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子问(2010)根据人们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将文化意识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人们识别出明显的文化特征,认为它很奇特;二是通过文化冲突,人们了解到其与自己文化的差异,但是觉得不可理解和接受;三是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那些有差异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四是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做到从目标语文化的立场看待问题,达到设身处地的理解。
《英语课标2017》在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时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同时还特别强调“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因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该概念界定简明扼要,向我们传达了以下三条重要信息:①文化意识的内涵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强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并重。②文化意识始于跨文化认知,但绝非只是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而是强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③它虽名曰“意识”,却并非停留于意识层面,而是知识层面(“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态度与行为的进阶与总和,是对人格的重塑。
2.1 引领学生积累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
积累文化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熟悉各种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时,他们才有可能通过比较分析形成文化判断,做出文化取舍,并将文化价值内化为文化品格,外显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词汇、谚语、俚语等,也要关注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如餐饮、服饰、建筑、交通、发明、创造等,以及精神文化,如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习俗等。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关注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文化,不断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探究中国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只有熟知中西方文化,才能进行合理的对比与判断,科学的鉴别与继承,在批判与反思中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2.2 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文化判断
文化判断是指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各种不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鉴别,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的操作能力。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各个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自然环境等物质文化,更能让学生体验领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节日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英语学科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欣赏力和文化鉴别力。文化判断力的培养,要从探究相关文化的社会历史根源出发,追本溯源,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等客观角度探寻文化现象的本源,以及其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从而理解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及发展性,培养学生在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大背景下评判文化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唯物主义文化史观,避免脱离历史环境的主观唯心的文化判断。在英语学科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比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分析及不同的历史渊源,厘清现实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www.xing528.com)
2.3 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本质上是主体在文化领域所持有的恒定的价值取向。英语学科教育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各种文化现象,探析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形成正确的文化情感和态度,并在主题语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将这种情感和态度恒定化,常态化发展成为文化品格。高尚文化品格的形成,要以准确的文化判断为基础,以端正的文化态度为纽带,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保障。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情感领域的目标,就是要将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外显性的态度表现逐步内化成高尚的、内隐性的文化品格,内化个体的气质特征。
2.4 塑造学生得体的文化行为
文化行为是文化品格的外在表现和行为取向,是个体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对某一社会习俗、传统、信念等文化外显活动的扬弃。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是文化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落脚点之一。英语学科文化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封建迂腐的部分,批判外来文化中的没落、腐朽的部分,增强国家认同和国家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从而自觉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