行戏剧展演、知识竞赛等,创造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内涵的认识;现实生活中寻找机会,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例如,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高校的文化节,或者进行中外学生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直接获得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包容的态度。
语言和文化的同一性决定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始终渗透在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语言和文化相统一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关注中外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敏感度,能够正确分析、对比文化异同,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吸收内化优秀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借助语言学习,不断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