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央倡导、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部、广电总局、团中央、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五部委参加,一年评选一次。“五个一工程”评选是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和总评价。该活动自1992年开始,评选上一年度即199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筛选和推荐申报的精神文明建设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反映社会及群众要求、代表时代声音和精神风貌、经得住现实生活和历史潮流的检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投身实践的需要。所谓“五个一工程”即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一部好的理论文章(也是限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1995年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也列入评选范围。至此,即形成五个方面的内容故概称为“五个一工程”评选或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不仅为入选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还对组织这些精神产品生产作出突出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和部队有关部门,授予组织工作奖。因此,这一活动的进行,不仅推出了大量的精神文明五个方面建设的优秀作品问世,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有关个人、单位和相关领导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五个一工程”评选从1991年的作品评选开始到2007年已经进行了十届评选,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贯彻落实,使我国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一)黄梅戏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是指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因此,文明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成果和获取这些成果的活动方式。其中物质文明主要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而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主观世界改造的成果即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成果。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文明表现,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辩证统一。文明的概念不仅是一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文明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生活及建筑其上的社会制度密切相联系。故先后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这些不同时代的社会文明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都曾放射出灿烂的时代光辉,但也都有其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局限性。“五个一工程”评选的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民族性、大众化和科学性三者统一基础上突出体现它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成果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以往精神文明的优越性,又同以往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建立起全体人民都能接受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又要树立为之奋斗不息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由人民大众来共同创造,又为人民大众共同享有和为其服务;最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明的继承,又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和评选就是对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最集中、最亮丽、最权威的展现和检阅。
中央五部委自提出“五个一工程”建设和评选以来,全国各省市各单位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精神风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个一工程”建设和评选,集中体现了中央在精神文明建设决定所提出的“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针原则,从而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贯彻落实到“三贴近”的实际工作中。“五个一工程”中的戏剧、歌曲等文艺项目的评选,坚持和贯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和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了主旋律、提倡了多样化、促进了戏剧等文艺作品将较高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出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早日问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喜闻乐见的作品的渴求,促使戏剧作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者统一有其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重点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和示范工程。一年一度的“五个一工程”建设的评选,既是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总而言之,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建设的评选,不仅推动了党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活跃了学术气氛,催生了一大批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涌现,而且把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论化,把火热的社会生活形象化,艺术化了。总而言之,“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及其作品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重要窗口和亮点,同时,也代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的前进方向和时代要求,其意义既高大又深远。
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十届(1992-2007年)的评选中,安徽省选送了多部表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作品,其中获奖作品共有35件。这35件作品都是一些思想内涵丰富、艺术魅力独特的优秀作品。对我省精神文明创作生产具有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是中央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亮丽的窗口。在安徽省获奖的35件作品里,其中戏剧作品是11部。有荣获中宣部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京剧《程长庚》;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的徽剧《刘铭传》;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风驰瑶岗》等,其他8部作品都是戏曲黄梅戏。戏剧尤其是黄梅戏在安徽省获奖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份量。在第十届(2007年评选前些年的作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安徽省首次实现了“满堂红”,即五个方面都有作品榜上题名。安徽省委宣传部亦荣获“组织工作奖”,这是省委宣传部第五次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是根据党中央的倡导,由中宣部实施的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重点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龙头工程及导向性工程,该奖是全国文化战线上的最高奖项。我省历年来被评上的8件黄梅戏作品,题材新颖、主题鲜明,弘扬了主旋律,突出了时代精神,创作形式和风格多样,安徽地方性特色浓郁,深受全国人民群众欢迎。不仅对黄梅戏的生产、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安徽戏剧及文艺创作的新成果新面貌。因此,不仅仅值得庆贺,也值得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二)对黄梅戏被评为“五个一工程”的优秀剧目简要介绍
下面,对黄梅戏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给予简要评述。
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
《挑花女》是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1992年摄制。编剧谢樵森、濮本信,作曲陈儒天、罗本正,导演吴文忠、陈佑国,主要演员韩再芬、丁同、刘广慧等。荣获中宣部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该剧讲述的是美丽的挑花姑娘小燕(由韩再芬扮演),从南方打工回来,看到家乡梨花寨依然十分落后,便根据家乡具有传统挑花技艺的优势,带头创办了挑花厂,以改变家乡一穷二白即落后面貌的故事。这是望江县剧作家谢樵森多部反映改革开放后的城乡生活风貌即现实题材作品的力作。其它表现改革开放后的现实生活的作品还有《木瓜上市》、《平湖秋月》等。这些都是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在《挑花女》一剧中,他把改革时期火热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男女青年出外打工的背景及其意念加以抽象、概括、集中,加以典型化、艺术化,鲜明地塑造了以小燕为代表的这一女青年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作者的着力点放在小燕打工回乡后一系列的矛盾风波的出现及其平息解决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主人公燕子身上所寄托的希望和寓意。这是出外打工者赚钱后的思索,也是时代的气息。因此,从这里观众悟出了某种启示、看到了光明。小燕回乡后,她把全村会挑花的姐妹们集中起来,又把青年农民画家春牛招到厂里搞图案设计,准备大干一场,但此时矛盾接踵而来。小燕的未婚夫木根思想守旧,木根母亲则性情泼辣。小燕一心办厂,将婚期推迟,于是引起木根母子的猜忌,木根与小燕的爱情出现了裂痕和危机。
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发展的重大风向问题与家庭伦理冲突交织在一起。春牛的养父——村长德厚,年轻时曾与小燕的母亲菊花相恋,木根的母亲便借此威逼菊花,要挟小燕,引出一场轩然大波。矛盾在风情的燃烧中迅速扩大。在木根母亲风言风语的挑唆下,工厂人心浮动,春牛也打算离厂外出;小燕苦劝之下,春牛决定留下,两人坚定了办厂的信念。当木根母亲在众人面前大闹挑花厂,公开小燕母亲与德厚的关系时,小燕毅然认下了自己的父亲德厚,然后毅然决然地继续带领大家办厂兴业,促使家乡富裕起来。小燕子出外打工赚钱后回乡办厂的举动,被人们誉为“凤还巢”。“凤还巢”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时代特点的社会现象。今天的“凤还巢”已经成千成万。我想,在那成批的人群中似乎又有挑花女还巢,把外地的赚钱经验带回家乡,促使家乡奔致富的道路。
该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情感丰富饱满、结构紧凑,唱腔动人。《挑花女》中有一段男女对唱的唱段即“小花伞”。唱段虽短,但极富黄梅戏韵味。该唱段主要是根据黄梅戏传统小戏一些腔调改编创作,再加上使用一些衬字和复调,使该腔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和黄梅戏风格特点,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较好地表现了小燕与木根办厂成功的喜悦心情和志同道合的共同情趣。
黄梅戏电视剧《家》
安徽电视台1995年摄制,编剧许公炳,作曲陈精耕、徐代泉,导演胡连翠,演员侯长荣、周莉、吴亚玲、刘晓梅等。荣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黄梅戏电视剧《家》是根据巴金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该剧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腐朽衰败和年轻一代的不幸与觉醒。改编者紧紧抓住两条线索及层次的矛盾:即高老太爷与其子、高老太爷与其孙,同时又在子与子、子与孙、孙与孙、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等家庭内部,家庭与社会等多层面的冲突上展开。电视剧《家》按照戏剧传情达意的特点和总体要求,在娓娓叙事的同时又突出一个“情”字。全剧人物关系与利害冲突都与“情”字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剧情的推演和人物性格及主题的表达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吸引观众和感染观众。
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家》的主要情节内容为:长房长孙觉新与梅芬青梅竹马,情深意笃;三弟觉慧与美丽善良的丫鬟鸣凤相爱。可他们都未逃脱厄运的安排。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毁灭。在这个黑暗的封建家庭里,高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他用抓阄方式,定下觉新的婚事,结果断送了梅芬的幸福,使她抑郁而死;他把丫鬟当礼品去做交易,结果导致了鸣凤含冤自尽。觉新与善良的瑞珏结合了,虽然高老太爷已死,但仍未脱离灾难。而二弟觉民在三弟觉慧的支持下,大胆地自由恋爱,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以出逃离家相抗,最终获得胜利。
这就是《家》的故事情节梗概和主要脉络,它以形象化艺术性的手段和方法,较好的刻画和回答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和污染的封建家庭的“家”究竟是啥样。为什么那里的人们难以回避和逃离。该剧的主题歌对比作了较好的回答:“家是无法选择的摇篮,家是世上最美的港湾。家是心灵窒息的牢笼,家是柳暗花明的世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散了未必再聚,聚了最终还要散。噢!家是什么!是什么?家在哪里!在哪里?家是不可割断的血脉相连,家是难以催毁的永久记忆。”《家》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及其形象的创造和电视艺术的流畅的叙述,既直观形象又具体深刻的再现了一个封建家庭从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及其多方面原因。
黄梅戏对《家》的改编是在有的剧种已经改编的前提下进行的,风险是比较大的。该剧严格忠实原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充分发挥黄梅戏长于抒情和电视长于纪实的特点,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唱是该剧的突出特点,剧作者和作曲家为该剧创作了不少优美的唱段。如“鸣凤之死”、“往日闻得一声笛”、“这辈子再不能离你而分”、“迎接明天迎接光明”等。既叙事又抒情的男女对唱是黄梅戏唱腔体系中的突出优势和特点。为此,《家》创作了不少对唱唱段以抒发主人公的情绪,如觉新与梅表姐相互倾拆胸意的对唱“你忘了”,就是一曲流传很广的唱腔。(觉新)“你忘了梅园之中同嬉戏,共比牛郎与织女。”(梅芬)“那只为那时年纪小,不知世事高与低。”(觉新)“你忘了圆拱桥边共赏月,湖心亭上同观鱼。”(梅芬)“过去的事情已忘记,何必又来重新提。”(觉新)“你忘了你生病时我着急,我遇不幸你泪啼。”(梅芬)“小事不须段段记,兄妹之间是常理。”(觉新)“你忘了你把书笺和信退,我肝肠寸断人昏迷。”(梅芬)“我退信笺不得已,事过境迁后悔不及。”(女生伴唱)“盼相见、怕相见,东风无语奈何天、奈何天。”此段唱细腻、深邃、凄凉、委婉,表现了觉新和梅表姐的纯真爱情被高老太爷扼杀后的不堪回首,体现了黄梅戏对人物情感把握独特的审美追求。
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
安徽省宣传部、安徽电影电影制片厂1995年摄制。编剧侯露,作曲徐志远,导演田金夫,主要演员李龙斌、韩再芬、黄新德、陈小成、胡玉洁等。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徽商”是安徽历史上在明末清初之际,涌现出的经贸商场上的闻名于世的品牌。黄梅戏是已经走向全国的精神文化上的品牌,用黄梅戏之情去演绎唱响徽商典故中的人和事,会使两个品牌都能起到惊世骇俗的社会效应和积极影响。
《徽商情缘》通过描写新一代徽商李云飞历经艰辛、筹资赈灾的义举以及他与老徽商之女陈文雁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新老徽商义字当先、诚信为本、兼济天下的品格和经营理念。该剧不仅成功的塑造了几位新老徽商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艺术性地传承了徽商的做人处事的经商理财之要道。观后使人感染叫人震撼。
清乾隆时期,离家数载富归乡里的李云飞,为闽东瘟疫筹集药材赈济灾民,适逢老徽商亦为救命之恩人陈之章寿辰,特送书一箱,以报答他当年为己捎资义葬双亲、助引经商之路的恩德。陈之章女儿陈文雁见李云飞不俗,暗地倾慕。陈之章念李云飞品德高尚,赈灾情真,将药材全部给他。可事与愿违、风云突变。陈之章姐夫方士鹏为地方官吏,对陈家家财垂涎已久,携妻方大姑、儿方瑞田则兴风作浪,百般阻挠。李云飞历经艰难困苦,终完成赈灾之举,并与陈文雁结成连理。面对纷繁时事,二人大彻大悟,抛却家产、离乡背井,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依然踏上探求奋斗之路,企盼有朝一日再回徽州创业。情节扣人心弦,剧情催人泪下。
该片弘扬了徽商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传统,展示出浓郁的徽文化特色。剧中“江畔别”这一段李、陈二人的对唱,不仅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徽商情缘》一剧的剧情,而且集中鲜明地展现了李、陈两个人物愿做徽骆驼的思想性格,而且还表现了徽商的经营之道和处世的价值理念。在李云飞即将离别徽州远行之时,深情地唱道:“放眼望水天一色秋风爽,江涛涌奔腾激荡思绪扬。几日来为运粮左思右想,风浪紧关系大处处提防。愿做那‘徽骆驼’把重担背上,但会有苦尽甘来无限风光。眼看着万事俱备待启航,一段情似迷团挂肚牵肠。”正在这时,陈文雁前来送他。眼见心爱之人要别离,她唱道:“顷刻间情如潮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讲。只觉得心如江水、面如红云阵阵映霞光。文雁我人强命不强,三周四岁没了娘、没了娘。爹爹当儿心头肉,从此不再娶妻房。闲时教儿读诗书,忙时听儿算盘叮当响。女儿扮成男儿样,南来北往随父行商。洗去脂粉脱红装,练就了刚强性,藏起女儿柔肠。要做俏立商界的女徽商,兴邦留芳、兴邦留芳。”李云飞听之惊之喜之,唱道:“好一个奇女子敢做敢当,好一个俊嫦娥海天飞翔。可惜我浑沌沌凡夫俗子。”(陈)“我不羡树随风舞星借月光。”(李)“愿与我结同心商海共闯。”(陈)“愿与你结同心相扶相帮。”(李)“从此后青松树边梅花香。”(陈)“暗香盈盈耐风霜。”(合)“暗香盈盈耐风霜、耐风霜。”这一段唱是《徽商情缘》中的核心唱段,它透露出多种信息。《徽商情缘》中的黄梅戏其它唱腔委婉动人、在继承中有所创新,画面和镜头亦优美考究,主要是在黄山风景区和武夷山区拍摄。
黄梅戏电视剧《春》(www.xing528.com)
安徽电视台1996年摄制,编剧周锴、王新纪,作曲陈精耕、徐代泉,导演胡连翠,主要演员侯长荣、周莉、孙娟、张莉莉等。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该剧根据巴金先生《家春秋》三部曲同名小说改编,是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的姊妹篇。该剧全景式地展示了处于分崩离析中的高家的众生相,描绘了一幅聚了又分、欲合又散、有爱有恨、又暖又寒、来了又去的所谓春景图。高老太爷死后,高家几个弟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为瓜分家产而争、为权衡谁是继承人而斗、群龙无首、高家处于严冬时期,但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觉新的左右不是、进退两难、旧的爱恨交加未退、新的悲欢离合再起,剧情的开始和发展就是对这种家庭氛围的抒情写意。
《春》剧的主要内容为:长房长子觉新经历与梅芬、瑞珏爱情悲剧的三年后,与蕙表妹相遇。蕙表妹由孙娟扮演。蕙深藏着对觉新的敬与爱,欲吐又哽,而此时觉新把生命溶解在对瑞珏留下的幼子海儿的爱中,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她的爱。蕙最终离开了高家。蕙嫁到郑家后备受迫害,也就更加留恋往是对觉新的爱。在如小鸟报春、暖人心怀的小海儿突然逝去后,觉新几乎崩溃,蕙异常关切又无力相助。蕙牵肠挂肚过甚,开始病魔缠身,而且日益加重,觉新逐渐加深了对她的怜惜。他们之间,始终是像两股流不到一起的爱泉,两根结不上头的红绳,只是凄苦、委婉、曲折地流淌着、飘动着。因而《春》剧是一部以抒情为特点的戏曲电视剧。
觉新和蕙妹是该剧情节展开和发展的两个主要人物。《春》剧为他们表露胸怀和倾诉心声写了不少优美的唱段,使该剧在娓娓叙事的基础上又加大了抒情写意,也使《春》剧的戏曲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增加。请听觉新的一段唱:“清清秀秀八个字,沉沉实实压心头。一片善意托书签,渴望人间情意稠。陡然心中增愧疚,独守孤房暗悲秋。伤情难忘那时候,轿中轻撩红盖头。你一双秀目凄楚楚,也知你心中苦情流。愚兄哪能猜得透,苦井还有爱泉流。引以为鉴应是我,是我这昏沌、愚笨、愚笨、昏沌,逆来顺受的一条苦牛。”这是觉新在高家这一特殊环境里,经历了几次婚姻的挫折和破损后,对一个情意绵绵女子的怜悯、同情和心曲,但又不敢接受其爱的复杂多情心境的真实写照。我们再听眷恋觉新但又不能明吐的蕙表妹的一段唱:“贪着这片芳草地,多么想、多么想去滚他一身泥。多么想再上秋千同嬉戏,吹起翠叶学鸟啼。多么想再藏林中看花笑,托起腮儿美美遐思。多么想喊出心中爱,多么想唱出心中诗。我的童年、我的情爱何处去?只落得老了青春病了残躯。这命运死结何处系、何处系,今生难解迷中迷、难解迷中迷。相约中秋来赏桂,只怕是难回高家折桂枝。”这一段唱与其说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爱不成的命运的苦闷、寻思,还不如说是对高家乃至封建婚姻礼教的诅咒和呐喊,这应该是在高家死去多位不幸女子的共同心声。这里补充说一句,尽管蕙表妹“多么想”到高家,见见心上人觉新,但到死终未了却心愿。这就是《春》所表现了对人性的扼杀。该剧秉承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的风格,表演更加精细,音乐更加考究,画面更加精美。
黄梅戏舞台剧《风雨丽人行》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98年排演,编剧王长安、罗晓帆、吴朝友,作曲徐志远,导演李建平、查明哲,主要演员周源源、葛建群、蒋建国等。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一部以桐城县才女吴芝瑛与革命先烈秋瑾的生死情谊为题材的黄梅戏历史剧,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革命风潮中的心路历程。秋瑾参加革命,日夜操劳、忙里忙外,孩子有些不理解,吴芝瑛对其孩子有一段唱:“让天下的妇女站起来”,较好的体现了本剧的意旨和思想。吴芝瑛唱:“你妈妈英姿飒爽多豪迈,有胆有识栋梁材。她一心要把女人的命运改,让天下的妇女站起来。为自由她东奔西走忙里忙外,她舍了家、抛弃了情,也抛弃了你这可爱的小乖乖。仙芝啊,妈妈对你多疼爱,情意都在心底埋。来日莫要将她怪,哪有娘亲不疼孩。”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风雨中革命党人东奔西走、忙里忙外、舍家弃情的豪迈胸怀。
本剧的历史背景是:本世纪初年,国家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奋起抗争,晚清王朝风雨飘摇。安徽桐城才女吴芝瑛与鉴湖女侠秋瑾及另一江南才女徐淑华三人结为同盟,共叙理想。秋瑾不幸被害,吴、徐二人冒死为秋瑾建墓安葬。该剧通过救秋、祭秋、葬秋等三个主要情节和一系列戏剧场面,表现出吴、秋、徐三姐妹之间为革命出生入死的情谊,塑造了她们从人道主义向英雄主义的人格升华。《风雨丽人行》塑造的是一组妇女革命英雄形象。在作品里,吴芝瑛、秋瑾、徐淑华等三人都是可歌可颂的英雄典型人物。“花之歌”是她们在剧中的合唱或对唱,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们宽大的思想境界、胸怀和性格特征,是一曲嘹亮的英雄情怀的优美赞歌。让我们来听听。(吴芝瑛)“同在春天里生、阳光下长,我们有同样的芳香。”(秋瑾、徐淑华)“花是激情的释放,花是友爱的勋章。花与花织出春天的明亮,花与花构成人世的温良。”(吴芝瑛)“同在风雨里舞、山林中唱,我们经同样的风霜。”(秋瑾、徐淑华)“花是激情的释放,花是友爱的勋章。花与花织出春天的明亮,花与花构成人世的温良。”(合)“任凭风雨涤荡,我们在一起天地吉祥、地老天荒、地老天荒。”在创作手法上,《风雨丽人行》追求的是一种抒情性与典雅性相结合,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叉的诗化风格,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戏剧场面和探索精神。
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影制片厂2001年摄制,编剧金芝、草青,作曲庄润琛、时白林,导演王好为、李晨声,主要演员:韩再芬、王林、黄新德、董成、陈小成、蒋建国。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该剧舞台演出时名为《斛擂》,由芜湖市黄梅戏剧团创作并演出,拍为电影后改名为《生死擂》,这样就不仅增强了戏剧矛盾的尖锐性,而且还强化了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抒情性,特别是提高了全剧的思想主题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演员阵容也进行了调整,做到了更加强大,宽银幕、立体声、彩色黄梅戏故事片,使《生死擂》更加亮丽。
《生死擂》描写的是芜湖米市斛工抗英斗争的故事,不仅表现了芜湖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历史剧。用电影来拓展黄梅戏的表现空间,使黄梅戏《生死擂》电影化,使其影响力更大、是该剧的一大优势。影片突破了戏曲舞台框架,充分发挥电影善于叙述故事来龙去脉的特点,用蒙太奇的语言和声画切割自如等手法,再现了清末以芜湖米市斛行总斛户赵大江为首的中国人与英帝国主义和其买办展开的争夺经营权斗争的故事。故事扣人心弦,壮怀激越。是一部弘扬民族自强精神的正义与正气之剧。
该戏曲片的主要内容为:清光绪年间,安徽芜湖被辟为英帝国主义通商口岸。英国侵略者为争夺芜湖米市粮运优先装运权,遭到码头装卸斛行的强烈反对。于是,英驻芜领事馆精心策划一场旨在夺取芜湖斛行总斛主位置,进而操纵芜湖米市,控制全国粮价的“斛擂”之战,芜湖斛工为使中国粮运装运权免落异邦之手,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出阵主擂,一举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阴谋。《生死擂》在充分发挥电影表现故事情节的同时,仍十分注重发挥戏曲长于写意抒情的特点,注重演员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化演技的发挥,使其做到电影戏曲化。《生死擂》的可贵之处是保持了人物性格和剧情唱腔的完整性。如郑京生的“青山翠竹枫叶染”、赵大江的“朝廷唯唯民不畏”、苏月英的“声声悲呼唤不回”等,既是剧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生死擂》还写了一些人物的对唱,使其增强了抒情性和艺术美,如苏月英与郑京生的一段对唱:“人生还是儿时好”,十分贴切的道出了他们的心曲和真情。(苏月英)“少年相伴无烦恼,风雨江畔戏惊涛”。(郑京生)“同上枝头捉知了,共唱渔歌把浆摇”。(苏月英)“我幼时性强常哭闹”。(郑京生)“师兄脊背当鼓敲。”(苏月英)“兄妹堂前常习艺,比斛难分低与高。”(郑京生)“兄弟竟把鲜花采,从头插到辫子梢。”(苏月英)“青丝长时心丝绕,”(郑京生)“偷送鲜花任妹挑。”(苏月英)“我一颗心儿难分两半,”(郑京生)“一场斛擂断鹤桥。”(苏月英)“师兄弟从此分了道,”(郑京生)“如今人在咫尺路还遥。”(苏月英)“人不长大有多好,”(郑京生)“树不长大风不招。”这一段唱,道出了他们之间的师兄情、兄妹情和年少时之情。该片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镜头流畅,唱腔优美,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传奇性。
黄梅戏电视剧《木瓜上市》
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2000年10月摄制,编剧谢樵森,作曲陈精耕,导演吴文忠、陈佑国,主要演员余顺、李文、陈小成、田海燕等。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望江县剧作家谢樵森以改革开放的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又一部精品佳作。作者一方面直面正视改革开放后首先涌现出的“全民经商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深刻反思千百年来留下的“无商不奸”的传统遗训。在二者的交织中,作者以创新的思维和艺术形式给社会讲述了一个生动、具体、有趣的人物故事,既塑造了一位可信可爱的新时期的青年农民的新形象、又解放了思想、更新了经商的观念,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根据舞台剧改编的4集黄梅戏电视剧《木瓜上市》是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轻喜剧。全剧围绕一个外号叫“木瓜”的青年农民的经商活动展开剧情。木瓜善良朴实、憨厚,因不念“无商不奸”的生意经,坚持货真价实,诚实守信,与师傅旺才产生了一系列激烈而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他以自己的人格和品德赢得乡邻的信任,不仅经营红火,而且与师傅旺才的女儿水芹结为伉俪。《木瓜上市》一剧所表现的是经商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者的着力点是把矛盾纠葛纽结在人物情感上。通过剧情的展开和结局的到来,引出了人心变、感情变、环境变和思想观念变。剧中表现出无价的真情,热切表现了传统和现实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人的情感被利益所演绎,被市场上的相互交易所替代。显而易见,在作者笔下,导致戏剧冲突的中心事件——经商行为已退之居次,成为背景。真正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动力的是价值观上的碰撞和人的道德情感的流向,这才是作者引导观众所关注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才是该剧所要表述的核心。作者将此作了艺术化的对比,从而作了深刻的艺术揭示。
该剧剧情曲折诙谐,人物刻画细腻深邃。该剧有一段唱腔“一把雨伞罩俩人”,让我们共同欣赏。(女独)“风有意、雨有情、一把雨伞照俩人。头一回俩人贴得这么近,心里头怦怦跳不停。”(水芹)“木瓜哥,你走路毕恭毕敬,”(木瓜)“这泥路滑溜溜好难行。”(水芹)“木瓜哥,你为何要碰我花伞柄,”(木瓜)“我、我一时浑沌走了神。”(水芹)“木瓜哥,你走路却步拿不稳,”(木瓜)“是你踩了我脚后跟。”(水芹)“木瓜哥,这风吹雨打你可冷。”(木瓜)“我额上只觉汗涔涔。”(水芹)“你往我身边再靠紧,雨水已淋湿你半边身。”(木瓜)“我身如铁塔多健壮,木瓜我天生不怕雨水淋。”(女独)“风莫停,雨莫停,留住这好时光,留住这风雨之中一段情。”由剧中主人公水芹、木瓜二人对唱。词写得生动形象,曲作得优美动听,而且是民歌风味,十分贴切的表现了剧情和两个人物的心态性格。黄梅戏其它唱腔亦婉转流畅,十分讨人喜欢。
黄梅戏舞台剧《六尺巷》
安庆市黄梅戏一团2006年排演,编剧王晓马,作曲陈华庆,导演李杰,主要演员:张小萍,董佳林、崔克勇、潘文庆、白红等。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六尺巷》歌颂了谦让与仁和,是一曲识时务、顺应历史潮流大势的赞歌。和谐是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构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面临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目标。如何完成构建和谐的目标任务,《六尺巷》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将六尺巷之所以产生的历史事件通过戏曲舞台的直观效应,展现了两家纷争,通过礼让,让出了一个和谐。该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其社会主题的深层次意义及其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黄梅戏舞台剧《六尺巷》是根据桐城县著名的“六尺巷”的典故改编。该剧通过幽默、夸张、风趣的故事情节,借古喻今,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礼让、追求和谐的立意。主要内容为:桐城县令徐昌茂之妹徐娘嫁给吴府秀才吴和成,吴府与当朝相爷的老家宅院为邻。吴府家境日渐败落,府上南墙屡砌屡塌。徐娘依仗兄长县令权位,欲将新墙外扩,正遇相爷故宅重修扩建。是重修,还是扩建,张、吴两家遂起纠纷。通过徐家姐弟之间、徐家与吴府之间的矛盾不断互动、激化,相爷管家修书京城,邀相爷惩治县令及吴府。没想到,相爷即宰相张英“和邻里,主谦让”,随信附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不再重修扩建,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不再重修扩建、并退让三尺,于是两家院墙中间留下六尺宽的小巷。从而避免了矛盾升级并让出了和谐,成为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该剧构思新奇,风格诙谐,表演具有生活化、情趣化的特点,音乐设计纯朴亲切。该剧对四句打油诗采用多种手法,反复韵唱,以强调它的意义、作用与和谐的氛围及主题。其用心良苦,其艺术手法之高,故极大的提高了该剧的宣传、传承和教化感染的效果。
新时期以来,安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不甘落后、奋发有为,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下,努力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戏曲舞台丰富多彩,一大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统一的作品与广大观众见了面。如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戏剧、电视剧《啼笑因缘》、《秋》、《二月》、《祝福》、《风尘女画家》、《孔雀东南飞》等。对历史人物生活和思想的艺术再现及演绎,如《知府黄干》、《邓石如》、《杜牧情洒杏花村》、《乾隆辩画》等。大量的还是对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城乡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对时代精神的讴歌,对社会发展主流方向和模范人物思想品格的赞颂及其艺术化的再现。如《花好月圆》、《山乡情悠悠》、《大树参天》、《知心村官》、《樟树坪》、《平湖秋月》等。这一切构成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风景线。评上“五个一工程”的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的毕竟是少数,其它精品佳作在影视、戏剧等分门别类的评选中也屡屡获奖,但我们知道,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价位是最高的,我们要努力夺取这一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和探讨戏曲文艺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规律,以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曲文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