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一岁
1月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六日),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镇石庄一农家。张家有田百余亩,为石庄富户。祖父张伦,是典型的北方农民,俭约勤勉,朴实善良,一心兴家,于1919年冬病故,七十四岁。父亲张万福,行二,性格直率暴躁,好客好赌博,能写恭整楷书。母亲蓝氏,沉静,和善,明理,性隐忍,能吃苦,其性格对张中行影响很大。有一兄一妹。兄张璞,字一真,长张中行五岁,有天资,在家乡读完初小四年后至县城读高小三年,后考入位于卢沟桥的顺天西路厅师范(京兆师范学校前身),六年后毕业,回香河县城教书,历任校长、教育局局长,成为当地头面人物。其经历对张中行的人生选择影响颇深。
1912年,四岁
患病,高烧,几死,已经停于席片之上,赖大祖母慈心佑护,在怀里抱着来回走,转危为安,躲过一劫。
1916年,七岁
春,上小学。就读于乡绅石显恒所创之镇立初级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教材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印本共和国教科书。教师刘瑞墀,字阶明,前清秀才,根据《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为拟学名“璿”(“璇”之异体字),字仲衡。刘处世通达,对学生宽严合度。白天教学生读新教科书,晚上为部分学生义务讲解《孟子》,最终仅讲完半部,这对张中行有大影响,1931年投考北京大学,国文写作考题出自《论语》,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试申其义”,即以《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开篇,敷衍成文,获得高分。小学同学中裴庆昌(字世五,1907—1984),为一生之交。
1921年,十三岁
就读由初小扩建的镇立高级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史地、自然、音乐、图画、体育。此时长兄张璞已由师范学校毕业,在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为小学聘请京兆师范毕业生王维宪(字法章)、贾文联(字步丹)等任教师。其间,张中行养成浏览习惯,广泛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今古奇观》《说岳全传》《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粉妆楼》《七剑十三侠》等中国古代小说,从阅读中获取教益及文通字顺的表达能力。其中尤爱《聊斋志异》,以其文字雅训,很多故事可以寄托感情和遐想,让人相信世间尚有温暖,并获得读文言的能力。直至晚年,仍以读《聊斋》遣日。
1924年,十六岁
7月,高小毕业。从长兄主意,决计往通县投考可以享受官费的师范学校。适逢青龙湾大口哨村一带洪水决口,交通断绝,投考未成。在乡里闲居一年,务农,读书。
1925年,十七岁
暑期,由长兄率领,与同县五六人,由香河往通县,投考通县京兆师范学校。考生二百多人,录取四十人,同行者仅张中行榜上有名。随后陪其他人往京城考学。平生第一次到北京。住前门大街西北京客栈。八九月间离乡入学,隶属该校第十二班。
学校位于通州新城北街路北。每年招一班,六个年级共二百多人。月官费每人四元,生活艰苦,伙食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天六节课,随后是课余活动,可以在操场踢球,也可以到校外散步。晚上有自习两小时。六年中,课程有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体育、音乐、图画、手工以及教育、心理、教学法、法制、医学等。通县师范校风宽泛自由,课上学习新知识,课下广泛阅读。张中行长期经管学校图书馆,得以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由周氏兄弟到张资平以至苏曼殊、徐枕亚以及外国包括英、法、德、俄、日翻译过来的作品,都曾涉猎。这一时期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读书的习惯,接受了新科学,初步有了所知、所见,即有所闻,愿意多想一想,思想方法倾向于怀疑论。通州为京畿古镇,学校之外有明李卓吾之墓、闸桥、八里桥、潞河中学等景点,又有繁华喧闹的老城区,均为张中行留连之所,成为第二故乡。在校结识老师孙楷第、于赓虞等,同学刘佛谛、梁政平、杜文成(南星)、朱润岑等。
1926年,十八岁
春,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军与张作霖、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的直鲁联军混战,学校停课,汽车停运,与同学郭士敬步行一百二十里回家,为平生走路最长的一次。
冬,与三四岁时由父母包办的武清县沈氏女成婚,该女缠足,不识字,性情朴实温顺,寡言语,任劳任怨。后张中行在生活上给以贴补,延续至八十年代沈氏去世。
1928年,二十岁
北洋军阀政府由国民政府取代。暑期后,京兆师范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第十师范学校,校长由无党派的刘汉章换为国民党党员段喆人。校内始建国民党党部。张中行也曾一度狂热,相信三民主义,认为应以天下为己任。与几乎全体同学一起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不久后冷静、灰心,在党员重新登记之际放弃。得出一生最值得珍视的认识:听到什么口号就头脑发热,结果常常是一场空。是年暑期后开始记日记。
1931年,二十三岁
6月,从通县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因不想长年与“毛孩子”在一起做“孩子王”而进京报考大学。与同学贾汇川、赵步青寓于东城十二条以北慧照寺街一公寓,温习功课,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7月,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考国文、数学、英语、史地、党义;数学得四十分,英语仅及格,国文八十分),以此受到家乡人的敬慕,称之为“二先生”。8月,到沙滩北京大学报到,交十元学费,住宿,接受同学陈世骧建议,入读中国语言文学系。领取“北大”校徽一枚。时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任文学院长,马幼渔任国文系主任(1933年改由胡适兼任)。中学好友梁政平之父梁益甫先生自位于东琉璃厂路北的“和记教育博品社”购得美国产Parker(派克)牌金笔一支相赠,价二十元。此笔一直伴随张中行,直至1996年《流年碎影》写作将完成时,方因使用时间过长而损坏。曾购网球拍作为入学纪念,旋即送人。暑期,在第二院听张东荪先生演讲。是年8月暑假末尾,结识杨成业。杨十七岁,反对包办婚姻离家谋独立,托人请张中行谋至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书信往来定情。9月,入北京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10月,北大全体学生于第三院体育馆集会,会后组成南下示威团,共二百多人,由前门东车站上车,经济南、徐州到南京,被安置在中央大学。休整期间,张与陈游览台城、鸡鸣寺。两三天以后,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在成贤街被捕至孝陵卫军营关押,五六天后由专车遣送,经徐州、郑州回京。张中行与同学陈虞朴同往,历时十余日。秋,听北京大学诗歌讨论会,与会者有周作人、郑振铎、谢冰心等。
在北大期间,张中行所学趋于中国古典。必修课曾上过冯沅君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钱玄同先生的中国音韵沿革,选修课曾上过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钟作猷先生的英语、刘复(半农)先生的古声律学、顾颉刚先生的《尚书·禹贡》、刘文典六朝文,自由选听过孟森(心史)先生的明清史、钱穆先生的古代史、马衡先生的金石学、汤用彤先生的哲学概论、马叙伦先生的宋明理学、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以及温源宁、应谊等先生的英文课,还听过黄节(晦闻)先生的顾亭林诗、周作人先生六朝散文、俞平伯诗词选讲、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等课。沙滩四年,张中行热衷学问,大量购书,生活俭素,一年四季都穿价仅一元的蓝阴士林布长衫。广泛阅读中国古典作品,受北大自由、宽容的浓郁学术风气熏陶,在治学上追求怀疑和追根问柢。毕业前后确立志向探讨人生哲学。
1932年,二十四岁
春,杨成业由香河回北京,与张中行在北京沙滩银闸北口路西大丰公寓赁房而居。张中行求学穷困,杨仍出去工作,二人常因琐事争吵。杨改名为“君茉”,又改名为“君默”。50年代发表《青春之歌》时署名“杨沫”。4月,张中行在北大第三院风雨操场聆听章太炎先生号召青年拯救国家危亡的演讲。同期,章太炎还在北大举办讲座,讲述《广论语骈枝》,张以故未往听讲。暑期,杨沫于京郊小汤山产一子,杨为取名“萍”,一岁半,患白喉夭折。感情平复后,二人度过了一段贫困却平静安谧、和睦融洽的生活。初秋,与杨沫往河北滦平。(《密云三日追记》)
1933年,二十五岁
胡适《四十自述》出版。1月16日,购乾隆五十年重印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价五毛八分,此书一直陪伴终生。选修刘半农“古声律学”,旁听者众多,选修者只有张中行一人。杨沫开始接触革命青年,阅读革命书籍。二人产生分歧、隔阂。
1934年,二十六岁
1月,周作人在《人间世》发表《五十自寿诗》,北大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以及胡适等人均有所和,同时也引起很多人反感,成为张中行印象颇深的北大涟漪。年初,顾颉刚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会刊,张中行参加,发表《香河小志》。暑假前,刘半农因为要到绥远考察语音,所以在二楼教授会的里间为张中行一人提前考试。张中行在刘半农提示下,勉强交卷,刘半农为评七十多分。7月14日,刘半农在绥远感染回归热病逝。
1935年,二十七岁
2月19日,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马隅卿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讲台上,给张中行留下很深印象。从北大毕业,以名字难认,故将“仲衡”二字去人去鱼,改名为“中行”,恰合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论语·子路》)之意。至天津开滦煤矿投考中学教师,体检,医生告以肺有病,未成。8月16日,至天津南开中学教书,开始艰难的语文教学生涯。教三个班国文,初中两个班,高中一个班;每周十八课时。结识韩文佑、毕奂午;学生中有黄宗江;同在南开中学教书的还有何其芳,但张“感到道不同而远之”。
1936岁,二十八岁
1月22日,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寒冷的一夜:零下二十四度。为几十年间华北气温最低值。春,杨君默再次到香河教小学,与革命者马五江(后更名为马建民)过从甚密,张遂将杨接到天津,“已经有了隔阂”。不久张解聘,偕杨回北京,由同学王崇武介绍,在私立进德中学代教国文。为“使无尽的苦有尽”,与杨分手。5月9日于天津南开写《北平的庙会》,刊载于1936年12月宇宙风社出版的《北平一顾》。6月10日,杨君默与马五江结合(老鬼引杨沫日记)。9月,由北大同班同学李耀宗介绍,至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曾学习驾驶汽车。10月10日由同事李列武(王崇武北师大同学)陪同,至容城相亲。女方李芝銮,系李列武堂姐之女,白洋淀大北流村人,世家出身,天足,读家塾,体貌清秀,性格温婉;12月上旬回京成婚,旋回保定教书。11月8日,杨君默产一女,因杨追随马革命,后寄养于河北深泽一徐姓老乡家里,取名徐然。
1937年,二十九岁
清明后,随学校组织往河北易县游清西陵。
暑假携妻至北京暂住,“七七事变”爆发,保定陷落,育德中学毁于战火,存物荡然无存,只带出一口绿色帆布箱子。遗失1928年暑期起近十年的日记。不能回保定教书,生计无着落,甚贫苦。资助同事和培元30元往延安,和培元夫人陈玫怀孕,寄居其家。7月,已分道扬镳的杨君默决定离开北平,在中南海一长椅与张中行会面,剪下一缕青丝赠别,说“以后难得一见了”(张道梁《往事九十年》157页)。9月初,同学李九魁通过熟人介绍至北京布商南长街杨宅教家馆,月工资二十五元。陈玫生产后由内丘老家来人接走。9月24日,妻临产,仗李九魁典当衣服相助得以入医院,产一女,即长女张静。贫困,频繁借钱,拼命写文章换稿酬,文皆不存。
1938年,三十岁
春,由白塔寺迁居往鼓楼以西,租住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路北十四号李宅。此后,在这所宅院度过三十一个春秋。院中先后种植各种花卉,依次为菊花、西番莲、葡萄等。是年春,至北京鼓楼由通师同学唐家桢主持的民众教育馆(属市教育局)就职,任阅览部主任,月工资六十元。亲自整理图书。半年后,改任教学部主任。此后大量购书,阅读方向开始转变,由东而西,由故而新。主要阅读西方思想著作,深受罗素、薛知微、穆勒、弗洛伊德等影响,增长了见识,自信有了分辨对错、是非、好坏的能力。其间,同时为张子杰所编期刊写文章,文皆不存。夏季,辞去家馆教职。
秋冬之际,传闻周作人将出山任伪职,张中行遵爱人以德古训,写信给周,表达忧虑和劝谏。
1939年,三十一岁
春,与周祖谟、李九魁在中山公园唐花坞为唐兰先生南下送行。
继续在民众教育馆任职,但每周一至宣武门外下斜街以西慈型工厂附设土木学校兼国文课四小时。
12月30日,次女张文降生。
1940年,三十二岁
5月,购得英国哲学家薛知微《伦理学之方法》,次年6月25日读毕。
1942年,三十四岁
春,民众教育馆解散,托马幼渔、赵荫棠、沈启无等四处寻找工作。同学李九魁奔走,得赵荫棠关照,找周作人,至其主持的北京大学文学院任助教,讲授“中国学术思想”课程。同时在外兼课,挣钱贴补家用。其间为挣稿费,写了大量文字,刊于各种报刊,今皆不存。8月4日,三女张采降生。8月7日,自西单商场购得霭理斯《性心理学》。其间,为生计所迫,接受友人关照,先后两处,在伪机关挂闲散职名,每月可以领取一些用以活命的钱、粮。
1944年,三十六岁
4月间,周作人公开声明:“沈杨即沈启无,系鄙人旧日受业弟子,相从有年。近来言动不逊,肆行攻击,应即声明破门,断绝一切公私关系,详细事情如有必要再行发表。”(1944年3月23日《中华日报》)将原弟子沈启无逐出师门,张中行收到周作人《破门声明》明信片。5月13日,因友人于澄清游西北回京后曾与张见面,侵晨,被日本宪兵队逮捕至天津会馆宪兵队部,审问数次,关押六周后放还。一本日记被查抄。同被关押者有毕奂午、裴文中。其后日本特务屡次登门威协,张中行佯病方得解脱。
1945年,三十七岁
6月22日,为生计,与韩文佑及韩氏门生谢溥谦至上海,协助韩氏老友林快青办《新闻报》(张与谢均疑林有日本军部背景),不成,7月中旬,编《上海论坛》,仅三期。8月,日本战败,决计离沪。颠簸三周,回京。往来于津京地区,四处求人谋职,与南星筹办“烛龙”书店及杂文半月刊“天上人间”,不成,编《文艺周报》,只两三期,夭折。重回北大文学院(名为“临时大学补习班”),教授散文习作。北京光复后陈雪屏、郑天挺接收北京大学,表示继续留用,教国文课,同时在第四中学兼课。6月24日,四女张莹降生。
1946年,三十八岁
一月,由鼓楼东得利书店买到北京大学出版组线状毛边纸铅印章太炎《广论语骈枝》讲义。(《流年碎影》195页)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回京,正式复校。年初,离开文学院,至第四中学教国文,同时在广化寺为僧人讲授逻辑、国文、英文,并为北京南星主编《文艺时代》写文章,在天津张域宁(张道梁)、马秋英所办《新生晚报》开专栏“周末闲谈”(后改为“一夕话”)。长女张静开始帮助父亲校对文稿。5月,周作人以罪身被解至南京,关押于老虎桥监狱。张中行与文学院周氏友人及诸弟子辈不时凑一点钱,每次十几元,寄给监狱中的周作人。清华大学校庆,胡适先生与会,张中行参加。
12月出版的《文艺时代》第六期刊登散文《寄MP》(MP系王梦白)。
1947年,三十九岁
年初,因上课对时局多异端愤激之语,为学校当局婉劝,辞去四中教职,至教会学校贝满女中教初中修身课,后渐改教高中国文。
以一人之力为拉来赞助的僧人续可法师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7月15日印成第一期。为期刊征稿与朱自清、林宰平、废名、周叔迦、顾随、俞平伯、邓念观、吴晓铃、金克木、王恩洋、虞愚、任继愈、师觉月(印度)等结识或进一步交往。朱自清作《禅家的语言》,发表于该刊第七期,林宰平作《记太虚法师谈唯识》,发表于该刊第四期,废名作《孟子的性善与程子的格物》《佛教有宗说因果》《体与用》等,顾随作《揣籥录》,俞平伯作《谈宗教的精神》。张中行作《关于苦度》,刊于第二期。
夏,至天津小住,某日,与张道梁在劝业场后辽宁路一家饭馆饭后,张道梁提议到光明影院看电影。张中行勃然变色,红涨着脸,激动地说:“我就因为不愿看蒋光头,连电影也不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规定,所有影院开映时,先放蒋介石的戎装半身像,全体观众必须起立向委员长致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张道梁《往事九十年》2009年7月版156页)
由贝满女中同事曹家琪介绍,结识启功。与曹家琪、马焕然、熊君尧等为启功家中常客。
春夏之交,家乡开始土改,风闻邻村多人被打死。7月,以家中尚有三十余亩土地,牛一头,佣工一,恐为土改对象,在全村设哨封闭之际,张中行之妹在水缸里溺死所生残疾之子,以葬儿为辞,全家逃难出村,先至天津,随后来京。数日后,张中行婶母在村中被打死。此时,全家原有七口人,复增加九口,共十六口人,生活负担更重。
1948年,四十岁
春,积劳成疾,患肋膜炎住院。林宰平先生回南,张中行前往拜别,林为书杜诗一首。5月前后某日,朱自清先生顺道往访,会见张中行。10月,《世间解》出至第十一期,停刊。年末,土改风潮已过,乡里渐趋平静。
12月1日,至李广西街(今柳荫街)八号顾随先生新居,为顾随送去《世间解》第十一期,并嘱写稿。
12月8日,至顾随寓所访顾随未遇,留便条请为《世间解》写稿。
12月10日,顾随于李广西街(今柳荫街)八号新居写作《揣籥录》《末后句》谈到写作《揣籥录》由来及对张中行印象:“自其开端之‘小引’,一直到现在写着底‘末后句’,没有一篇不曾受过中行道兄之督促,就是道兄自己也曾说苦水之写此录是‘逼上了梁山’。在编辑的中途,道兄积劳成疾,还生了一次不轻底病:肺炎。记得我去看他底时节,虽已十愈八九,但他仍须躺在床上和我说法,看其面貌较平时也并不瘦;其时我想知道道兄大概平时已瘦到不能再瘦地程度了罢。至于道兄之善于催稿子则决不弱于孙公伏园,即使苦水并非鲁迅,而且他也并不笑嘻嘻。他的面貌永远是那么静穆,语音永远是那么平和,总而言之,一句话:他永远不着急,不起火。遮常使我想:道兄真不愧为有道之士也。而其静穆底面貌与其平和底语音却有一种‘逼人力’,即是说:他让你写稿子,你便不能不写;即使是挤(鲁迅挤牛奶只挤)也罢。多谢道兄:以苦水之无恒与无学,拙著竟托了谈禅之名出现于佛学月刊底《世间解》上,得与天下看官相见;而且一年有半的期限之中,竟写出了十有二篇。”
1949年,四十一岁
年初,父母等还乡。2月3日,与学校师生一起,被分配至东交民巷一段,参加迎接解放军入城集会。8月14日,周作人返京,19日,张中行等前往看望。10月,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希望国家、个人能甚至相信也很可能除旧布新,蒸蒸日上。
1950年,四十二岁
2月17日,春节,张中行与废名、尤炳圻、江绍原等看望周作人,向周拜年。由陈铭枢、巨赞、周叔迦等出面,筹划出期刊《现代佛学》,巨赞法师任主编,张中行被邀参与其事,巨赞南行,张任代主编,每月得编辑费二十元。同时被邀者有叶恭绰,二人相识。
1951年,四十三岁
处身新旧更迭时代,思想也曾挣扎,欲努力维新,终奈怀疑种子未灭,成为一些人眼里的不积极人物。1月下旬,因讲课缺少新思想、新语言,招致进步学生不满,离开贝满中学。由校长陈哲文引荐,至叶圣陶先生任副署长的出版总署任编辑,编辑中学语文教材,受宋云彬领导,2月1日上班,地点位于西单大木仓。一年后调总编室检查科。后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即在其检查科任职。5月29日,“一生最亲近”的同学梁政平因患结核病逝,张中行向单位借支工资,为购置棺木。
7月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出席《语文教学》杂志出版座谈会。出席者共24人,按签到顺序为宋云彬、张中行、王泗原、叶圣陶、孙伏园、魏建功、蒋仲仁、蔡超尘、黎明、韩文佑、金魁之、徐仲华、廖仲安、刘国盈、闻国新、刘曜昕、罗常培(孙德宣代表)、姚文、侯俊岩、杜子劲、黎锦熙、赵云生,还有主持刊物的张道梁、薛绥之。《语文教学》于8月15日创刊,张中行邀请叶恭绰题写刊名。8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予以报道。
50年代,忙里偷闲,写了《顺生论》第一分。
1952年,四十四岁
1月1日,父亲在家乡病故。2月,“三反五反”开始,因每月取得天津张域宁、马秋英创办大众书店附属《语文教学》的编委费三十元,以未经国家批准,被定为“贪污分子”,拘留在单位的一间房里,时间达四周。5月,宣布处理结果:由三人管制小组机关管制一年,每周写思想汇报一份;开除工会;停发工资一年,每月只发生活费十六元(半年后工资复原)。为生计,开始变卖家中旧物。暑期,为减轻家庭负担,长女张静考医士学校,以期两年半之后毕业,能够挣工资,供三个妹妹上学。
1953年,四十五岁
8月,贪污问题查清,被当众宣布为“同志”,解除管制。作《传心与破执》一文,受到顾随先生奖掖,9日,顾随先生亲写《张中行〈传心与破执〉跋》,同刊于11月号《现代佛学》。
1954年,四十六岁
2月,吕叔湘先生主持编写《汉语》课本,张中行参与其事,同事有张志公、吕冀平(来自哈尔滨)、洪心衡(来自福州)、郭翼舟(来自苏州)、徐枢(来自北京)。因语言研究所陈治文结识乃父、文物鉴定家陈保之先生。其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现代佛学》由协会接管,编委会解散。暑期,长女张静被推荐考入位于保定的河北医学院学习。
1955年,四十七岁
周叔迦居士约为锡兰百科全书写“佛教与中国文学”条目。初夏,《佛教与中国文学》五万字完稿,以太长未被锡兰百科全书采用。(注:《流年碎影·杂学杂家》记周叔迦约写时间为1963年夏,写成在1964年初夏,待考。)5月9日,至八道湾访问周作人,周与谈《鲁迅的故家》另行出版事宜。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自西单大木仓迁至景山东街。是年起,月工资定为一百二十五元五角,后一直未变。
1956年,四十八岁
春,与同事郭翼舟到保定地区考察教材使用情况。开始写作有关语法的《汉语知识讲话》丛书。如《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80年代修订,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改名为《非主谓句》,《紧缩句》《词组和句子》。给《中国语文》写语法方面的文章。帮助叶圣陶先生整理文稿,叶圣陶先生分惠稿酬。11月,与郭翼舟、吕冀平往济南、泰安,调查了解语文教学情况。是年职工评级,张中行被评为七级编辑(六级以上算高级知识分子)。
1957年,四十九岁
4月,整风运动开始,“理智分析对待”,未被划为右派。5月中旬,与郭翼舟往保定、徐水、定兴、涿县、良乡、昌黎,调查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借昌黎之行,东游北戴河,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反右运动前夕,借大鸣大放之机,忙里偷闲,在吉祥戏院看京剧名旦小翠花(于连泉)《双怕婆》《活捉三郎》。
12月,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署名郭中平。
1958年,五十岁
2月16日,最后一次回乡省亲,拜会诸亲友,21日返京。8月,家乡大跃进,改吃公共食堂,母亲很快吃不饱,10月,被外孙接至天津。单位组织到徐水和天津某村参观大跃进成果,张中行未去。
与同事郭翼舟在人教社工字楼西北小屋整理、简化不再试用的《汉语》课本,编《汉语知识》。
5月,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紧缩句》,笔名向若;10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新版。
1959年,五十一岁
1月,到京北八达岭一带林场劳动,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左右,历时半个月。母病,至天津省亲。春季,母亲移居北京,由张中行奉养,户口亦随之进京。9月,到京北八达岭一带林场劳动,历时半个月。曾利用周末与北大同学王广汉等游居庸关云台,访李凤姐墓。与同事郭翼舟、吕冀平同编《汉语知识》。
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词组和句子》。
10月,新版《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署名郭中平。
1960年,五十二岁
人教社为表示跃进,几乎整一年,每天晚上(至9点)及周末(上午半天)加班。年底,以人多浮肿作罢。
1961年,五十三岁
以饥饿浮肿。全家八口人,定量合炊分食。1月27日,到崇文门外东兴隆街教育部招待所休养,至2月7日。夏,单位精简机构,张中行接到下放通知,后未落实。年底,领得人教社“乙字购买证”,每月可买肉、鸡蛋、黄豆各二斤,糖一斤,此证只发到七级编辑。依妻子决定,全家只由张中行独自享用,以期尽快恢复,支撑全家。
1962年,五十四岁
年初,母亲因迷糊病根而摔倒,终日卧床。
参编《古代散文选》上册出版,吴伯箫主持,隋树森定稿。
1963年,五十五岁
2月10日,母亲去世,火化。3月28日,由乡友裴世五陪同,返乡葬母。参编《古代散文选》中册出版,吴伯箫主持,隋树森定稿。自1956年起至此,工资之外,共得稿酬约六千余元。(www.xing528.com)
11月3日,与张铁铮一同往八道湾,送周作人金禹民刻“知堂甲辰八十”印一枚。
24日,往访周作人,问马幼渔挽鲁迅联“蓟汉阁”出典。
1964年,五十六岁
年初,知堂老人将届八十,张中行与张铁铮联名赠送翡翠图章,上端青绿,下端葱白,取“常青”之意,印文事先征得周同意,为“知堂八十以后作”。周回赠二人手书陆游《书适》诗斗方各一。(附:陆游《书适》诗:架竹苫茅屋数椽,推开窗户即江天。微饥未遽愁长日,小疾何妨度厄年。孤鹤入秋偏警露,断山欲雨自生烟。囊中妙法君知否?买断清闲不用钱。)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笑随。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池。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张铁铮)
1966年,五十八岁
8月下旬,“文革”风起,居所旁广化寺佛像被毁;红卫兵开始抄家、打砸抢,刘盼遂因存书被抄送造纸厂,夫妇自尽。邻居唐永良夫人自尽,文物学家张效彬夫妇双双被捕,房东李先生被打,吴老太太被遣回乡,妻李芝銮精神深受刺激,近于失常。被迫破“四旧”。抛弃(如张东荪、潘光旦的书)、烧毁图书字画(如清莫友芝手卷),毁弃花瓶、挂镜一类饰件物品。一部分图书,如周作人早期作品,用“封存”(包裹后于外面插一卡片,上书“1966年8月某日封存,待上交,供批判用。”)形式得以保存。50年代初所作《顺生论》第一分亦于此时烧掉。9月,加入单位红旗联队,将所藏书画上交联队,一年后发还。12月,熊十力先生移居上海,张中行前往送别,熊以自己悬挂字条相赠并为书座右铭:“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
在文革中,仍然坚信,第一,少信;第二,不能扔掉悲悯之怀;第三,不能自强,高攀不怕苦、不怕死。
5月24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语言专家周梦贤先生赠《汉语拼音词汇》(见《负暄续话·记忆》)。
1967年,五十九岁
3月8日或9日,北大同学好友李九魁至家中拜访,未遇,以贫病死于永定门车站候车室。
1968年,六十岁
在运动中被勒令靠边站,离开正常工作岗位,与人教社很多年岁大的人一道,清扫院落。任务为清扫公主楼前及其旁边的厕所。清晨洒扫,其余时间劳动,与临时工一起干零活。半年后,每天上班之后和下班之前“请罪”如仪,持续半年之久。
其间接受外调多次。其中北京文联杨沫专案组为调查杨沫问题,曾找张中行调查。来人以为张会恨杨沫,一定会说出杨的“反动”历史。可是,张只说:“那时候,我不革命,杨沫是革命的。”
1969年,六十一岁
1月26日,好友刘佛谛在北京西郊苹果园服毒自杀。6月下旬,在昌平县白浮村参加麦收劳动,被通知下放安徽凤阳“五七”干校。遂辞别远近亲友。7月19日,至张家口长女张静家看望辞行,21日抵家。其间拆除西直门瓮城,发现城中城,曾前往观看。8月5日起程,私携《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合订本,往位于安徽凤阳黄泥铺的三合输教育部干校七连(人教社番号),隶属一排三班。劳动强度大,参加基建、收麦、采石、积肥、卸石灰、稻田插秧、挑水等活,共同劳动者有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吴伯箫。同时兼以学习、检讨、交代种种思想改造活动。11月,位于北京后海的居所为人强占,被迫搬往北京大学八公寓二女儿张文处。一部分图书被迫处理或卖掉(如第九版《大英百科全书》,卖得三十元;如几种版本的《六祖坛经》);所存建国前刊有发表文章的旧报刊,折叠起来,有二三尺高,被误作废品卖掉,二十余年的心血全部丧失。一捆画轴,包括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东方朔偷桃图》、熊十力相赠的字条,均被误作废品卖掉。
1970年 六十二岁
4月18日,在干校挑水,水桶掉在井里,捞而未得,次日第一次受到批斗。此后至1971年3月14日,近一年未记日记。随后,因为连续在晚上观察白纳特彗星以及因为钻研旧体诗词,被查出带有《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接连遭到两次批斗。又因国庆节特许买酒而竟买了,遭写检查处分一次。
秋冬之际,由干校回京探亲,住于新北大朗润园二女儿家。
1971年,六十三岁
在凤阳,开始被派烧锅炉,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曾自称“炉行者”。3月下旬,办理退休手续。4月22日,离开干校回北京,由退休改为退职(即等于开除公职),4月底,办理户口迁移,还乡,因住处未安排妥返京。其间又回香河一次,看住处准备情况。10月14日,由四女张莹陪伴,正式还乡,接受改造。自此,五年中往返京、香之间,凡五次,累计在家乡居住一年多,遭受重重困难:天寒、鼠扰、孤寂、做饭生火不顺等等;曾以拾肥积粪而得以行走自由。在乡间串门,走亲戚,读杂书(如《史记》《水经注》《唐诗别裁集》《清绮轩词选》等),临碑帖(如褚遂良《孟法师帖》)。重写出《顺生论》第一分的九个题目及《怀南星》(后略改收入《负暄琐话》)。写旧体诗词,与旧日同事孙玄常、王芝九、郭翼舟等书信唱和。
1972年,六十四岁
10月,在乡间被激进者要求劳动,牵驴轧场,后免除。
1973年,六十五岁
2月27日,老友曹家琪患肾炎,不治而逝。
1975年,六十七岁
8月24日,急病,挣扎至三里外张庄表弟马德山家,赖表弟(中医)救治,解除危险。9月最后一次离乡。
1976年,六十八岁
3月,由北大朗润园八公寓一楼一间半居室迁居至十一公寓二楼两间。自此直至1994年迁居马甸,居住将近二十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4月7日由北京出发,途经天津,与郭翼舟、王芝九等游南京、苏州、杭州、无锡、扬州等地,其间曾往太湖桥,看望老社长辛安亭,历四十七天,5月23日返京。作《姑苏记游十五绝句》。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家乡老屋坍圮,躲过一劫。此后未再还乡居住。长兄张璞在地震中于唐山丧生。
1971至1978年间,除在乡间居住累计一年外,在北京生活则以探友、杂览书籍(如《爱因斯坦文集》)、练毛笔字(如孙过庭《书谱》,先后临写十六遍)、作诗词为主。每次返京,须凭乡村大队所开具路条办理临时户口,颇多烦扰。
1977年,六十九岁
年底,在张中行家里度过后半生的岳母病逝于北京。
1978岁,七十岁
反复写请求信。11月17日,得到复查办公室答复,改正干校的处理,落实政策,恢复退休待遇,户口回京,决定将户口落于北京大学女儿家。11月23日,黄光硕到家里,希望张回社里工作。12月21日,接隋树森先生信,约编《古代散文选》。
1979年,七十一岁
1月10日,刘国正、黄光硕到北大家中催促上班。1月15日回人教社工作,移住香山饭店,主编《古代散文选》下册,并写附录《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上、中册谈字词也是张写)。2月13日,乘火车至天津,宿于胞妹家。14日,回村办理迁户口手续。盘桓数日,19日返京,20日往海淀派出所上户口,办理粮食关系,意外获每月定量三十二斤(通常为二十八斤)。返社不久,曾有机会变动组织关系,填表申请算作工作人员,即可由退休职工转为在职职工。张放弃,因而此后不再有职称、工资晋级机会。以1956年评定七级编辑、月工资一百二十五元五角(退休后拿百分之七十五,合九十四元)终身。6月7日,迁至西苑饭店办公。10月中旬,隋树森先生患脑血栓,张中行成为编选《古代散文选》的主力。11月30日,自西苑饭店迁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楼建成,即入新址办公。是年,接到多年未联系的女儿徐然来信。
1980年,七十二岁
暑期,游北戴河,作《北戴河即事十首》。年底,《古代散文选》下册编注工作结束,开始编《文言文选读》。
1981年,七十三岁
5月起,在人教社分得一间宿舍。6月28日到7月13日,往哈尔滨参加7月2日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会老友黑龙江大学吕冀平、黑龙江师大王梦白等,游松花江、太阳岛;9月23日到10月7日,到上海看《古代散文选》下册清样的改正情况,老友凌霜红为刻闲章“中行无咎”(语出《易经·夬卦》)。10月,《文言文选读》第一册选编完成,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2年,七十四岁
完成《文言津逮》,吕叔湘先生为作序并选择书名。9月,写成《负暄琐话》文稿第一篇《庆珍》。9月下旬,偕妻与内侄,奉岳母骨灰至白洋淀旁大北流村下葬。27日至新安游览。秋,由北京出发,至张家口,与大学同学王造年一起乘车往山西大同,住起火老店,游云冈石窟。
1983年,七十五岁
3月,《文言文选读》(第二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旬,送别好友同时孙玄常返晋南。4月,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连载《作文杂谈》。4月,应吕叔湘先生之请,编《文言读本续编》。
1984年,七十六岁
1月2日,情同手足的老友裴庆昌(世五)逝世。5月,《文言文选读》第三册完稿,次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应吕叔湘先生邀请,着手编《文言读本续编》。6月,《文言津逮》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吕叔湘作序,启功先生题签。年底,《负暄琐话》完稿。7月,《作文杂谈》结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家周慧珺题签,刘国正先生作序,南星写“读后记”。8月,写作万言长文《关于学文言》。9月,《佛教与中国文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更名《非主谓句》,署名张中行。
1985年,七十七岁
开始组织编写《文言常识》,写作《文言和白话》。7月,《关于学文言》刊于该月出版的《语文论集》。
年底,张中行与杨沫在北师大小红楼最后一次见面。
1986年,七十八岁
7月,《文言和白话》完稿。夏,与妻子至北戴河度假一周,纪念结婚五十周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琐话》,由书法家萧劳先生题签,好友吕冀平作序,重印时周汝昌先生写《〈负暄琐话〉附骥篇》长跋。
启功先生11月28日、12月2日、12日三次致函张中行,称赞《负暄琐话》:“捧读回环,不能释手,此书小中见大,淡中见浓,摸老虎屁股如摸小儿肌肤(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书中多弟子亲炙承教之人,讽读高言,未免使人肝肠易位纸短情多,诸容续具,谨求棒喝。”“是史是诗,是诗是史,怎说都行,仍不得已而借引得烂了的一句话:‘元韵离骚。’其意可取,其辞已被引腐,不以辞害可乎?”
1987年,七十九岁
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始予“特约编审”称号。3月,动笔写作《禅外说禅》。9月,在顾随先生九十寿诞纪念会上,见到南开中学时所教学生、著名戏剧家黄宗江。12月,谷林先生在《读书》杂志发表《负暄琐话》书评《而未尝往也》。
1988年,八十岁
4月7日,迁入人教社招待所宿舍。《禅外说禅》完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言和白话》,封面由著名装帧家张守义设计,启功先生题签。《文言读本续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文言常识》,启功先生题签。岳麓书社出版南星(杜南星)在张中行敦促下翻译的温源宁Imperfect Understanding(旧译“不够知己”),张为译名《一知半解》并作序。夏,写作《顺生论》三个题目,与原写成的九个题目构成《顺生论》第一分“天心”部分。8月,写《彗星》一篇,遂开始写作《负暄续话》。
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怀疑与信仰》,提出一,不信任何权威,二,有所知,都要问个所以然,才比较靠得住。
1989年,八十一岁
2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梁永(钟朋)所作《北大旧人与北京旧事——读〈负暄琐话〉》。5月,《负暄续话》完稿。6月7日,启功先生写作《哲人·痴人——〈负暄续话〉读后》,后刊于《读书》1990年五月号。10月,开始写作《诗词读写丛话》。11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顾随文集〉》,刊于《读书》十一月号。
1990年,八十二岁
4月18日迁居人教社五号楼221室。5月,《读书》五月号刊出启功先生《哲人·痴人——〈负暄续话〉读后》。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续话》,萧劳先生题签,启功先生《哲人·痴人——〈负暄续话〉读后》,作为代序刊于书前。7月,参加华北五省教育出版社年会,到海拉尔,游呼伦贝尔。7月24日,老友韩文佑在天津去世。12月,宋远(赵丽雅)作《暄也有价》,刊于《读书》十二月号。
1990年第四期《河北大学学报》发表张中行《禅内禅外——怀念顾羡季先生》(后收入《负暄续话》)。
1991年,八十三岁
3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禅外说禅》,张守义为设计封面,启功先生为作序《〈禅外说禅〉读后记》。4月,开始写《顺生论》第二分。6月,启功先生《说八股》写成,张中行写《〈说八股〉补微》,后发表于《读书》1992年第一期。7月,靳飞《没写〈围城〉的钱锺书》刊于《北京晚报》。
1992年,八十四岁
3月,《文言常识》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诗词读写丛话》,张守义为设计封面,启功先生题签,张厚感、陶文鹏作序,其后附诗词集《说梦草》。5月,《顺生论》完稿。23日,由靳飞陪同,与画家梁豆村往游密云白龙潭、黑龙潭,对往日旧迹感慨万端(《密云三日追记)。暑期,由弟子范锦荣协助,编《谈文论语集》,交付内蒙古教育出版社。7月22日,在汇通园饭庄参加“汇通同人票社”成立会。11月,老友凌霜红自江苏太仓为寄所绘《李翱问道图》一帧。秋冬之际,拜会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先生。12月,《张中行小品》(范锦荣助编)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八十五岁
年初,就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否定古代封建帝王专制,写《关于吾师》,发表于《读书》杂志第二期。3月,乔榛、丁建华来访。5月,分得人教社马甸新居,三楼,78平米三居室。8月,写《读〈汉书·苏武传〉》刊于《读书》第八月号。9月,《顺生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装帧家张守义为设计封面,启功先生题签,书前列《我与读书》长文作为代序,系统回顾一生读书治学经历。此书为张中行最重要的人生哲学著作。传入东瀛后,被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誉为“一部中国当代《论语》。”
10月29日,由弟子徐秀珊陪同游通县张家湾。
年底,《负暄三话》完稿。
1994年,八十六岁
1月15日,动笔写作《流年碎影》。6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三话》,萧劳先生题签,谷林先生作序。2月2日,参加吴祖光、新凤霞书画展开幕式。5日,与王世襄、钟敬文、傅璇琮、米景扬、刘乃和等参加北师大出版社《启功絮语》首发式。《观照集》(徐秀珊编,“当代名家感悟人生丛书”)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4月,往内蒙古通辽,改定《谈文论语集》,次月,此书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启功先生题签。5月23日,至郑州,游览大河村先民住房遗址和商城遗址,往开封,游览相国寺、铁塔,西行至洛阳,游览龙门、白香山墓、白马寺、少林寺。6月,《文言津逮》繁体字版更名为《文言漫步》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7月,《说八股》(与启功、金克木合著)由中华书局出版。8月27日游承德,看避暑山庄,游览棒槌山、外八庙。
10月2日,由北大十一公寓迁居至京北马甸华严里稍事装修的新居,以地处元大都健德门外,请友人王玉书为刻闲章“元大都健德门外之民”。
1995年,八十七岁
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专访。《留梦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封面设计张守义,版式设计范用,文题题字赵丽雅。
4月,《张中行选集》(范锦荣编)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启功先生题签。因心率不齐住安贞医院,五月初出院。孙郁《张中行论》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5月17日,上海葛剑雄来京,会面于《读书》杂志招待宴。6月,《张中行作品集》六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收《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第二卷收《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第三卷收《禅外说禅》《佛教与中国文学》,第四卷收《顺生论》《说梦楼谈屑》,第五卷收《横议集》《月旦集》《说书集》,第六卷收《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因药物中毒患黄疸,至八月“扫黄”结束。26日,启功赠诗:“卡拉OK唱新声。革履西装作客卿,五亩蚕桑堪暖老,四邻鸡犬乐滋生。齐王好乐谁参与,美女同来未可能。莫笑邹人追现代,半洋半土一寒伧。”张中行敬复:“英文字母入韵您是第一人!”(北师大出版社《启功年谱》272页)孙郁《张中行论》开始在《北京晚报》连载。8月,季羡林先生写《我眼中的张中行》,发表于《光明日报》。9月,靳飞、韩小蕙编《关于妇女》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0月,游石家庄,游正定大佛寺,至赵州,游赵州桥、柏林寺,南行至邯郸,游黄粱梦、丛台、学步桥、回车巷。返京后患肺炎,住解放军三〇五医院。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名人名家书系”《桑榆自语》。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为启功录制《东方之子——启功》专辑,启功推荐钟敬文、张中行(北师大出版社《启功年谱》275页)。《横议集》《月旦集》(徐秀珊编)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12月,《说书集》(高莉芙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月,《读书》杂志第十二期发表《有关史识的闲话》(1995年第2期《读书》刊发葛剑雄《乱世的两难——冯道其人其事》,引发读书界对知识分子“气节”问题的思考,张中行、黄裳、柯灵等均参与其中,时称“张黄之争”)。12月11日,杨沫去世,吴祖光致靳飞,请张中行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以见最后一面,张以思想和感情都距离太远未往。
1996年,八十八岁
1月,写作长文《评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达一万五千字,为晚年重要文字。发表后,老友范用、吴祖光等打电话祝贺并致谢,后收入《散简集存》《民贵文辑》。《桑榆自语》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3月,《说梦楼谈屑》(徐秀珊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启功先生题签。《中国20世纪散文精品·张中行卷》(王湜华、乔继堂编选)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月,杨沫、徐然著《青蓝园——杨沬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张中行在1994年10月12日致友人张道梁信中云:“某君有好出风头、面上抹粉之痴,饥不择食,往有关人身上泼些污水,可鄙亦复可怜。”6月12日,应邀与刘德水全家及上海友人沈诗醒往游京北怀柔红螺寺。7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研讨会,论文结集为《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张中行为该书题签。8月,日本友人多田正子来访。《张中行近作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9月初,至中国美术馆参观梁树年画展。15日,由北京出版社吴坤定陪同至太原,参加华北五省市教育出版社年会,游晋祠、平遥、祁县乔家大院、壶口瀑布、洪洞。《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张中行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秋,回家乡。11月《流年碎影》完稿。徐秀珊女士助编《张中行自述文录》之下卷《留梦集》。《张中行散文选集》(孙郁编,“百花散文书系”)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郁为此书写长序《哲思与激情》。年底,回通县。
1997年,八十九岁
1月,《张中行自述文录上卷·写真集》(范锦荣编)《张中行自述文录下卷·留梦集》(徐秀珊选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张守义,文题题字张秀。4月5日,由赵丽雅陪同,在郑州“越秀”讲座,题为“禅外说禅”。5月,《流年碎影》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启功先生题签。8月1日,在北京韬奋图书中心由三联书店和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流年碎影》首发式暨张中行先生与读者见面会”。12月,《读书学文碎语》(徐建华编,“书海浮槎文丛”)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九十岁
1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张中行卷》(徐秀珊编)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补学集》(吴小如、谢蔚明主编,“读书阅世丛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4月27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彻底迁出,运回存于办公室的个人图书及用品。6月,《张中行精品欣赏》(韩小蕙、靳飞编)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撰稿赏析者为季羡林、周汝昌、洁泯、牛汉、阎纲、何西来、毛志成、谭宗远、孙郁、李春林、伍立杨、张恬、彭程、刘江滨、林凯。8月,由河南郑州友人孟素琴陪同,乘九三八路公交车,回香河县小住。9月,《闲话八股文》(由刘德水代笔),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系该社“茗边老话”丛书之一。亲自写该书《开场白》一节)。《安苦为道》(靳飞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0月,《话说老北大·张中行卷》由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南郭竽声·张中行自选集》(季羡林主编“世纪学人文丛”)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心声偶录》(徐建华编,季羡林主编“学者小品经典”)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顾随《顾随说禅》,收顾随《揣籥录》全文,此系应张中行之约所作《揣籥录》全文首次面世。
1999年,九十一岁
1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张中行卷》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30日,接受《中学语文教学》史有为、刘德水采访(后以《世纪老人话语文——张中行先生访谈录》为题发表于该刊七月号)。2月,诗词集《说梦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友李世中写《读后记》长跋。2月4日“庆祝张中行九十寿诞暨《说梦草》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者启功、钟敬文、王世襄、郭预衡及各界友好近百人,启、钟、王三位分别发言,张致谢词。随后往郑州,在友人孟素琴协助下编《张中行散文》,付浙江文艺出版社。3月,《散简集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4月,《笔花选录》(庞旸编)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5月29日,由孟素琴陪同,往江苏苏州参加苏州大学举办的“新世纪教育文库”(《顺生论》入选)编印研讨会,与会者有钱仲联、朱永新等。游苏州三日,南行,游吴江(会见道友沈诗醒居士)、南浔、嘉兴(会见秀州书局范笑我)、杭州(会见老同事张传宗)、绍兴(瞻仰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沈园,看古轩亭口,宴于咸亨酒店,留连兰亭)。6月9日返回郑州司家庄。6月,《民贵文辑》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张中行世道美文》(林秀钰选编),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晨光》(季羡林主编“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10月,主动编纂可作为“《顺生论》外编”的《望道杂纂》,交付群言出版社。10日,赴范用先生宴,在北京芝麻花餐厅(北辰西路店),与会者范用、启功、王世襄、黄苗子夫妇、丁聪夫妇、邵燕祥等。11月,因劳累于复印资料途中患脑血栓,住安贞医院,随后转入解放军三〇五医院。此后即辍笔。12月,《张中行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0年,九十二岁
1月6日,由解放军305医院出院回家。《步痕心影》(马力编,收入“学人游记丛书”)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3月,《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由群言出版社出版。《旧燕》(徐丹晖编)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守义为设计封面,题签系集启功先生字。4月,《顺生论》(“新世纪教育文库”之一)经友人审校后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再版。5月,《不衫不履文钞》(方成插图,沈诗醒编)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乡园旧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7月,《世纪老人的话·张中行卷》(张吉霞采访)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0月15日,季羡林九十寿诞庆祝会在北大勺园举行,张中行恭书寿联:“颂大业人皆万岁,行百里者半九十。”启功先生寿联云:“懋著德言标学府,兼容华梵仰宗师”。任继愈先生寿联云:“履霜坚冰心忧天下,蒙以养正功在学林。”
2001年,九十三岁
2月3日,老友启功先生亲自登门,看望张中行。8月8日,启功先生再次登门,看望老友,送来点心、张中行九十寿诞时与钟敬文、启功、王世襄、郭预衡等合影照片及北师大出版社《启功临帖集》、文物出版社《启功论书法》等新著(北师大出版社《启功年谱》336页)。5月,《桑榆琐话:张中行散文精选》(龙协涛选编,季羡林主编“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2年,九十四岁
1月,《开卷集》(许觉民、陈祥主编)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文言津逮》收入“大家小书”,由北京出版社再版。3月,接受张者采访,采访记《张中行:最舍不得的是生命》发表于《东方》杂志第三期。7月,老友启功先生九十寿诞,张中行为书贺词:“元白上人望百荣寿,老幼共庆,朝野同欢。壬午岁除,后学张中行敬贺。”刊于《群言》杂志第8期为庆祝启功先生九十寿诞专栏“仁者高寿,桃李满园”。8月,《北京的痴梦》(白烨编),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九十五岁
5月27日,老伴李芝銮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家人以年高,一直隐瞒张中行。
“非典”期间,张中行与老友启功先生等应邀为抗击“非典”题词。
2004年,九十六岁
8月,《负暄絮语》(冯亦同编)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9月,由家人陪同,坐轮椅,游广化寺。
2005年,九十七岁
1月,《张中行讲北京》(陆昕编),收入“北京通丛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4月,《诗词读写丛话》由中华书局再版,刘德水协助写《再说几句》。6月30日,老友启功先生去世,家人以年高,未告诉张中行。9月8日,以进食少,营养不良住进解放军三〇五医院内三科。
2006年,九十八岁
1月7日,在医院与全家三代及友人快乐度过九十八岁生日。2月24日,在北京解放军三〇五医院逝世。全国各地媒体反应强烈。2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张中行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3月2日,在八宝山公墓竹厅举行送别仪式并火化。人教社同仁、亲朋好友、读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六百多人前往送行。次日骨灰安葬于万佛园华侨陵园,与妻李芝銮合葬。3月,《顺生论》《禅外说禅》由中华书局再版。
刘德水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