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听力活动中信息捕捉的教学指导方案

学生听力活动中信息捕捉的教学指导方案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听力理解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高,听者比读者更依赖于信息处理。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侧重培养学生在听力活动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同时听力理解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听力理解的信息交流过程是通过说者积极主动地编码和听者积极主动译码而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捕捉关键

学生听力活动中信息捕捉的教学指导方案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看、写能力,而听是理解技能,是重要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我们实际生活中学习以及交流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听者听取话语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根据信息的相关性、重要性,甚至是接到的指令,听者有目的地选择特定信息。另外,听力理解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高,听者比读者更依赖于信息处理。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侧重培养学生在听力活动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1 “听力理解”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及概念界定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力的定义多种多样,简单地说,听力就是将有声语言在大脑中转变为意义并接受信息的过程。表面上看,这一过程的确很简单,因此至今仍有相当一些人误认为听力是一个简单、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英语听力课堂应激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善听力教学效果。

听力理解是语言加工的过程,是人脑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根据一定情境中的信息所提供的线索和已掌握的社会、文化与语言知识,采取多种策略达到理解的目的。同时听力理解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听力理解的信息交流过程是通过说者积极主动地编码和听者积极主动译码而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过程。听力理解是一种交际活动,其中交际双方对两种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比较、校正两者的处理结果。听者利用他们从语篇的语言特点中获取语篇的意义,信息处理从最小的意义单位开始,逐步向上扩展到更大的意义单位,并将最终所获取的信息存储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英语量表2018》中听力理解能力总表三级要求:能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短口头表达,如发言、讨论、通知等,借助语音、语调、背景知识、语境等因素获取关键信息。在收听、观看语速较慢、话题熟悉的广播影视节目时,能识别其主题,获取主要信息。四级要求:能听懂语速正常、与个人兴趣相关的口头表达,如演讲、非专业性讲座、新闻报道等,根据语篇特征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理解主要内容。能听懂话题熟悉的对话,理解说话者的观点和意图。

理解口头叙述三级要求:在听语音标准、语速较慢的个人经历或见闻时,能获取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要素。四级要求:在收听或收看语音标准、语速正常的一般性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时,能理解并记录相关信息。

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英语量表2018》要求,在听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听力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如突破语音、词汇障碍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重点培养学生在听力活动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英语听力的本质。

3.2 指导学生在听力活动中捕捉信息能力的典型案例解读

3.2.1 关注听力文本语境,捕捉听力线索信息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渗透和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需提炼、概括听力材料中的主题语境,引领学生围绕主题语境建构并积累语言材料,并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以提升对听力材料的加工处理能力。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还要整体构思如何处理听力材料中的信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作为信息流起点,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相关话题的联系,为听力过程明确思维导向,指明信息处理方向(陈国安、卞金华,2016)。

案例1:以外研版八年级下册第四模块第一单元“I haven’t done much exercise since I got my computer”为例,来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境,改善听力效果。

在引入环节,老师结合当时自己正在感冒生病的情况,请同学们扮作医生,向老师随机提问几个问题。学生们在准备与讨论中,反映出他们主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1)医生可能会问病人哪些问题?

(2)医生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答案?

(3)医生可能会追问哪些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已有的、关于“看病”的背景知识被充分激活,对本课的主题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并在尝试的过程当中自然考虑到了关于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怎么询问病人的症状”“怎样给出建议”等。因此,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是带着自己的有效预设、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听力练习,能够较快地理解对话的含义,把握文本的基本信息,提取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记录一些关于询问病情、描述症状的表达方式,听力效果良好。

3.2.2 关注听力文本主题,捕捉整合关键信息

听力活动设计时,要从学情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定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兴趣,从学生已知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同时,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将情境、问题与活动融为一体,逐步深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合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生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同时,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扩大语言输入,产生思维碰撞,促进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了生成的课堂,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获得了大量语言积累,更促成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案例2:以人教版九年级(2014年修订版)教材中心“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Period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为例: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听说教学,依托教材听力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关联,以“发现污染问题,分析污染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逻辑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一系列紧密关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生成鲜活的思想,分析和解决污染问题,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形成深度认识,在意识和行动上成为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促进知行合一

教材从环境污染的分类切入,听说活动主要集中在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b板块。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捕捉关键信息,教师根据每段听说材料的主题,整合成三个对话,分别关于水污染(对话一:Section A 1b)、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话二:Section A 2b和2d)以及中学生日常环保行为反思(对话三:Section B 1b)。整合后的对话涵盖了三种主要污染类型,对每种污染的探讨都从发现污染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分析污染原因和找出解决办法三方面展开,呈现了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逻辑结构,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

如何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材料的逻辑主线,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有更多生成,有更多相关的表达,促进语言的内化、迁移和运用?教师修改后的对话选材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听完第一遍后,引领学生关注对话主旨大意:对话一呈现了两个学生先从水污染对实际生活的影响谈起,进而表达了对水污染严重性和原因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议。对话二是访谈,通过主持人与学生互动问答,比对话一更为显性地呈现了逻辑主线:seriousness—causes—sol utions。教师用板书呈现生成的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内化和运用的思维支架,把学生们记录的碎片化信息整合起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区分。

学生课堂口头对话关键信息摘录(固体废弃物污染)

呈现污染问题:“What's that?That smells bad.”“Why is there so much rubbish nowadays?”

分析污染原因:“People always use wooden chopsticks and plastic bags instead of their own bags.”

解决措施:“put the rubbish into the bin”“reuse”“save the energy”“keep the places clean”

环保意识:“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arth.”

通过分析口头对话文本,可以看出学生在谈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时候,使用的都是对话中提取的关键信息:先谈到污染问题,再分析原因,接着提出解决措施,符合本节课所学的逻辑主线三方面,运用了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实现了逻辑连贯表达,最后学生说“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arth.”反映了其环保意识和正确的行为选择,结合前面提到的环保知识,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知行合一。

3.2.3 关注听力问题设计,逐层捕捉关键信息

教师在指导学生捕捉信息时,要关注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快速浏览听力题目,并结合题目当中的重要信息,推测对话内容的能力,带着疑问聆听,从而确定听力的重点,为接下来的听力理解奠定坚实基础。当学生对这些题目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在实际的聆听和捕捉信息时会更加从容,也能够避免由于紧张导致的捕捉信息不准确等问题。训练听力还应该有目的驱动。有了目的,有了任务,学生就有一种图式的激活和预设。

案例3:以外研版七年级下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为例,来分析如何从心理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任务驱动学生更好地投入听力学习当中去。

这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一部分,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展开。在开启一个单元时,学生充分了解要完成的整体项目(为加拿大友谊校师生来北京游学设计安排)以及各个课时子项目,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积累关于口头问路指路、描述路线的表达方式,学习合理的设计路线、安排路线。这一目的驱动着学生积极参与听力活动、准确把握核心信息、认真记录表达方式。

在听前,一方面,学生们利用项目学习单梳理了与主题相关、项目相关的词汇,为获取信息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不同程度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目的,主动运用听力策略记录重点表达方式。

在听中,教师设计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避免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在层层推进的问题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核心信息、有效把握核心信息。问题设计如下:

教师:How many places does the tourist want to visit?

学生:Three places.

教师:What are the three places?

学生:Wangfujing Dajie,bookshop and the National stadium.

教师:How can the tourist get to Wangfujing Dajie,bookshop and the National stadium?

学生:Go along the street...

教师:Could you summarize the sentences about giving directions?

学生:Go along...

Go across...(www.xing528.com)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问题链的设计是从最简单、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开始,由于其易于达成,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困难;教师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推进,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信、轻松的听力状态下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第一轮对话中,教师询问“游客要去几个地方”,得到“三个地方”这一答案后,教师进一步询问“这三个地方分别是什么?”当学生能够明确给出三个地点的具体名称(王府井大街、书店与鸟巢),再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到达王府井大街、书店与鸟巢”。在前三轮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为下一道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做好了铺垫。在这个探究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活跃、积极,学生的心理状态轻松、愉悦,信息的把握准确、全面,获取信息效果良好。

3.3 在听力活动中捕捉信息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

听力材料与阅读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声音的形式存在,不能长久保持,转瞬即逝。因而听力的各种微技能的实践相较于阅读各种微技能的实践对教学双方都有更大难度。从听力的交际功能方面来看,理解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人与声音的交际过程,是人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猜测、预期、推断、想象、分析、综合等各种认知技能综合作用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方面的微技能便构成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由此,教师在自己的听力教学中应该尤其重视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微技能。

3.3.1 通过识别、分析和选择性注意,提升边听边记录策略

识别、分析能力主要指识別和发现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外语学习环境下,学生听外语的习惯与听母语的不同。听外语时,他们竭力想听清楚所有的信息内容,试图理解每一个单词,而事实上,这样做只会妨碍对所听内容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而且,在听篇幅较长的听力语篇时,在很短的时间里涌现大量信息,这样做就难以抓住要点。对学生来说,受听力理解目标的限制,各种信息的价值并不是相同的,而是有主有次的,因此有选择地听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学生要留意听力语篇中的关键词、句式和主要事件,因为只有把握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听力理解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总是试图听懂所有的单词和句子,要学会放弃信息量低的冗余词语,如功能词,而主要捕捉具有高信息量的词的意义,重视发音清晰的非冗余词语,将注意力集中于每段对话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代词和副词

听录音时要将注意力有选择性地集中在关键词句、特殊语言和特定信息上。例如,转折、递进、否定、并列、连接等的关联词,如both...and,not only...but also,and,so,although,but等,以及序数词,如first,second,third,then,finally等。指导学生略做笔记,锁定关键词。根据问题判断,将听到的关键词略做记录,以免遗忘。用缩写、图表或数字的形式记录一些关键词语或概念。做笔记时,并非要将听到的内容全部写出来,要做好笔记的内容均是问题中有所涉及或者是在日常的听力解题当中常常会涉及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听过即忘类的语言信息更应加以记录,如时间、地点、数字、人物以及与文章相关的某些关键词等。恰当运用省略、缩写、符号等形式,减少记录的书写时间,提高做笔记的速度。笔记尽量层次分明、主次清楚,便于回忆或重组信息。也可以采用列提纲和关系图的方式做笔记。

案例4:2019年朝阳区初三听说测试模拟题“How to fit in a new group.”

学生看表格,预测空白处词性和可能的单词。然后听录音,记录信息。录音中与空白处相关的句子如下:①Fitting in means making more friends,getting on well with them and having more chances to live a happier life.②Spend some time thinking about your strong points.If so,you will be able to build up confidence little by little.③When people notice your kindness,they will return it one day.④Different activi-ties like playing football can make you popular.⑤You may include more people in your circle of friends.学生在记录时可以采取简写、符号或图画等形式来记录所听信息,帮助回忆和理解所听材料。学生可以自创一些记录符号,只要能帮助记忆而且自己能识别,便于在听力过程中使用就行。不管什么样的符号,都是为了达到快速理解和清楚表达的目的。以下就是学生的笔记记录。

3.3.2 通过预测关键词推理,捕捉关键信息策略

传统观点认为听力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外界语言刺激的过程。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听力理解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加工语言信息的过程,即人们会不自觉地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的心理加工(李晓艳,2010)。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预测是一个外部信号激活大脑内部图式、进而产生预期,再经过“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测—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理解、总结所听内容的过程。例如,在听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主题词语等对听力语篇的体裁以及相关情节进行预测,培养学生在综合层面上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因此,预测不但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和知识,还可以确保学生关注需要完成的听力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的过程中,听者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边听边预测即将听到的内容,并不断地修正、补充自己的预测,以达到迅速有效地理解有声语言的目的。例如,在听对话回答问题时,题目“how much”或“how many”问句来提问,学生预测到将要听的对话内容可能与数量有关,在听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相关信息上。

(1)预测的技能。

学生听力理解的过程是理解所听声音的整体内容、了解大意的过程,从而才能理解声音。所以,听音的过程中,学生要避免一叶障目,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单词,甚至生词上,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体内容上。针对某个确实影响理解大意的生词应当尝试从上下文出发,运用相关构词知识、句法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结构知识、逻辑关系或常识经验推测词义,进而理解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听前带领学生阅读问题,启动思维。迅速浏览一遍题目,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推测所听内容,形成整体概念,形成联想,做出预判。

案例5:外研版教材七年级下册“Module 11 Body Language Unit 1 They touch no-ses!”教师运用“预测”的听前策略,根据图片中人们的身势语判断他们从哪里来,学生不仅学习了国家和国籍的词汇,而且复习了之前学习的身势语表达,推测所听内容。

(2)准确捕捉关键词的技能。

在听音时,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关注内容大意,便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有效抓住关键词,捕捉重要信息。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文本组织形式,所以不同文体抓关键信息,都有章可循。无论听对话、介绍还是讲座,抓关键词是第一步。关键词引领着听的方向,抓到听力材料的关键词就意味着抓住核心信息了。抓住了关键词,然后就是围绕关键词,抓能够说明与解释关键词的具体信息。所以,关键词对于听力理解尤为重要。听者的注意力准确地定位在关键信息上,这样不至于注意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细节,有助于思绪集中在关键信息上,最终把握听力材料的整体意义。例如:

通过听力获取细节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场合如何通过不同的身势语进行问候。旨在为学生加深对目标语言的印象,为后续内化和输出做准备。教师设置真实的情景,听中设置问题:“Do we Chinese always shake hands and smile when we meet?”“Do the American people always kiss and hug each other?”并通过判断题让学生对比中国人、美国人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下如何打招呼(“In China,when you meet your grandparents,you will...”;In the US,when you meet your new boss,you will...),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和推断出在不同国家、不同场合应根据不同的关系和身份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表示问候和尊重。

听力预测是通过有限的书面材料来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根据已听到的内容来预测尚未听到的内容。做出预测并验证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力理解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书面材料中的备选项来推测问题。根据主题句着手进行预测。听音中抓住主题句便可知道全文的内容,通常把听力材料的开头和结尾的主题句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信息词进行预测。信息词是人们在交流中用来构架语句间、语段间和语篇整体的框架,以帮助他人理解或抓住说话者思路的逻辑关系衔接词。

案例6:下面这节初三的听写结合复习课,听力内容来源于《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2017年)》(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听力示例一。听力记录信息话题“Telephone Message”的表格中,需要记录的信息多为who called,what to do,when to meet,where to meet,how to go,what to take等。这些信息与中考写作的题目一“邀请函”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把两者进行了整合。

在听前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来导入话题,并指导学生进行预测。

Activity 1:Play a short video on Boxfish to lead into the topic-Telephone Mes-sage.

Activity 2:Predict the words about“who,when,where,how,what...”in groups and then share.

为了巧妙引出主题,笔者通过一段打电话的视频,让学生推断“What will the boy do next?”从而导入“Telephone Message”的话题。接着向学生展示手中的《考试说明》,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第三题记录信息的听力示例一就是“Telephone Message”话题,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让学生说出此话题常考查的要点信息,what、when、where和how的细节,激活学生的储备知识。再通过小组合作,预测可能填写的词汇(主要从词性和词形上进行预测)。

(3)推断信息的技能。

推理是利用上下文情境来推断和预测词意和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理解和推测是中考英语听力题解题的两个重要技巧,所谓理解是要理解画外音和短文的观点意图,而推测指的是推测谈话背景,进而判断说话人物的大致身份。在指导学生的推测技巧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给出的听力题,如果给出的题目是以下几种时则可以证明题目考查的是对背景知识的推测能力,进而边听边进行判断与推测:Who are the speakers?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另外,要求学生领会话外音的题目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需要学生在理解所听内容大致含义的同时,还必须透过给定的具体细节和事实情况,进行揣摩推断,判断出说话者的态度观点等。What can you know from this passage?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di-alogue?这样的问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推测揣摩能力,需要学生重点把握,通过找到短文当中细节材料的方法顺利完成推断。

案例7: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为例,教材设计的是听录音回答问题,其中第3题为:“Did she buy anything for her best friend?”听完录音后核对答案,学生的观点有了分歧。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听录音,听到录音原文为:

Girl:How were the stores?

Lisa:Oh,they were very expensive,but I did buy something for my best friend.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来作出判断。有学生回答说:“Lisa really bought something for her best friend.”教师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该学生回答:“Because there is a‘but’in the sentence.”听到该答案,有部分学生在旁边应和表示赞同他的观点。而后将这个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将其中的逻辑关系讲明白,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转折关系。商店中的物品是很贵,但Lisa确实为她的好朋友买了礼物。而句中的“did buy”是为了强调说明,答错的学生是因为听到“did buy”误以为是“didn't buy”而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听力教学中非常重要。经过训练,学生就学会了通过材料中所给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一眼看破题目中的陷阱正确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要抓住任何机会,哪怕是教材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另外,学生在解答听力题目前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到解题技巧的灵活应用。学生在听力活动之前的心理高度紧张,很有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不仅不能够利用平常获取的解题技巧发挥平常水平,还会忘记平常所学的技巧。所以,教师需在指导学生做听力题目之前,先要稳定好自身的情绪,消除过度紧张的不良心理,集中注意力投入听力活动当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调整心态,心态稳定,则状态良好。情绪的激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体现在:

(1)消除紧张。适当深呼吸,先做到身体放松,有意回想人生愉快的事情,后达到精神入静。

(2)屏蔽环境。不要被附近的嘈杂所骚扰,也避免因室外突发事件而惊悚,其主要破解之道为专注听力材料上的信息内容,从而不为他扰。

(3)集中精力。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准备之后,其精力应该专注于听力内容,调动情绪,引发思想。

(4)梯度侧重。循序渐进,减少梯度,就要做到有所侧重,第一遍听什么,第二遍听什么,应心中有数,如此才能遇事不慌。

(5)心理准备。有听不懂的词汇及内容是正常的,一般对超纲词汇及较难内容,是不会被设置为考查点的,而那些听起来没有任何难度的内容,反而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此一定做好心理准备,遇难不慌,碰易莫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