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

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是特定志愿服务组织借助于组织的公益绩效以及在组织运作中通过一以贯之的透明、诚信和可预期行为,获得社会广泛信任和支持的能力。导致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管理不完善,自律机制缺失以及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离不开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外部监督的体系。三要利用中介结构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的自律有多种形式。

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组织得到了稳步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公信力不高便是其一。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是特定志愿服务组织借助于组织的公益绩效以及在组织运作中通过一以贯之的透明、诚信和可预期行为,获得社会广泛信任和支持的能力。对于志愿服务这种需要社会广泛支持和群众热情参与的事业,公信力就着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命线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主要表现为背离公益宗旨、内部治理混乱、财务不公开、项目运作信息不透明、存在欺诈和腐败等[6]。这些问题接二连三曝光,削弱了民间组织正在建设的、非常薄弱的社会资源和社会信任。

导致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管理不完善,自律机制缺失以及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一个好的公益服务环境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需要公众的参与,更需要志愿服务机构的努力。

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离不开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外部监督的体系。将政府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公安、安全、民政、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整体联动机制。一要公开设立公众举报途径,接受群众的举报。建立举报信息处理运作机制,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激发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成熟。社会各界的投诉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正确、积极地处理投诉,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认识,树立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可促进从业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素质。二要定期不定期地将违法违规案例通过媒体曝光,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座谈,警钟长鸣,引以为戒。三要利用中介结构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评估。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评估结果等级从高到低可以依次为5A、4A、3A、2A、1A。

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舆论等都是从外部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监督和约束,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自律才是志愿服务组织遵守组织章程和行为规范的根本。志愿服务组织的自律有多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如设立监事会和专职的监督员,对理事、执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一种是通过组织的信念、使命促进成员的自律。

志愿服务组织自律规范主要来自三个层面[7]:

(1) 单个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内部规范。任何一个志愿服务组织都有用以约束自己成员 (董事、员工) 的行为标准和道德标准,设有禁止为个人谋私利,禁止相关非常规交易等条款。此外,还有志愿组织的伦理守则,比如“回避制度”、拒绝收受同其职务有关的贵重礼品; 要求员工使用便宜合理的交通工具和选择价格中等的住所等。这些行为规范准则的目的,在于确保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个人皆可以注意到潜在的不当行为与权力滥用。

(2) 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体会员之间的行为规范。这一层面的规范是指某些领域的志愿组织联合制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和道德标准。国外常常是由联合组织及协会共同制定行业自律条款,自律虽然是自觉自愿的,但有些机构有时还是把对行业自律条款的遵守承诺作为加入联合组织的条件之一。这种约束对联合体整体来说是行业自律,但对联合体各个成员来所则是互律,或者是自愿的他律。对我国志愿服务组织来说,目前还缺少这种机制。

(3) 志愿服务组织行为规范专门监督机构。这一层面是指由民间专业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组织自律的监督机构。如美国有一种称之为“看门狗”的NPO组织,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监督民间组织的活动,关注并对之加以评论、评头论足、找茬。从志愿服务组织整体运作来说,这也是一种自律,但对某一特定组织来说,可以说是互律或他律。(www.xing528.com)

总之,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培育中,自律和他律都非常重要,自律是实现他律的基础,他律对自律具有促进作用。不管是外部监督还是内部自律,都是保证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活动并高效地实现其宗旨,促使志愿服务主体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获得社会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1] 王名、刘培峰: 《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2]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0]141号三 (五) (六)。

[3] 王名: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4] 叶常林、许克祥、虞唯华: 《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0页。

[5]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发【1983】35号文件。

[6] 王玉: 《发展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信力的提高》,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3月。

[7] 王名、刘培峰: 《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