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师师与宋徽宗》黄梅戏赏析

《李师师与宋徽宗》黄梅戏赏析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师师与宋徽宗》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组织并投资拍摄的一部历史传奇剧。该剧的两位主角李师师、宋徽宗分别由韩再芬与黄新德扮演。(一)《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的故事情节《李师师与宋徽宗》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及观赏性都很高的历史剧。李师师为不连累他人,自赴金人处,作为唯一条件,主动要求与宋徽宗见最后一次面。

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师师与宋徽宗》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组织并投资拍摄的一部历史传奇剧。一经播出就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并报以好感。该剧由蓝天、柏龙驹策划。编剧:韩瀚,作曲:陈儒天、董润淮,电视导演:吴文忠、陈佑国。该剧的两位主角李师师、宋徽宗分别由韩再芬与黄新德扮演。《李师师与宋徽宗》气势恢弘,故事情节俗而不凡、惊世传奇,人物命运慷慨悲壮、可歌可泣。演职员阵容强大。虽是电视剧但注重戏曲意境的创造与黄梅戏传统风格特色的发挥和传承。《李师师与宋徽宗》是一部值得看也值得评的电视剧。

(一)《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的故事情节

《李师师与宋徽宗》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及观赏性都很高的历史剧。它展现了一个风尘歌妓李师师秀外慧中、不畏强权,不曲意逢迎及深明大义的高贵品质和忧国忧民、敢于为国牺牲、为情爱献身的伟大精神,以及与皇上志同道合、忠贞不侍二主的信念。她的言行有着强有力的震撼和教化作用,值得世人的怀念和崇敬。剧中的宋徽宗虽是一位体恤民情,忧国忧民、亦忠于情爱的好皇帝,却不善治理国家,不善理朝问政,且置皇室天下于不顾,终日沉迷于书画、音律、歌舞及女色之中,是谓一介书生穿龙袍,虽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风流之辈。宋徽宗的所作所为终于导致兵败国亡,沦为虏民,死于非命,从而使该剧的传奇悲剧色彩发挥到极致。同时,该剧所发挥的传承作用也很大。它不仅传承着某种朝代更替的深刻的历史经验和血泪教训,以及传承着一种世俗礼仪,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做人道理,也传承着艺妓李师师长期磨练出来的高超艺术。这种传承作用有着很大的直观性、通俗性和抒情性及感染性等特点,因此可以说该剧有着很高的思想认识作用和艺术借鉴意义。

《李师师与宋徽宗》讲述的是一个皇帝与布衣知音的情爱历程和皇帝爱美人不顾江山致使兵败国亡的悲剧故事。宋徽宗年间,青楼歌妓李师师沦为风尘、流落汴梁城。她色艺双全,貌倾京城。大宋皇帝宋徽宗醉心于书画丹青,乐于诗赋而疏于朝政。在因内忧外患心烦意乱之时,一天,太监张迪提议宋徽宗微服听曲解忧,闲逛街市,恰逢李师师在歌楼献艺,宋徽宗听之观之并深为其美貌与歌艺所动。回宫后亦无法释怀,遂又暗中夜访李师师。一天夜里,宋徽宗首次微服私访、慕名前至。起初李师师以为宋徽宗乃是酒囊饭袋之辈,不愿搭理。后来为其书法、丹青及高雅谈吐所倾慕,两人相见恨晚,遂情感日深。从此,宋徽宗与李师师频繁往来,二人志同道合、互为倾心。李师师不仅才艺出众,更为国事、社稷忧心,她巧妙安排义弟梁山好汉燕青与宋徽宗见面,告之梁山群雄,受招辅国,抵御外侵之敌之向往,宋徽宗对李师师之言听之任之。由于宋徽宗长期与李师师交往而不理朝政、再加上轻信奸佞,又无意治国,终致兵败国破,并被金国所降,成为阶下囚。金人急欲一窥李师师的美貌,从而在全城大肆搜捕。李师师为不连累他人,自赴金人处,作为唯一条件,主动要求与宋徽宗见最后一次面。二人相见含悲忍泪回顾那不堪回首之日并表白生离死别之情。最后,李师师借设宴之机,表明心迹,扮钟馗捉鬼,实为笑骂宋朝叛国之臣。为表明自己对宋徽宗情爱的忠贞,自刎于大殿,悲天悯人。从而演绎了一个既传奇千古又情意入怀的皇帝与风尘女子生死情爱的故事。

(二)《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李师师

《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首先集中塑造了李师师的形象,整部戏通过一桩桩相互关联的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转折变化,讴歌了主人公李师师许多高贵品质,或正气、或坚强、或聪慧、或深明大义或忠贞不屈。一开始就是御风巷的妈妈让李师师去应酬各显赫高官的邀请,以赚得更多的金元,而李师师却毅然回绝,倒是信守诺言去为恩师周邦彦在歌楼助兴献艺,充分表现她不贪荣华,不吝信用,有情有义的高贵品质。李师师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貌美绝伦,连瞎子都要听她唱戏,剧中唱道,“汴梁城、好美景,汴城出了个大美人。今生不听师师唱,枉在汴城过一生。”“谁能解得帝王愁。”为此,电视剧用了大量画面表现李师师的姿色才华的名气在汴城之高。李师师于歌舞声中一次次唱道:“勾栏瓦肆道歌喉,歌声常伴清泪流,我好比春色闲花夏日柳,怎耐那无情的秋,”字字含悲,句句和泪,倾诉她的凄苦和无奈。李师师五岁时母亲辞世、无计送其到慈云庵出家、后到汴梁城以卖唱为生。一日,宋徽宗为排忧解闷微服出宫,闲逛街市,恰逢李师师在歌楼献艺,深深为其美貌和歌艺吸引,回宫后因无法释怀而再次夜访李师师。李师师因其用四个金元宝相邀,断定其为胸无点墨、酒囊饭袋,地位显赫的为官之徒,遂佯装酒醉不理。此时此刻,李师师并不知该徒就是宋徽宗,也并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而哈腰献媚,戏嘲访花折柳之徒“有权有势好威严,秦楼楚馆任留连”。以期将此客即宋徽宗气走,初次表现了她的不畏强权、不屈不挠和不卑不亢的性格。却不料宋徽宗不仅不气不走,反倒即兴为李师师醉态耐心作画。李师师观后深为折服,唱道:“春蚕吐丝条条绒,妙笔果然非等闲,吴带当风步欲动,曹衣出水立风前。信手白描谁比看,足叫那百家诸子先贤古圣也汗颜。”李师师这一番夸奖发自肺腑,其诚至极。二人待攀谈之后,李师师更是感其宋徽宗谈吐高雅不凡,唱道:“醉语轻狂他不怒,绣口锦心妙语联珠”。这充分表现了李师师慧眼识才、爱才的品质。两人相见恨晚,感情日益弥深。“匆匆来匆匆去相逢恨晚,才相见又离别梦绕魂牵,谁谴良人怜顾我,深深叩拜谢苍天”“若是有前缘,何愁相见难。”这发自心底的心曲,流露出心花怒放的李师师的由衷欢欣。她见过多少男人?官显位高者,文人墨客者,横行霸道者,没有人会让她钟情得会叩拜谢苍天,充分表明了李师师对宋徽宗的真挚、崇拜和珍惜有幸恩遇之情,李师师心底接受了这一现实。

可让李师师做梦也想不到,这位令人钟情神往的好丹青竟是当今皇上。当皇上提出要与之结拜、企求她能伴驾时,李师师做梦也没想到。为了不使一朝天子被人笑骂,玷辱圣明,“风尘女怎可伴君王”,遂不与之深交,李师师跪拜宋徽宗叙说心曲“三不可”,以期使皇上能改弦更张、收回旨意。一不可,李师师唱道,“立国万事德为上,圣德如同日月光,大宋国难负肩上,官家你行止系纲常,今日夜访御风巷,岂不叫天下人笑你荒唐”;二不可,李师师唱道,“自古美女受宠遭毁谤,以色祸国罪难当,妲己褒姒千秋耻,马崽坡六军不发杨妃亡,倘若师师蒙圣春,定留骂名百代世间扬”。三不可,李师师唱道,“后宫争宠如战场,谗言恶语是刀枪,师师身微似蝼蚁,后妃千指一出命即亡。官家若怜薄命女,叩请你速速临驾返宫房。”这几段唱,李师师抚今追昔、引经据典、情理交融、自吐心曲,坚词婉拒以伦理纲常相告,以美人祸国相劝,以后宫妒火是非相慰,字字含情,句句恳切,声声在理,奉恳求徽宗发乎情而止于礼。宋徽宗听后由衷地赞叹师师胜似忠良,仗义执言谏君、不怕犯上在朝堂。这一段戏一方面鲜明表现了李师师虽位卑而未忘为皇上及其天下着想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如干柴逢烈火、不仅未劝退皇上收回旨意,反而使宋徽宗爱其李师师的情火燃烧得更旺,使其情缘越结越深。

该剧还表现了李师师忧国忧民之情。李师师在歌楼献艺被人调戏之时,梁山好汉浪子燕青仗义相救,李师师感恩不尽,所以当闻燕青乃梁山壮士时,李师师更是感慨万分,不无仰慕的唱道,“常听说梁山都是英雄汉,高名早在我心间,恨只恨奸佞误国国事乱,恶吏管民民不安,若不是投身无路、报国无门遭危难,谁愿冒杀身之祸投奔梁山。”足见其通情达理。虽身在青楼,仍心怀天下。当燕青恳求她安排其与宋徽宗一见,以商招安之事,李师师欣然应允,“我虽是风尘女,命微身贱,闻此言心中起狂澜。受蒙不弃始爱我,圣驾到定将尊意报君前,”可见李师师不仅是才貌出众,而且更为国事、社稷忧心,深明大义。李师师说到做到,遂冒杀头之风险成功安排燕青与宋徽宗见面,告之梁山群雄,愿受招辅国,共同抵御外侵之敌。其中足见李师师的聪明灵慧,且为了梁山好汉而不遗余力。她巧借猜橙瓣之机去猜测宋徽宗的心思,为君分忧:“暗波一条侵良位,离宫改路火烧眉。”“良”为梁,即梁山,遂轻易点破宋徽宗正在为梁山好汉不受招安而忧烦。李师师便描述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立于聚集着兵马的高山之上,旗下各个猛将如狮如虎,叱咤都能动风雷,“皇上从来惜将士,屡颁圣招未来归。”以此想告之皇上其中隐情,皇帝所派招安之臣高逑有负圣望,从而为皇上排解第一桩心事。除此之外,还有金兵南下侵犯中原之事。“二桩心事不在中原内,离宫改路火燃眉,烽烟聚起在边陲,朝朝鼙鼓擂,夜夜胡茄吹,大宋江山遭险危。”以此告诫皇上,应马上招安梁山好汉共同抵御外侵之敌,捍卫我大宋江山。这一切不仅表现了李师师已经心贴皇家的感恩义举,更体现了她胸怀大宋天下与皇上息息相随的贴心之真情。

该剧还从李师师因周邦彦生病而表现了她的尊师重友之情。师爷周邦彦长期为李师师的歌唱填词作曲。“辞别周邦彦”一场戏,真切的表现了李师师心地善良、敬长爱老的一面。周邦彦逐宫而去,使两个曾经十分要好的师徒一头雾水,肝肠寸断,且彼此相怨,周邦彦疑是李师师与皇上相好所致,真的不知缘何遭遇贬职。李师师也不知冤从何起。当李师师得知周邦彦是因他作的一曲“少年游”激怒皇上而遭贬职之后,自责懊悔不已,悔恨当初读给皇上听,怨恨皇上前后不一,小肚鸡肠,致使周先生断送前程。李师师从此大病一场、悔恨无限。为了不强颜欢笑、玷污灵魂,遂潜心居住慈云庵,鲜明地表现出了李师师的男子秉性,情义薄云天。这虽然只是整部戏的一个细节,但它折射出的却是李师师心底品性、善良明秀的重要一面。

金兵入侵,南下抵中原汴梁,大宋兵败国破,宋徽宗被金兵所俘。金人头领急欲窥李师师的美貌而于整个京城大肆搜捕,李师师为不连累他人,挺身而出,自赴金人处,也为与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宋徽宗作最后一别。李师师面对金人头领的刀光剑影的威逼毫无惧色,在金兵所谓的庆功宴上,李师师装扮钟馗捉鬼,笑骂大宋叛国降臣之无耻,同时为表白自己的情爱,忠贞不侍二主,以及对自己的国家的忠心,猝然间自刎于大殿之上。李师师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一代烈女真情所往的忘我境界和可倾可敬的精神。剧中还歌颂了李师师拒绝受封和重改皇家花园之名为杏庄等。这些也是表现李师师整体性格的一部分。该剧既据史实杜撰也有民间传说之意。从一定角度上说,这是一部为李师师的翻案戏、正名戏。戏中的李师师这一人物及其行为性格和思想品德,虽然有“高大完美”之嫌,但一切也都在情理事理之中。逻辑性是顺畅的,艺术性是完美的,观之不禁叫人扼腕兴叹。

李师师的扮演者韩再芬,是新时期黄梅戏舞台上的旦角演员的杰出代表,是深受广大观众和戏迷欢迎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该剧中,韩再芬十分生动形象而又全面地刻画了歌妓李师师的悲欢苦乐及深明大义,以及爱国与忠贞不二交织在一起的高贵品质和勇敢、聪慧、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韩再芬在剧中十分重视唱功的抒发,她唱得细腻、唱得动情,完美的表现了黄梅戏忧愁哀怨的音乐特点和声腔效果。她的表演也堪称绝妙,十分注意眼神和脸部表情在细节上的表现,唱念做打处处在人物情感的独到处下功夫。韩再芬的演唱充分地展现了剧情的起伏跌宕和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三)《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宋徽宗(www.xing528.com)

《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塑造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就是贪色好玩、无心理政、忠于情爱而废江山、褒贬不一的宋徽宗。宋徽宗是北宋时期最后第二任皇帝,平时醉心于诗赋、作画、书法等而疏于朝政,不善治国,宦官权倾朝野、残害忠良百姓、私欲膨胀。文将无谋,武将无勇,故边境出现危机时,朝中无人扶险降危坐干城,不少忠义之士奔赴梁山,决定“替天行道”。宋徽宗就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难得安宁的情况下,企求左右能解其心烦和意乱。为了给皇帝解闷排忧,太监张迪建议宋徽宗微服听曲。走出宫廷恰逢歌妓李师师在歌楼献艺。宋徽宗见之,顿时为其美貌与歌艺吸引。宋徽宗与李师师在青楼虽是偶然相见但一见钟情,回宫后仍无法释怀、夜不能寐,很快决意夜访李师师,这些都表明宋徽宗亦是多情之辈,但却不料李师师不是他所想象之人。李师师面对宋徽宗所拿四个金元宝,断定其是纨绔子弟且官位显赫,便不愿与之相见。于是佯装醉酒处处怠慢,宋徽宗却不怒,是所谓的“春风大雅能容物”之人,并非李师师所想的“胸无点墨、酒囊饭袋,依官依势作威福,”之辈。宋徽宗不仅不怒,而且还兴致大发为李师师醉态作画,充分显示了宋徽宗的儒雅大度,为见美女既贪色又心切的情种之怀。因为宋徽宗所画之绝,赢得了李师师由衷的赞美,“春蚕吐丝条条绒,妙笔生花非等闲,吴带当风步欲动,曹衣出水立风前。”“白描写真,格调高雅。”陡见其才华了得,再加上宋徽宗为其画执笔题词“春意天然花一枝,天公造就丽人姿,”立即吸引正在猜度的李师师的好意。“春意天然”其赞语正中师师下怀。于是,李师师不仅夸赞其字画“信手白描谁比肩,天然隽语出君口,”而且赞其谈吐妙语联珠耐品量。经一番倾心交谈之后,二人相见恨晚,尤其是李师师态度的转变,不仅为自己的醉语轻狂而君不怒的大度,也为宋徽宗诗赋、书法、丹青及谈吐的高雅而深深折服。回宫后,宋徽宗是神魂不定、魄不附体,一心向往之。相见时他们唱道:“(男)艳阳天,(女)锦花地,莺声撩情弦,(男)人主在九重深院,神飞弥远;(女)望行云又想起妙语天然,(男)仙葩何必出阆阙,果然空谷出幽兰,(女)匆匆来匆匆去,相逢恨晚;(合)才相见,又离别,梦绕魂牵,(女)谁谴良人怜顾我,深深叩拜谢苍天;(男)应谢苍天多垂佑,前生定就今生缘,(合)若是有前缘,何愁相见难。”这一段男女对唱充分表现了二人相见恨晚,心中相互欢喜之情。宋徽宗的多情自是无法言表,但也表现其不顾身份地位的轻浮、昏庸。

当李师师得知这个令其心醉的公子是当今万岁时,清醒而理智的规劝皇上回宫,不想皇上贪念女色不能自已,立即要封李师师为妃、带回宫去。故李师师听之立即跪拜“三不可”,且情词恳切,却不料宋徽宗贪色忘本,抛出之心难以回转。他唱道:“深宫本是温柔乡,拥翠偎红尽日忙,侍宴宫娥立凤帐,承欢彩女卧龙床,邀皇恩席上甜言甜如蜜,讨封赏赠枕边巧舌巧如簧。三宫竞宠妒火烧得旺,六院争风不见刀兵战阵长。权缠利索美人俱变妖狐样,欲海肉山圣哲也成空皮囊,对嫔妃我神迷惘,情消志坠意颓唐。展书卷厌读相如长门赋,理瑶琴常念文君凤求凰。百姓们至爱真情多向往,森森御院隔高墙,昨夜微服来造访,本来是消愁遣闷猎趣寻欢弄些儿荒唐。见斯卿楚楚高致似来天上,自惭形秽愧难当。今日你以古鉴今将孤劝,胜似那忠良仗义执言谏君在朝堂。不是孤声醉色迷心放荡,人世间何处再寻这遣世超尘绝代芳。芳卿若不常相伴,我何必扬尘舞蹈作君王。”宋徽宗的这一大段唱,有直接真实描述也有真情实感的抒发,是宋徽宗对自身皇室生活和自己性欲心理的真实写照。应该说,充分地展现了宋徽宗的色迷、荒淫与内心的苦衷和隐暗。他厌倦了宫廷生活,看透了宫廷纷争。他渴望求得李师师这样一位高致知己的清纯相伴。这一段唱情意恳切,字字珠玑,使得李师师心随意动。一曲“凤求凰”,终得佳人归。二人从此你来我往,卿卿我我。

该剧多侧面的展示了宋徽宗的性格特点。如“如麻国事理还乱,内患外忧似火煎”的满腹愁烦,体现了宋徽宗对责任的畏惧和治国无能。面对朝政的腐败混乱,他唱道“煋煋经卷五千宫,囊天抬地思无边,却为何举笔一字都不见,但见师师在眼前,”既表明宋徽宗无意理政和无能为力的悲哀,同时又表现他逃避现实,醉心女色的荒诞。因而空叹“朝中无将把敌摧”,空想“掠城夺地涂炭生灵,”从而全面地反映了宋徽宗玩物丧志、贪图女色、无意朝政、懦弱无能的性格特征,以及导致自毁国亡的终极原因。

近小人、远忠良;轻信谗言;信奉妖术、仙道;为李师师建杏庄、修地道挥霍财金等,是宋徽宗性格特征的另一些侧面。宦官权倾朝野,宋徽宗却不察觉,但又轻信奸佞小人。最后兵败国亡,自己被入侵的金兵所虏,原丞相张邦昌做了金人的皇帝,亲信张迪也变了脸,于狱中才幡然悔悟“万里江河俱受苦,社稷宗祠遭垢污,独坐囚笼始醒悟”。这不仅表现了宋徽宗的一介书生和懦弱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女色和性欲对其危害之深远。

宋徽宗的扮演者黄新德,乃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在表演上从生活出发、在规定的情境中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通过他声情并茂的演唱和形神兼备的表演,把宋徽宗的多情、懦弱、昏庸、无能、悔恨以及自责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宋徽宗唯李师师为上,心中不存国家安危与权柄,更不像是一个铁腕治国、倾心于民的帝王,倒像一个倜傥风流、处处体贴温柔的美丈夫。宋徽宗是一个有才有情有义的悲剧人物。他的色迷心窍、风流倜傥与他的文采、诚实、率真、有信;他的八面威风、不可一世与他在囚笼中的委屈伤心、悲哀等通过黄新德的表演都给了艺术性和形象化的诠释、演绎和展现。

(四)《李师师与宋徽宗》的艺术特色及其思想认识价值

将传奇性与抒情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是《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鲜明的艺术特色。戏剧艺术是传奇艺术。《李师师与宋徽宗》是一曲历史剧,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真象,又要将其艺术化、典型化,使其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是戏剧化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需要。《李师师与宋徽宗》的情节展开与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人物命运结局实现了传奇性,从而增强了该剧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李师师是一个民间的风尘女子,家境贫寒、以卖唱为生。宋徽宗是大宋王朝的一代君王,二者在互不关联的情况下偶然相见、相识而且一见钟情、似胶如漆,不能割舍,岂不是在意料之外。一个靠卖艺糊口的青楼女子、家境凄凉、身世酸苦,但在皇上甘愿送其元宝、封为娘娘,为其盖后花园时,她不为所动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婉言相拒,岂不更是在意料之外。更为令人扼腕兴叹的是,当他们的情爱越来越浓烈之时,金兵南下中原,宋徽宗被虏,金兵到处追查李师师。按常理,李师师远在高楼深宫之外正好逃亡远离之,然李师师没有这么做。她不但没有远离京都,反而主动要去见金兵首领,再见一次宋徽宗。这一“自投罗网”之举岂不是在意料之外。李师师在金兵庆宴大堂上以跳舞、酒醉之名,装神弄鬼,骂金贼、责奸佞,为宋徽宗泄私愤,为国家挽困危。最后,她自刎于大堂,血洒金兵庆功酒宴之席。作为一个女人,她尽了自己全部的身心和“忠节”。这一壮举不仅在宋徽宗意料之外、宋朝降臣奸佞意料之外,而且全场愕然,也在金贼头领及全体官兵的意料之外。意料之外就是传奇的特点。但是,从李师师与宋徽宗的相见相识、相知相爱的全过程看,从李师师面对的一件件一次次处理与宋徽宗的关系中看,从该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的艺术的逻辑性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意料之外的必然性就是传奇的特征。该剧悲剧的结局是传奇剧情逻辑地发展。

戏剧艺术又是抒情艺术。“贵在传情”是对戏剧艺术的本质要求。《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情”字展开;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在一片真情实意中显现;李师师与宋徽宗两个主要人物的精神境界也在情感上逐步升华;全剧的历史悲情在剧情一步步的发展中加深。全剧的主题思想在李师师与宋徽宗二人的情趣、情怀和情爱的叙述中得以充分地表达。因人出情、因情设戏。因为情把一个青楼女子与一个大宋王朝的君王紧紧地联系起来,且走向生离死别的悲怨境地,从而达到了动人魂灵、扣人心魄的戏剧效果,实现了既表达传奇之情又体现人性之深妙的艺术目的。具体说来,该剧首先传颂了李师师与宋徽宗爱书画、乐诗赋、善歌舞的志同道合的共同的情趣。宋徽宗初见李师师,李师师佯装醉酒避而不见,是宋徽宗对李师师的一幅肖像素描和题词,使李师师肃然起敬,二人开始攀谈。从此在书画、词曲、玉笛的牵引下一发而不可收直至剧终。其次,抒发了李师师与宋徽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君民二人共同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金兵南下中原,宋兵抵抗无力;奸臣当道,朝纲不振;梁山好汉聚兵造反、童贯等臣招安无果。作品用了大量的对白、唱词抒发了他们忧国爱民的情境。第三,该剧讴歌了他们相识相亲、有情有义和生离死别的传奇情爱。这是该戏的主轴,与以上说的两个方面有其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人的情趣和情怀是情爱的基础,二人的情爱是全部事件和情节发展的必然。李师师与宋徽宗之间的情爱抒发和思想情感交流是通过剧中的许多细节再现和意境创造表现的。该剧的最后创造了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戏曲场面即意境,李师师在牢房与宋徽宗的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诀别,以及李师师在金兵大堂之上与宋徽宗的唱和之后的自杀,既是全剧的尾声和结局,也是《李师师与宋徽宗》不平凡的相亲相爱的高潮。他们在牢房相见后,宋徽宗无不感伤地唱道:“万里山河俱受苦,社稷宋祠遭污垢。独坐囚笼始醒悟,悔不该南面称王道寡称孤。悔不该错将奸佞当肱股,悔不该崇仙寻道错迷途。悔不该抛却国事贪玩物,悔不该耗损民力把长岳筑。悔不该纵声色奢靡无度,到如今山河破兵败国亡、天下苍生遭荼毒。我碎尸万断罪难赎。看起来上天察人也有误,我只会纸上把鸦涂。我前身只是南唐李后主,一介书生穿王服”。这是宋徽宗对心爱之人李师师的最后的真情倾诉。我们看李师师又是怎么劝慰的。李师师面对对己思宠无度的君王已经做好了生离死别的准备。李师师唱道:“上皇不必泪潸潸,师师我跟随你到北番。你先行一日路非远,到明日荒村野店凄凉夜。‘孤灯下,卧榻边,清风一缕缈如烟,那便是师师幽魂到君前。天荒地老百千纪,师师随你万斯年’”。此时,李师师道出了为宋徽宗尽忠献身和来生来世仍和谐的的情感意愿。总之,在传奇历史事件中抒情,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传颂历史人物俗而不凡的悲怨命运,是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师师与宋徽宗》的最集中的看点,也是其艺术的最鲜丽的亮点。

《李师师与宋徽宗》是一部优秀的传统历史大剧,又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悲剧。该剧以宋徽宗与青楼女子李师师相识相聚及不平常的情感发展为主线,不仅表现了前宫与后院、贵妃与爱妾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伦理和世俗偏见的影响;还表现了封建王朝与人民大众(梁山好汉)、以及忠奸、君臣、文武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尔虞我诈、逢迎拍马、欺上瞒下的宦官本质和官僚作风;作品还表现了以强凌弱的民族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大宋王朝的腐朽与没落衰败的原因;特别是该剧以真、善、美被摧毁的悲剧结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其思想认识意义值得人们去深入地研究分析。其文化、艺术价值值得很好的传承。该剧通过李师师与宋徽宗从坠入爱河到走向毁灭的形象化的艺术再现,深刻地启示人们要克服人性的软弱面,抵制女色、性欲的诱惑,要清楚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不能纵欲女色私情,像宋徽宗一代帝王忘却自己的身份、抛开自己的责任,不以江山社稷为重,而是醉心于闲情雅致的纸上功夫,同时又沉迷于女色,置国家和人民于不顾,直至金兵灭宋,方才醒悟。宋徽宗这一形象告知今人,万万不可随心所欲、纵声醉色。一定要牢记身负的责任,抵制一切外在的或大或小的诱惑,特别是身陷女色之中,以免遭人唾骂,含恨千秋。该剧成功的塑造了李师师的形象,讴歌了她的秀外慧中、爱国忧民、深明大义、不畏强权、不卑不亢、多才多艺的素质及思想品德。该剧鲜明地赞扬了李师师的这样一种精神即高尚的灵魂:誓与恶人相搏、与有情人相守的人格力量及其精神境界。李师师所面对的金钱和权势的诱惑,她看得如此轻薄无意。这同样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女性,拥有这种不贪高贵、不畏强权、不卑不亢,对亲人不离不弃的高贵品格是多么令人钦佩。李师师的悲剧就在于她把自强不息、高尚情操、忠贞爱国、有情有义等一切都缠绕在一起。“自刎大殿”是多么震人心魄、催人泪下!但从一定角度上说,又是作茧自缚,以此表白同样表现了人性的悲哀和虚弱。

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师师与宋徽宗》,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而创作的大型历史悲剧。在黄梅戏艺术发展长河中,树立了又一座原创性历史剧的丰碑,其通俗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高。在黄梅戏众多的历史悲剧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观测点。让我们记住李师师与宋徽宗多次在一起吟唱的《少年游》,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是悲、是喜,大家自有评说。“玉笛轻掩悲歌,人生悔恨难料。说是超凡脱俗,难忘情愫。欲把美酒喝足,浑不觉意迷神隐。含泪目持绡曼舞,愁絲如纱飘浮。几经谏诤劝阻,何曾关注!只见红烛蚕吐,未了及毁了舆图。”《李师师与宋徽宗》一剧值得人们观看和传唱,让历史告诉现代和未来的玩物丧志、贪图美色之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