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黄梅戏艺术与时俱进;广播剧、舞台剧、电视剧竞相开放,并举繁荣;黄梅戏电影连放异彩;黄梅戏艺术开创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为安徽文化事业发挥了“品牌”和“窗口”的作用。“梅开二度”的发展是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是黄梅戏艺术继“梅开一度”后的第二次辉煌。“梅开二度”的总体特点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黄梅戏事业抓住了机遇,迎接了挑战,全面开创了黄梅戏事业的新局面,形成了具有黄梅戏艺术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剧种意识生成;黄梅戏艺术人才群星灿烂;全国五大剧种的地位正式确立;黄梅戏艺术事业与时俱进,黄梅戏创作生产、传播和艺术研究处在立体全方位的推进之中。
(一)“梅开二度”的社会背景和起点
1976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的转移;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总体目标任务的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加强;全国文代会的隆重召开;严凤英平反昭雪;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全国范围内重映;黄梅戏艺术事业面对思想乱了、队伍散了、资料丢了、演出停止了、艺术发展停滞了的局面,抓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整合队伍;抓紧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以“梅开一度”为基础恢复振兴;香港歌唱家奚秀兰、北京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在中央电视台演唱黄梅戏选段;马兰从84年开始三次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彩;电器家庭化、电视普及化、音像作品商品化;黄梅戏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对外交流和合作全面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入。这一切都为黄梅戏的“二度梅开”提供了土壤、气候温度等条件。
(二)“梅开二度”的艺术成就和标志
“梅开二度”的总体特点是迎着文艺春天的到来,全面开创了黄梅戏艺术事业的新局面。黄梅戏艺术在总体推进和不断扩大自身影响的基础上在全国五大剧种的地位被公认和稳固确立。“梅开二度”的艺术标志和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个剧种所需要多方面的艺术素质基本形成,并能以此为基础,持续不断地推动着它的发展。简单地说,“梅开二度”的标志性的成就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较为成熟的剧种意识、抒情风格和艺术观念的基本形成。新时期的黄梅戏艺术既要面向新的时代,广泛吸纳新鲜空气,又必须坚守地方戏曲特色、努力张扬乡情乡音乡韵乡风,保持民歌化、民舞化、民俗化、民情化的特点。牢记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地方性、大众性、通俗性、抒情性的定位,不断提高黄梅戏艺术品味和层次,是“梅开二度”艺术事业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黄梅戏对自身的本质认识。二是以新时期新创剧目为主打的格局基本形成。进入新时期,黄梅戏复排、移植和新创剧目数以百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各地剧团翻箱倒柜似的发掘传统剧目,同时又想方设法的移植改编兄弟剧种剧目。安徽省地市在这期间举行了多次戏剧节,推出一批又一批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很高的优秀剧目,其中《红楼梦》、《龙女情》、《风尘女画家》、《慈母泪》、《陈州怨》、《喜脉案》、《招婿审婿》、《柳暗花明》、《生死擂》、《徽州女人》等是它们中的杰出代表。三是黄梅戏艺术人才梯队结构由新生代挑大梁的局面基本形成。进入新时期,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门的文艺人才在老一辈人才的带领与指导下粉墨登场。其中“五朵金花”享誉省内外。在这期间,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分别于1984年、1989年举办了黄梅戏全国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产生了20位优秀演员。史称前后10佳。前10佳是马兰、陈小芳、黄新德、吴琼、韩再芬、潘君才、刘红、丁同、江丽娜、刘广慧。后10佳是马兰、吴琼、韩再芬、陈小芳、江丽娜、马自俊、吴亚玲、周莉、陈兆舜、刘红。这里不少双10佳演员。他们都成了各个院团的骨干和台柱子。还有杨俊、张辉、刘华、汪菱华、李萍、赵媛媛、董佳林、刘国平、熊辰龙、李文、余顺、周源源、孙娟等也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的黄梅戏艺术界的顶梁柱人物。他们从初出茅庐到锻炼成长再到成熟,伴随着“梅开二度”的全过程。黄梅戏有特色有亮点的人才的大量涌现并逐渐挑起大梁,是“梅开二度”的突出标志。四是多种生产手段多媒体抢占黄梅戏文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黄梅戏文化艺术市场在“梅开二度”的进程中生成发展,到后期已形成竞争的局面。剧场舞台演出、广播剧、电视剧、电影、光盘录音带、网站等,凡能创作生产及传播的手段和形式都投入了这一市场,使黄梅戏艺术出现了少有百家投入与争鸣的局面。黄梅戏文化艺术市场的形成和竞争局面的到来是黄梅戏艺术受众广度和程度的深刻反映,也是“梅开二度”的历史成就和标志之一。五是以电视剧为主体的新兴的创作和生产和传播格局基本形成。黄梅戏电视剧的大量创作与生产是“梅开二度”的新生事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拍摄的黄梅戏电视艺术片有二三百部。这些电视片有的源于舞台,有的属新创作;有的是古代体裁,有的是反映现实生活,有长剧也有短篇。剧情、人物、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戏曲爱好者的热烈欢迎。黄梅戏电视剧《严凤英》、《七仙女与董永》、《郑小娇》、《孟丽君》、《黄山情》、《半把剪刀》、《西厢记》、《柯老二入党》、《二月》、《劈棺惊梦》等是其杰出的代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黄梅戏电视片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吴文忠、陈佑国与胡连翠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他们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享誉海内外,为黄梅戏在新时期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无可争议地代表了黄梅戏未来的发展方向。六是安徽、湖北以及合肥、安庆、黄岗等“两省三地”的黄梅戏艺术研发和传播中心的格局基本形成。七是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研究的格局基本形成。这是“梅开二度”的又一重要特点。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不能不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新时期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陆洪菲、金芝、时白林、王兆乾、王长安等一批业内外专家学者出版或再版他们的专著。1981年《黄梅戏艺术》专刊的创办,是黄梅戏艺术界一件大事,为“二度梅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窗口作用。(www.xing528.com)
(三)“梅开二度”的内外因素和基本经验
“梅开二度”取得伟大成就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内外动力。总体上讲,黄梅戏剧目多以家庭矛盾和男女恩怨为背景,唱腔惆怅悠长、如泣如诉、优美动听,朴实无华的渲染民情、抒发民意,表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再加上那东西南北中都能听懂带有韵味的戏白,这是黄梅戏艺术之所以长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以及自身不断得以发展繁荣的根本内在因素。新时期的黄梅戏事业主动扬长避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创造条件,给予大力推动,也是“二度梅开”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大势的推动。二是黄梅戏艺术大奖赛的推动。中青年演员的基本功大赛已经制度化、经常化。在众多的大赛中,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中青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198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中青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以及安徽省1998年举办的首届黄梅戏中青年演员严凤英大奖赛尤为令人瞩目。三是黄梅戏艺术节和文化艺术节的推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是在1984年,往后还举办了多次;与此同时,首届中国艺术节于1987年举办。在全国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戏剧节时,省市剧团都尽可能的派团参加或观摩,并获得良好成绩。一批剧目和演员荣获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文华奖、梅花奖等。对黄梅戏事业是个极大的推动。四是全国范围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五个一工程”的推动。1986年中央召开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1992年中央又提出了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活动,黄梅戏舞台剧、影视剧均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艺术事业发展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又推动了黄梅戏整体素质的提高。五是现代科技与多媒体参与戏剧事业的推动。戏剧事业由剧场大面积的走向音像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由于广播电视电影英特网等现代科技的广泛参与,不仅催生了黄梅戏事业的繁荣,而且加速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新的脚步。黄梅戏“触电”是二度梅开的巨大动力。六是黄梅戏艺术信息交流与理论研究的推动。“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打造精品”,对黄梅戏剧目生产和演出经营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七是黄梅戏艺术对外文化交流和公关活动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发展,黄梅戏省市演出团体不仅到港台演出,还到日本与东南亚参访过。20世纪80年代初省团的《红楼梦》、《罗帕记》赴港演出,20世纪90年代末安庆市团的《徽州女人》赴台演出,两者都获得成功,并引起极大的反响。邀请著名兄弟剧种编导来讲学指导,以进一步吸收借鉴兄弟艺术门类的优势和长处,即开展的公关活动,也是催化“二度梅开”的重要因素之一。八是黄梅戏事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推动。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情况,省市演出团体先后成立黄梅戏剧院,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剧目导演负责制,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在剧目生产和演出运行等经营机制方面,如何走出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路子,也作了积极的探索。“梅开二度”的社会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在全方位推动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为奖为赛的消极面,对黄梅戏观众市场萎缩滑坡,也有见事太慢太晚之嫌。
“梅开二度”横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0年间,《红楼梦》、《生死擂》、《徽州女人》等新剧目成批涌现,好戏连台,黄新德、马兰、韩再芬等新人辈出,舞台剧、广播剧、影视剧并举繁荣;黄梅戏剧种地位极大提高;国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黄梅戏艺术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雄厚的实力,广泛的群众基础,昂首阔步迈进新的世纪。这是事实,从而也是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