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服务概论:相关概念与关系

志愿服务概论:相关概念与关系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一个从西方引入的现代意义的概念,它既与我国所熟悉的一些活动有着密切相关,但又具有根本差异,需要进行概念上的区分。学雷锋活动所持的理念是雷锋精神,而志愿服务的理念是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概论:相关概念与关系

志愿服务作为一个从西方引入的现代意义的概念,它既与我国所熟悉的一些活动有着密切相关,但又具有根本差异,需要进行概念上的区分。

1. 志愿服务与慈善活动

慈善即仁慈善良,慈的本意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申为怜爱,是一种长辈对晚辈、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怜爱。善即善良、美好,是一种人性中美好的品质。英文“慈善”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aritas”,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是“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和慷慨施舍”; 另一来源于拉丁语的词“philanthropy”,意为“爱全人类”,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爱全人类,这种爱通过个人的善举或通过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福利、生活质量; 二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改善人为生活质量的活动[14]。传统慈善活动是基于人类“慈悲”情怀,对社会弱者施予的关爱、救助与扶持。如我国古代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博施济众”的仁爱观念,墨家学说主张的“兼爱”的精神,释家所倡导的“慈悲”精神,以及在民间出现过的私人“义米”、“义仓”、“义学”等组织,都具有“慈善”的性质。现代慈善出现了公平、公正、权利平等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五个实体要素[15]: 一是国家、政府制定法规、政策; 二是慈善组织,进行社会动员,充当慈善中介; 三是捐赠者 (个人、企业) 捐赠资金、物质、知识和时间; 四是受益者,如社会弱势群体; 五是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理念,进行宣传、教育、推动、监督。现代慈善理念和五个实体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慈善文化

从上述慈善活动的界定来看,慈善活动与志愿活动具有诸多的相通性: 一是在思想起源上看,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来源,都来自于人类普遍的慈悲情怀; 二是从两者的发展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现代的转换,成为一种具有共通性的公益事业; 三是从两者的构成要素来看,现代意义的慈善活动和志愿活动是一种有理念、有政策法规支持、有组织、系统开展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当社会救助活动针对特殊的对象时,就演变成慈善活动; 而社会救助活动不针对特定明确对象时,就转化为志愿活动。具体来说,两者之间主要有以下差异: 一是所持的理念不同,志愿服务的理念是一种使人类变得更美好的志愿服务精神,而慈善活动的理念以慈悲的情怀公正、公平对待处理社会弱者和社会公益事业。二是所开展服务的领域不同,志愿服务主要针对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对社会的一种志愿、无酬的公益活动,而慈善活动主要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社会救助活动; 三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志愿服务强调行动者的志愿,慈善活动强调以平等公平仁慈对待救助者; 四是行为特点不一样,志愿服务主要强调行者的行为特性,慈善活动强调物的特性,用一句俗语来区分,即慈善活动强调“有钱出钱”,志愿服务强调的是“有力出力”。

2. 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

学雷锋活动是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志愿服务性质的助人服务活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种无私奉献活动。学雷锋活动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也非常广泛,但其中最核心的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因而有人把学习雷锋活动称为中国的志愿活动,而把志愿活动看成新时期弘扬实践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

但是,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有着明显的差别。学雷锋活动所持的理念是雷锋精神,而志愿服务的理念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层次差异。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都是志愿、无偿地服务于他人的公益精神和利他精神; 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崇高的道德理想和生活品质; 它们都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社会思想道德发展趋势相一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高尚精神,在今日之中国都值得大力倡导和弘扬。但是,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也存在着不同。志愿精神是一种有私的奉献,它以“服务社会,提升自我”为理念,而雷锋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共产主义精神作为精神支撑; 志愿精神是比较单一的精神,而雷锋精神并不局限于志愿服务领域,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把新时期雷锋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 (1)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2)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3)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志愿精神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的典范,它产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虽然具有永恒的价值,但呈现出特定的发展阶段的特征。

3.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近百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它由英文Social Work直译而来,由于社会工作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和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所采取的定义不尽一致。1947年联合国举行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概况调查时,33个国家所提供的定义各具特点,这些不同定义可以分三类,分别与社会工作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吻合。第一类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是中上层人士基于人道主义或由宗教信仰的驱使,自动为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举办的慈善施舍。第二类定义: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以解决因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对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衰老、残废、孤寡等各种经济方面的扶持与救济事业。第三类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服务事业[16]。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概念更强调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助人性,认为: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17]从上述定义的演变来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具有同源性和领域相通性,同源性是指两者都有着相同的起源,都具有古代慈善的思想基础和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之行为,而领域相通性即指两者的主要工作领域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通和共同性,都是一种对社会性助人活动。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根本的差异。一是社会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活动,是一种有酬劳的职业活动; 而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开展的无偿的活动。二是社会工作者是以专业角度介入具体活动之中,而志愿服务虽然讲究专业性,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多的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服务活动。三是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但与社会工作职业活动相比,依然具有变化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志愿服务需要通过社会工作来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社会工作也需要大量志愿服务来拓展其工作领域,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1] Barker,R.L.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New Y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1998, p.348.

[2] Bills,D.& Harris,M.Voluntary Agencies: 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p.287.

[3] Dunn,P.C.Volunteermanagement.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1995,pp.2843-2490.

[4] 丁元竹、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究: 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5] 李凯: 《志愿者组织建设管理规范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及服务保障运行实务全书》第3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742页。(www.xing528.com)

[6] 莫于川: 《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新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7] 莫于川: 《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新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页。

[8] 莫于川: 《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新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1页。

[9] 转引自田军: 《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0]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1]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167页。

[12] 谭建光: 《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3] 迟毓凯: 《亲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4]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15]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16] 宋林飞: 《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17]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