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历史名剧,在戏剧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墙头马上》是抒写风花雪月、男情女爱、访花寻柳、一见钟情的代表作。《墙头马上》是与《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记》等齐名与世的爱情经典。《墙头马上》是歌颂离经叛道、反封建礼教、倡导男女爱情自由的戏曲杰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赏者和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墙头马上》都留下了共同的声音,该剧不是平凡之作。
(一)《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和整理改编的过程
作者白朴(1227- 约1312),字仁甫,一字火素,号兰谷先生。原籍懊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东),后迁居于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他是元杂剧前期作家中的重要作家,是历代相传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它的三位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其父白华,在金哀宗时做过枢密院判官。在白朴7岁时,蒙古贵族军队大举进攻首都汴梁(今开封),汴京城被攻破,在战乱中白朴一家失散。白朴只得随著名诗人也是其父好朋友元好问逃难,后流落山东。元好问给予白朴很大的帮助、教育和启迪。金朝灭亡之后,白朴又随父居住在河北省的真定县。当时的河北真定是北方杂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杂剧的创作和表演在这里十分活跃。白朴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家,除他从小聪颖、家庭熏陶、元好问对他给予文学知识的教导和影响外,还与他受到真定元杂剧活动中心的感染和影响有关。有人推荐他去做官,被他拒绝。到元朝统一后,遂迁居金陵(今南京)。后终日以诗歌自娱,闲情逸致,放任于山水之间。后来,因子显贵,朝廷送给他嘉伦大夫的官职。白朴不仅擅长于剧曲的创作,他的诗词和散曲也写得好。著有词曲集两卷,名为《天籁集》。据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白朴的戏曲著作有15种,今尚存3种,即《梧桐雨》、《墙头马上》和《东墙记》。一般认为《梧桐雨》是白朴的代表作,并认为《墙头马上》是他最出色的作品。明代朱权在他的《太和正音谱》中,将《墙头马上》归为风花雪月篇,并说“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风骨磊魄,词源滂沛”。总之,《墙头马上》不仅在白朴作品中而且在整个元杂剧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墙头马上》的整理改编和上演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推进的。2001年,国家要在西安举行第七届中国戏剧节。黄梅戏拿什么剧目参演才能反映当今自身的风貌,这引起了业内外众多人士的思考。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省文化厅和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最终确定再整理改编一部古典历史名剧即《墙头马上》参演,以深重的文化底蕴和光彩照人的时代风采回报黄梅戏的关爱者和热心者的厚望。该剧由资深的剧作家陈望久改编,作曲陈精耕,舞台导演李建平,剧中重要人物李千金、裴行俭、裴少俊、老院公、乳娘、梅香丫环等,分别由吴亚铃、黄新德、蒋建国、陈小成、胡玉洁、茆建玲等扮演,可谓是一班精兵强将。果然不负众望,《墙头马上》在西安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情景是好评如潮、一票难求。改编后的《墙头马上》不仅具有丰厚的古典戏剧美,而且处处映照出浓烈的时代风韵。通过李、裴墙头马上的一见钟情及深宫藏娇、后院生子的故事演绎和裴行俭百般阻挠及其反抗斗争的抒情写意,不仅集中展示了历史上男女爱情悲剧的“这一个”,而且浓烈的表现了黄梅戏固有的通俗性、大众化的艺术品位和气质。2001年,在西安举行的中国第七届戏剧节上,《墙头马上》以其既继承又创新的崭新风貌,获戏剧节的多项大奖。从此,《墙头马上》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保留剧目。在黄梅戏剧目库里从此又增添了一部耀眼夺目的古典历史名剧。
改编者在保持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墙头与在马上一见钟情,以及与裴尚书的爱情自由的斗争等故事情节不变,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变,以及剧目的反封建礼教及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主题不变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可接受的意愿,除对作品进行删繁就简、化文言以白话外,主要是对作品的情节结构和演出场次单位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墙头马上》原为四折,改编后全剧共定为十个场次。第一场下朝归来,第二场不想读书,第三场洛阳城外,第四场墙头马上,第五场深夜跳墙,第六场蒙混隐藏,第七场隐私败露,第八场簪折瓶坠,第九场孩子想娘,第十场姻眷完聚。剧目情节的安排按时间顺序结构,完整的表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一双男女好荒唐,生了子女未拜堂。皆只为一见钟情墙头马上,不惧礼教垒高墙。风流韵事千古传唱,唱醒了多少红楼梦一场。”改编后为全剧创作的这一序曲即主题歌,既表现了该剧的核心情节,又反映了该剧的艺术氛围及思想主题,很有艺术感染力及吸引力。
(二)《墙头马上》一剧的故事情节
《墙头马上》所展示的故事情节的“荒唐”“不可思议”寓含着戏剧艺术的传奇性和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意义的深刻性。春暖花开时的一天,府为长安的朝廷尚书裴行俭下朝归来,带回一个信息,皇上命他去洛阳城购买奇花异草。怕老爷不会骑马,院公建议,命其府中少公子裴少俊前往。本为花花公子,厌倦死读书读死书的公子得知此信息后,喜出望外不亦乐乎。裴少俊一行来到洛阳城下,到处是人山人海,花开花放。“三月三月上已,佳节佳节良辰,残雪溶尽气象新,东风送,布谷鸣,声声报三春。桃花丛中映红粉,杏花林中飘彩绫。真是个花如海,人如织,歌如潮,舞如云,洛阳无处不飞春。”“远山山叠翠,近水水汪碧,三月春风剪得柳丝垂。一片桃林桃林醉,万点春闹闹春梅,百亩杏苑挂满青杏儿肥。画桥上车轮滚过留香味,玉魏上执扇少年笑展媚,红袖慢舞环碰佩,春歌乍起百鸟随。鸳成双,燕成对,云无翻飞不愿归。”公子裴少俊来到洛阳,城里城外,桃红柳绿,粉墙瓦黛,所见所闻,欣喜若狂。裴少俊唱:“一鞭东风马蹄碎,水秀山青春明媚,我眼儿谜,步难移,魂儿飞,我怎忍举鞭马儿催。”“三春可自痴怨恨,正是风流好时辰,马上驭来多情种,播到洛阳城内生”。这就是《墙头马上》一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环境背景。公子裴少俊与小姐李千金的一见钟情及其悲欢离合就此开始。就在这一天,长期被紧锁在高楼深院中的相府小姐李千金也出外赏春。李小姐不仅走出了闺房,而且上了墙头,立在墙头抛头露面以了却春闺之梦。猝然间,裴李二人相见,顿起爱慕之心。当时,小姐赋诗一首,“相约柳梢头,手捻春梅来遮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月上枝头,夜深人静。公子裴少俊选一粉墙低、花荫密的地方跳墙而去,与早就等候在那里的李千金小姐相见相爱。二人寒暄表达倾慕后遂入小姐闺房,二人天不怕地不怕,不拘礼节不可思议地上床安睡。⋯⋯时间一晃七年过去了。他们生有一子端端6岁,女儿重阳4岁,藏在后花园,不准他们出去,也不许别人进出。裴少俊读书七年赶考,均榜上无名。一天,一对孩子在园中玩耍,裴老爷闲暇无事到后花园察看。正好相遇。裴老爷未曾见过这两个小孩。问道,“你们是谁家的”,小孩答,“裴家的”,老爷又惊问:“是哪个裴家的”,小孩笑道,“是裴尚书家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裴少俊李千金大祸临头。裴老爷立即唤院公叫公子前来见他。少俊千金同时前来,李千金主动的毫不避讳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和经过。裴老爷听后火冒万丈,被视为违反家规、败坏门风、乱了家法、犯了礼教,一定要将李千金逐出家门。裴老爷先是断其千金为娼优酒肆之门,不是好人。千金辩曰:“我是官宦之子,不是下贱之人。”接着裴说:“娉则为妻,奔则为妾。此妇与人淫奔,私情往来,其罪过逢赦不赦”。李千金据理力争,“我与裴公子是天赐姻缘,绝非娼妓之徒”。最后,裴老爷别出心裁,欲制千金于死地,说:“你们若是天赐,将玉簪磨成针不折,将银壶系丝在井中打水不断,是为天赐良缘”。结果簪折丝断,裴老爷命其子裴少俊即写休书,在院公、千金、一双儿女苦苦央求不能写的情况下,公子少俊怕将千金送上公堂,坏了门第,还是写了休书。从此,夫妻分离,儿女离别,家庭破裂,情爱毁损。数年后,少俊赴京赶考,榜上题名,儿女也在思念其母,裴老爷又听说李千金是高官门第之后,思前想后,决定前来迎娶,以补前缺。李千金被休回长安,父母已双亡,面对家庭破损和夫离子别,怨恨万分而惆怅千缕。她抚今思后,慨叹无限。在裴尚书一行人到了李家后,她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之身,不愿再返。最后,在儿女的哀求下,她想(唱):“回首望少俊他低头忏悔无语,倒叫我又气又恨又爱又疼,牵肠挂肚总又忘不了他,终究是七年的恩爱难抛散,这才叫难说难道的一对冤家,罢罢罢,再不愿母子分离两厢牵挂,再不愿夫妻东西空度年华,常言道该放下时且放下,返转长安重享天伦乐无涯”。该剧以重新团圆结局。相传,剧本脱胎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诗曰:“石上磨玉簪,欲成中央折;井底引银瓶,欲上丝绳绝。两者可奈何,似我今朝别。果若有天缘,终当做瓜葛”。在礼教浓厚的封建社会发生这一荒唐的情爱故事,不能不说此剧具有一定的传奇性、不可思议性和新颖性。(www.xing528.com)
(三)《墙头马上》一剧的主要人物形象
《墙头马上》塑造了多个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既塑造了胆大妄为、未曾拜堂就生儿育女,可谓闺门不紧、离经叛道的相府小姐李千金;塑造了读书无奈、性格软弱、既有追求又不敢彻底叛道的风流情种相府公子裴少俊;也塑造了公务繁忙、嗜酒如命、极力维护封建礼教,决不能容忍违反家规宗法之举的相府老爷裴行俭;还塑造了任劳任怨、外圆内方、八方迎合的相府老院公,以及一心维护纲常和小姐名利的乳娘及聪明伶俐的丫环梅香。毫无疑问小姐李千金是该剧着力要塑造的主要舞台人物形象。该剧通过多侧面的细节展示,不仅表现了李千金大胆冲破家庭及社会羁绊、主动追求爱情自由、以满足自己的真心欲望的一面,而且还多层次的展现了当金屋藏娇且生子的隐私败露后,主动承担责任,据理反驳,勇于抗争,试图冲破家规宗法和社会习俗桎梏的一面。主动性和抗争性是相府小姐李千金的主要性格特点。正是这些在古典剧目中难得一见的闺门小姐的人物性格,表现了该剧的“这一个”人物的叛道和抗争封建礼教的本质,同时也清楚的表现了《墙头马上》所倡导的男女自由情爱的思想倾向和反封建伦理纲常以及陈规陋习的作品主题。首先,作品表现和展示了主人翁裴李两位的一见钟情和相互爱慕倾倒的自由情爱。在洛阳城下,一个在墙头、一个在马上,他们一见倾心。“好一个英俊少年”。“好一个美貌佳人”。李千金小姐唱:“太湖石重重叠叠九曲径,临绝顶眼前一切是别样春。眼看桥头西,一声是玉魏嘶,和花掩映着美容仪。”公子裴少俊唱:“是那珊瑚石高粉墙低,山石半掩玉人立,好似出墙杏一枝。”千金唱:“他乌靴挑宝镫,玉带紧束衣,他不转星眸呆久觑,觑得我羞答答,袖掩香魂粉领低。少俊唱:“她唇吐樱桃红,杏眼含情痴。只疑是洞府神仙降人世,觑得我眼睁睁魂飞神谜。”二人一见钟情,魂飞魄散,难分难离。千金接唱:“休道是衍生媚上下窥视”。少俊唱:“恨不及过墙去低语亲昵”。千金唱:“居深闺何曾见善才童子”。少俊唱,“守书斋今日方知洛神飘逸”。千金唱:“恨高墙似银环相隔难叙”。少俊唱:“急相会等不及更鼓初击”。众唱:“四目相视也不怕路上非议,这才是贼胆大的出奇”。通过墙头马上的“见、瞧、想”,到“恨不得、等不及”即“深夜跳墙”,裴李二人终于摆脱了世风习俗,如饥似渴地缠在了一起。到了千金的闺房,他们各自的一段唱,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相见恨晚,今日相见欣喜若狂的情怀。李千金唱:“悔不该恼春登墙头,得遇你马上狂客少年风流。你那里传意抛红豆,我这里情缠绵不掩羞。却已将家训闺戒丢脑后,莫负我长门深锁恨悠悠”。公子裴少俊也表达了承蒙小姐厚爱而接姻缘的殷情。少俊唱:“蒙小姐意厚,蒙小姐情稠。小生我因书房年华虚度,一盏灯几函书寂寞烦愁。几曾见燕飞蝶舞春意搔首,几曾见大千世界红飞绿流。遥谢天相助,得见玉人容姿秀,终是前生缘,今日马上会墙头”。两厢情愿,一拍即合,双双坠入爱河。“心贴心,手携手,愿与你山誓山盟不离不丢”。“喜滋滋挽起公子内房走,牵罗裙携红袖轻把香颈勾。翠冠卸下头,罗带腰间抽。这虽无桃千树清溪流,他二人权作武陵哇武陵游”。这是何等的爱河情境。其次,作品表现和展示了小姐李千金的反抗精神。7年后,当隐私败露,裴李二人受到一系列指责,小姐李千金面对是娼优酒肆之后,私奔为妾,未下婚娉彩礼,坏了裴家礼法,罪而无赦的辱骂后,小姐挺身而出,据理辩驳。当老爷要其子交代原委时,李千金说:“不要问他,我来说。”唱:“七年前正是洛阳三春天,我与他墙头马上春意燃。风作笺,云牵纤,花为媒,月引线,也是咱三生石上有前缘。趋着月移户开花开倦,鹊渡鹊桥,鹊桥暗渡两相欢。既为裴家妇。之子于归弃长安。后园也有天伦暖,生下了一双儿女绕膝前,木已成舟米已成饭,望公公要宽量点头成双全”。有因有果,有情有理,有愿景,有诉求,使人感到情通理达。当老爷仍坚持要她将玉簪磨成针,簪折;将银瓶吊井水,瓶坠之时,李千金身颤步履斜,声声心撕裂。唱:“似陷入千丈穴,像坠落万尺雪,铁石心肠硬又绝,强让我双轮碰四辙。银瓶坠,游丝折,有情的人儿心滴血”。此时此刻,裴尚书要休掉儿媳的心已决,命其子“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万般无奈,裴家将李千金休出门外。最后,作品还表现和反映了主人翁对拆散美好姻缘的怨恨,对儿女的思念,对夫离子别的嗟叹。同时,这也是作品通过主人翁的吟唱对封建礼教的陈规习俗的有力批判和诅咒。千金回到洛阳,亲生父母已双亡,面对这一片破败景象,她思绪万千。唱:“帘卷东风,总感到冷冷清清。斜倚绿窗,涌来了万千愁情。闷煞我独居只影,恨万重,泪难禁,哭无声,楼头露,重晨风侵,难挽乌云,懒匀黛粉,更愁孤雁落阵,这浊酒儿怎浇得愁情。现时殇殇往事萦萦,不堪回首付行云。常惦念京华柳蕙枯枝嫩,常惦念京华月圆缺晴阴。梦断长安长安冷,夜间常闻儿啼声。遥望长安长安近,山水苍茫无归程。则道是墙头马上欢娱无尽,谁曾想这空楼深闺这场伤情。”此时此刻李千金仍无怨无悔,遐想无限。前面讲过,积极主动的挑战与抗争是李千金人物性格的主轴。主动赋诗邀公子入闺房;当隐私败露后,主动地提出弃洛阳私奔长安;当公爹裴老爷追问事发之因时,她主动地承当责任说明原委。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主动性使《墙头马上》这一风花雪月题材获得了自身的个性,也使作品具有了自身的独特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要指出的是,当李千金被休出裴府后,李千金面对夫离子别、美景消散,主人翁有一段发自肺腑的情感的倾泄。这种心曲与情绪的倾吐,应该在剧情规定的情境中顺理成章的推进,但她唱道:“(众唱)‘千里雷,万里闪,山摇地动’。一刹时眼眩手冷如坠冰洞。怎料他有情变无情,我万刀扎胸,万刀扎胸。悔当初墙头马上入春梦,悔当初旦旦信誓情痴爱浓,悔当初抛家离亲欲偕鸾凤,俱都是蜃楼幻影一场空。空弹了凤求凰月移风弄,枉费了当垆的志节抛却贵荣,生指望生同衾死同穴生死与共,谁料到干驾了香车,空赶了玉魏。从此后这后园不再有天伦欢乐梦,忍悲痛回洛阳马啸车隆”。这一段唱可以表明李千金性格的另一面,也可以反映她对裴家态度的转变。很显然,这是一段“后悔之词”,而且用三个“悔不该”并列,这就与李千金这一人物的勇于冲破清规戒律、大胆争取自由爱情的性格逻辑的发展不符合,也与剧本倡导的反封建礼教的传奇立意相悖。她手执休书,可以撕毁,可以呼天喊地,可以有万语千言的怨恨,但不可以后悔。这也许是笔者的一孔之见。
(四)《墙头马上》整理改编的特点与主演吴亚玲
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是《墙头马上》一剧整理改编和上演的显著特点。剧情不变、人物性格不变、思想意义不变,甚至于唱词和曲牌格律也不变,这是继承的主要部分,其创新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剧运用意向的手法,匠心独到地加大点染烘托氛围和意境的力度,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事如染其情。如何表现阳春三月的洛阳城下花如海人如潮的景象,编者及导演让身穿彩衣的群众演员,载歌载舞,轮番上场。既表现了桃红柳绿的自然景色,又使主人翁尽快进入寻花访柳的人文意境。在舞台表演上,作品设计了“四个伙计”的人物,他们是道具、舞美景致,还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他们尽管有时说有时做有时也唱,但他们显然是编导者富于一定意向的符号而已。他们充当“花海”,他们权作“高墙”,他们也作“书桌”、“水井”、“花园”、“家丁”等。根据剧情演示的需要,他们或代替主人翁表白,或代表编导者点题,或代表观众嗟叹。这种化博大精深为通俗大众的表现手法,堪称《墙头马上》开拓创新的精彩一笔。裴老爷的酒葫芦是一重要道具也是一种象征。裴老爷固执己见、顽固坚守封建礼教非一时糊涂,只是纸迷酒醉而已。当他在关键时刻非喝一点不可的时候,骤然使人们想起该剧风花雪月的主题。老爷的酒与少爷的色岂不是珠联璧合么。这一道具不是多余的。它运用这一细节较好地塑造了裴老爷这一封建礼教堡垒的形象,这也是寓教于物的意向性的手法。总体感觉是,正因为编导者的有着一系列创新,才使《墙头马上》的剧情及意境既鲜活起来又丰满起来且具体起来,从而拉近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距离和界限。
在《墙头马上》的整理改编和上演中,剧中的李千金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由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亚玲扮演。吴亚玲,芜湖市人,1963年生,1980年毕业于省艺校黄梅戏专业。毕业时以其娇人姿色、身材和嗓音条件留在省黄从事表演工作。几年后与马兰、吴琼、杨俊、袁枚一起称为黄梅戏舞台上的“五朵金花”。时过境迁,近30年来,其他四位先后离开了省黄,唯独吴亚玲仍坚守在省黄的舞台上。在黄梅戏“梅开二度”的新老交替中,她成为了省黄的旦角演员中的承上启下的中坚。吴亚玲端庄、文静、娴淑,她身材苗条匀称,嗓音清细、明亮、绵长。在《墙头马上》一剧中,她嬉嬉有度,顾盼含羞,不温不火,喜怒哀乐恰到好处。脉脉含情尽显娇色,楚楚动人而无淫态,一切按剧中规定的情境去表白、抒情达意,去努力表现长期深闺紧锁而终于释放的性爱自由的人物风情和性格。她生来就是出演旦角的料。她先后在《女驸马》中扮演通情达理、生性豁达的皇家之女;在《红楼梦》中扮演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爱恨交加的林妹妹;在《珍珠塔》中扮演一心爱恋方公子、以赠塔相助的相府千金;在《粱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与梁山伯结下生死恋情、最后坟前化蝶的祝英台;在《红丝错》中扮演落落大方、红丝错结的柳家二女儿;在《桃花扇》中扮演生不逢时、视爱国高于爱情的李香君;在《秋千架》中扮演胆大心细、情志满怀的相府小姐;在《长恨歌》中扮演委曲求全、在乱伦面前无能为力的唐明皇的原配夫人;在《雷雨》中扮演妻子不是妻子、母亲不成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繁漪;她在多种舞台剧中担任主演,也先后参加了《龙女》、《遥指杏花村》、《狐女婴宁》、《家春秋》等多种影视剧的拍摄,并分别扮演龙女的、丫环珍姑、石山的妻子桂芳、狐女婴宁和高觉新的恋人梅表姐等,还承担了一些小戏和折子戏中角色的扮演。在《墙头马上》中她较好地把握住了李千金的人物性格,通过一颦一笑,手、眼、身、法、步等唱、念、做、舞的表现,将前半段李千金与裴少俊的一见钟情的妩媚柔情与娇态,与后半段李千金反抗裴老爷的愤恨与无奈,表现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可以说,她完成了该剧首排首演即毫无借鉴全靠自创的任务。也因此,她在中国第十九届梅花奖的评比中,由于她在西安第七届戏剧节的表现获得了梅花奖。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墙头马上》得了戏剧最高奖“文华奖”。《墙头马上》被省黄成功的整理改编与上演,表明了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能够驾驭和传承厚重而繁杂的古典历史名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