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的优良品质与发展方式

黄梅戏的优良品质与发展方式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是一地方性剧种。黄梅戏得以新生、转机乃至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这些都仅仅是黄梅戏产生变化发展的外因。我们既要深刻关注黄梅戏萌发生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更要深刻关注蕴含在黄梅戏之中的固有素质和优越性。黄梅戏文化品味的优越性指的是其艺术素质特殊性和整体优势。对于黄梅戏的繁荣发展有更紧迫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关注黄梅戏的比较优势就是关心其生存发展之道。

黄梅戏的优良品质与发展方式

黄梅戏是一地方性剧种。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黄梅戏屈从一隅不为人知。黄梅戏的班社是一个草台班子,宛如一个乞讨帮群,餐风露宿,走乡过村,官府与乡绅曾不准登大雅之堂。这样的历史延续了很久。1949年全国解放,黄梅戏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2年安徽省举办改制、改戏、改人即“三改”培训班;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组建;1952年至1954年黄梅戏带着自己有特色的剧目两次参加华东区戏曲汇演并一炮走红;1955年至1956年黄梅戏神话剧目《天仙配》摄制成电影并在海内外放映。短短几年时间,黄梅戏从奄奄一息或濒于衰败到一举繁荣、勃发生机、惊世骇俗。一时间,经过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黄梅戏很快家喻户晓、异军突起,很快由乡村走向城市,由安徽走向全国,由国内走向海外。黄梅戏的“三个走向”使其艺术地位和文化品味迅速提高。黄梅戏得以新生、转机乃至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获得了政权,政治上翻身,经济上解放,精神文化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戏曲等文艺事业,大力扶持民间戏曲班社,大力抢救濒于绝境的文化遗产等,是黄梅戏勃发生机的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广大新老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也是促成其产生转机的重要条件。但必须指出,这些都仅仅是黄梅戏产生变化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黄梅戏勃发生机、异军突起的真正动因,是存在于黄梅戏自身之中的固有素质,是黄梅戏的本色、特性在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之挥发,是黄梅戏比较其他艺术形式之特长优势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充分表现。我们既要深刻关注黄梅戏萌发生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更要深刻关注蕴含在黄梅戏之中的固有素质和优越性。

(一)黄梅戏的优越性即是其自身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黄梅戏的优越性?为什么要研究黄梅戏的优越性?黄梅戏文化品味的优越性指的是其艺术素质特殊性和整体优势。这种艺术优势是在各门类艺术的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因此,我们说某种艺术门类的整体优势,一般说来指的是该种艺术门类的比较优势。所谓戏曲艺术比较优势就是指戏曲艺术在与其它艺术种类的比较中,显示出的戏曲艺术的独特的个性或不同点。进一步说,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就是指戏曲艺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特色、诀窍和优越性。再进一步说,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就是指戏曲艺术在广大人民群众自由选择艺术门类时所显示出来的自觉性、自愿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戏曲艺术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的这三层含义是相互关联的递进关系,一层也不可少。其一,是指自身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其二,是指必须在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显现出来;其三,是指观赏者对观赏对象的公认度,不能是自卖自夸。只有把这三层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科学的回答什么是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那么,为什么要研究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呢?总体上说来,正确的认识戏曲艺术自身的比较优势,是戏曲艺术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更好地借鉴、综合、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特长的前提,更是扬长避短,进一步强力打造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条件。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既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科学概念,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课题。科学地界定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使之成为基本的理论形态,是戏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的任务。在当前戏曲艺术很不景气,许多有识有为之士回天无力的情势下,深刻地理解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有其广泛的实践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黄梅戏的繁荣发展有更紧迫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大体上说以下三点是最基本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一,深刻地把握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深刻地认识戏曲艺术的一般本质及其共同特性。应该说,戏曲艺术的比较优势一般都是其本质和特性的直接反映和具体表现。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最直接的承载和传播者,是中华文明的最集中的体现者。千百年来,戏曲艺术及其文化几经风雨、几度春秋,至今仍丰韵犹存、高台生辉,没有其独特的生存优势是不可想象的。

其二,深刻地把握本剧种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在本剧种的改革创新上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选择主攻的方向。开拓创新和继承发展是在比较优劣中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优势更优、长处更长。要想如愿以偿果真如此,就必须清晰地深刻地熟透本剧种的方方面面,提炼出科学的比较优势的理论并指导全局乃至细枝末节,使戏曲艺术的改革创新真正结出“这一个”的硕果。

其三,深刻地把握本剧种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本剧种的专业化人才,从而更自觉主动,有坚定地创造优势追求卓越;有利于自觉维护、保持、继承和发展富有本剧种个性的风格、特色;有利于造就承担创新特色大任的剧作家、作曲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个性特色就是窗口,就是亮点,就是希望之星,说到底,就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要靠人去创造,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去创造。因此,关注黄梅戏的比较优势就是关心其生存发展之道。

黄梅戏具有何种比较优势,其研究和探索的有效途径和思路,就是比较的观点和方法。只有比较,才能鉴别。

(二)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戏曲艺术显现出的共同的整体优势

我们知道,各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身的优势。他们表现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共同目的性是相通的,就是征服观众,增强自己艺术门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他们都要尽可能地释放出自身的优势和绝招。但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没有一种艺术门类是“全能的”。所有艺术形式都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各自都显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例如影视艺术的优势,就是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时空及其场景的真实性、图像画面的具体直观性等。魔术杂技艺术则具有神奇性、突变性、惊险性、技巧性、诱人入胜、发人深思等个性特点和优势。歌唱艺术和舞蹈艺术则具有听觉、视觉、动感、娱乐感等艺术和吸引力。近些年来出现的动漫艺术既具有影视艺术的部分特点,又具有说唱、小品、曲艺等艺术特色,因此,动画艺术已经形成了自身优势。与这些艺术门类相比较,戏曲艺术具有更加鲜明的自身特点,其优势更加显而易见。

其一,是艺术特点的综合性。戏曲艺术是融音乐、舞蹈、诗词曲赋、棋琴、书画雕塑造型等艺术于一身的艺术。中国有“六艺”之说,有的人根据戏曲艺术特点的综合性将其称为第七种艺术。所谓戏曲艺术特点的综合性,就是指戏曲的舞美、化装、演唱和表演是将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要素融合成一个整体,用综合过的有机的艺术整体去表现一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和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综合性是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优势,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不能比拟的。

其二,是故事情节的传奇性。通过和运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一个故事,反映一个社会现象,再现一个场面,刻画一个人物等,这是多种艺术门类反映社会生活的共同手段。例如影视艺术、歌剧、话剧、相声小品以及一些说唱艺术等。与这些艺术形式相比,戏曲艺术则要更进一步。戏曲艺术不仅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要表现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因此,他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走向虽在情理之中,但多在意料之外。具体说来,不仅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在意料之外,而且矛盾的转化过程和结局也在意料之外。事件的突发性、矛盾时空的不可思议性、人物命运的非常规性等是传奇的最基本的特征。戏曲艺术是传承奇事、奇人、奇悲、奇冤的艺术,表现的故事情节虽在情理之中,但必在意料之外。这是戏曲艺术的又一独特的优势。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个性特点。

其三,是艺术风格的写意性、虚拟性。戏曲艺术是一种虚拟写意的艺术。戏曲艺术在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都是虚拟的、假定的。戏曲艺术将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及场景以合理的虚拟假定。上千年的往事、千万里道路、千变万化的一年四季、目不暇接的山川、数不清的男女老少、数以千万计的复杂多变的人世间故事,通过一系列的时空虚拟化的假定,再加上演员演唱动作的程式化写意,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其艺术优越性在于简化和美化,其意义难以言表。虚拟写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独特的优势。

其四,是艺术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戏曲艺术不仅是一门传奇艺术,也是一个抒情艺术。戏曲艺术具有娱乐社会生活、传承历史文化、宣传社会公德、教化家庭伦理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戏曲艺术的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是潜移默化的,主要是通过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道德情操的感染实现的。因此,戏曲艺术特别重视抒情,也特别擅长于抒情。也可以这样地说,在各种宣传及思想教育的艺术形式中最有感染力、影响力且具有直观、具体、形象化的是戏曲艺术。擅长抒情是戏曲艺术又一独特优势,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其个性特色和优势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但我认为,以上所指出的戏曲艺术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优势。当前,戏曲市场走低、观众萎缩、人气滑坡。如何搞活戏曲产业,大家都在思考。深入分析研究戏曲艺术本身的优势之所在,努力保护其传统优势且创造新优势,同时,千方百计地吸收、综合其他艺术门类的优势,应该是戏曲艺术及其事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思路和首选之策。

(三)与其他戏曲剧种艺术相比,黄梅戏所具有的传统的艺术优势

戏曲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滑坡、萎缩,全国有相当多剧种无力维持,有的跌到无法爬起的境地。黄梅戏与曾有过的盛世相比也在走低,但其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蓬勃兴起的音像市场,将黄梅戏在全国的影响推向了新的高潮。严凤英的个人唱片及电影《天仙配》碟片发行量最大,而且遍及海内外。著名的电视艺术片导演胡连翠拍摄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由全国大众投票评奖,连续9年获奖。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的戏曲节目,黄梅戏扮演了主角。“电视剧展播”、“地方戏之窗”、“梨园擂台”、“过把瘾”、“名段欣赏”等栏目,几乎成了黄梅戏之窗,黄梅戏在这些栏目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可以这样地说,每个星期都能两至三次地看到黄梅戏节目的播出。根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调查,黄梅戏节目收视率最高。在中央举办的全国性艺术节、戏剧节上,几乎节节都能见到黄梅戏艺术的展示,黄梅戏优秀剧目在这些节上多次获得大奖。在全国戏曲市场不景气的情势下,在其他剧种面对无可奈何的衰落过程中,为什么黄梅戏仍然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在“梅开一度”、“梅开二度”的情况下正全力以赴争取“三度梅开”。也就是说在相同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什么不同剧种而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现状和前景呢?原因仍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突出的因素是其剧种自身的条件和固有素质所决定。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的优势在哪里呢?其优越性是什么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www.xing528.com)

其一,是声腔的优势。唱腔是地方戏曲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根本的标志。黄梅戏的唱腔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其间也受到青阳腔、徽调以及岳西高腔的影响,但仍然保持着民乐的格调、蕴含着浓郁的皖江风情。抒情、流畅、悠扬、朴实,是其主要的声腔色彩。黄梅戏音乐声腔一般保持在5-5的八度音宽、四分之二节拍左右。用最通俗语言说,就是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慢板不慢、快板不快。适合本噪子演唱、适合人民大众演唱,再加上以民乐伴奏,给人以亲和力和亲切感。黄梅戏的腔调与词句比较对称,不是腔长词少,也不是词多腔短,因此,唱起来轻松自如、清晰明白。黄梅戏声腔中的板腔体系以平词为主体,再加上数板、快板、对板、火工、花腔、彩腔、仙腔、阴司腔等。曲牌体即是各种小戏腔调。板腔体的形成是戏曲声腔由民歌等曲调向成熟发展的标志。黄梅戏声腔的节奏化、模式化、格律化及板式化足以表现各种剧目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及心理活动状态。“好听”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黄梅戏由衷的评价。不论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是城市乡村。不论是男女老幼、工人农民,还是干部、知识分子,喜欢黄梅戏的唱腔是他们的共同的爱好。好听是广大听众、观众的共同审美感受。许多优美的唱段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如《天仙配》中“钟声催泪”、“仙女四赞”、“家住丹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大哥休要泪涟涟”;《女驸马》中的“帽插宫花”、“民女名叫冯素珍”,《孟姜女》中的“送寒衣”,《小辞店》中的“来来来”,以及其它剧中的“晚风习习”、“手捧半月心潮涌”、“海滩别”、“鸣凤之死”,“到底人间欢乐多”等。还有许多小戏中的曲调,如“对花”调、“观灯”调、“烟袋调”等,几乎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了耳熟能详之精品。可以这样地说,黄梅戏招揽观众、独领风骚的首要优势是自己的音乐唱腔。

其二,是语言的优势。好懂是全国广大听众和观众对黄梅戏的另一个最基本的评价。从一定角度上说,地方戏是方言的艺术。黄梅戏是以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文化的产物。因此,黄梅戏的语言即剧中人物的对话道白,是以安庆市区的语言及语调为标准。安庆市区的语言虽说不是全国通用普通话,但它的真正的方言土语很少,音调平和音速均匀。可以说,全国人民群众都能听得懂。戏曲语言是戏曲剧种分门别类的本质特征之一。特别是地方性剧种更讲究其语言的地域上的特殊性。因此,安庆话就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基本标志。不少地方性剧种都以自身形成时期的该地区方言演唱其戏曲艺术。如越剧、川剧豫剧秦腔、各类梆子戏以及闽、粤、桂、湘剧等。他们虽然也有许多优越性,但语音腔调有一定的障碍。有些剧种传播广度与速度不及,不能说与其所使用的语言无关。黄梅戏的语言好懂,这是黄梅戏遍及全国、影响广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是戏容的优势。黄梅戏剧种是草根性特别显明的剧种。黄梅戏艺术是农耕社会文明时的乡村民间文化的产物。黄梅戏的剧目内容和题材多以反映乡村底层人群的生活,表达的是一般贫民最基本、最直接具体的愿望、心理状态和要求,带有民俗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嫌贫爱富、男情女爱、认祖归根、女子贞节、忠孝节义、济困扶危等这些最一般的社会价值和论理道德是其表现的主轴,也是农业文明中广大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人物故事和信念向往。因此,好看就成为了对黄梅戏艺术的又一个共同的评价。黄梅戏传统剧目中很少有宫廷戏和武打戏,演唱的悲情、冤情、苦情或喜悦之情及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是一些世俗性的。广大观众看得见摸得着,似乎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所以,他们看得动心动情。《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的仁者爱仁,《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为救夫报考状元这一超凡脱俗的壮举,《罗帕记》中的陈赛金“三劝”、“三托”的悲情,《凤凰记》中的张孝为救母“上山打凤”的孝心,《荞麦记》中的王安人历数“十月怀胎”劝其女不要记恨的诉说,《乌金记》中的陈氏女为救夫在大堂悬梁自尽的为夫申冤寻死的节操等等,这些戏剧故事情节和思想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和津津乐道。拿今天的一句流行语说来,黄梅戏的戏容确实是“三贴近”。故而才真正建立了好看优势的坚实基础。

其四,是表演艺术的生活化的优势。黄梅戏是草根性艺术。黄梅戏起源于皖江两岸的民俗活动和风土人情。黄梅戏从民间说唱艺术到二小戏,三小戏,再到以生、旦为主要角色的大戏,经过了相当长的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其间打下了深刻的至今仍不可磨灭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舞、民情民意的烙印。于是,生活化就成了黄梅戏艺术表演风格的总特征。黄梅戏的源是广大乡民的自娱自乐生活,其流虽然吸收包容了徽调、青阳腔的艺术,但其核心仍然是表现其生活的艺术要素。因此,在黄梅戏表演艺术中虽有戏曲程式,但决无程式化的东西。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既是黄梅戏表演艺术最突出的风格特征,又是使其具有了难得的值得永远保持的最大的艺术优势。《徽州女人》一剧的社会风情,《六尺巷》对戏曲矛盾的夸张、漫画式的处理,《金钗记》中的“花园报花名”的场面,《送香茶》中的“采桑救人”,以及“打猪草”中的对花,还有“打豆腐”、“点大麦”、“纺线纱”等,生活化的戏剧情节、生活化的表演、集中打造的生活化的戏剧场面,总是给人以生活化的审美感受和身临其境的心灵感染。黄梅戏正是依托这种优势,才获得了“山野的风”、“林中的清泉”的美誉,才受到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击节赞赏和欢迎。

其五,是刻画人物的优势。戏曲艺术是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艺术。在一个优秀的戏剧故事中总是要调动一切手段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使其曲折传奇即典型化的人物命运得到逻辑性的发展和归宿,是多数戏曲艺术的最高任务。在这里,除剧本提供的要素外,演员的演唱创造性占有重要的因素。以上说过,黄梅戏的表演风格特点是从生活出发,有程式而无程式化,那么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黄梅戏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鲜明的表现出另一个特征,就是从人物性格出发。换句话说,黄梅戏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行当分类,但是就表现人物力度来,有行当决不是脸谱化。黄梅戏在其历史上过去和现在一些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韩再芬、赵媛媛、杨俊等,他们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黄新德是一位有成就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他既演过古装戏又演过现代戏;既演过舞台剧又演过影视剧;既演过正面人物又演过反面人物;年龄上也有老有少。他之所以能把包勉、姜文玉、柯老二、庄周、张秋人、梁山伯、潘赞化、裴老爷、杨老爷、唐明皇、宋徽宗等一系列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的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就是他从剧情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和其“性格派”。因此,黄梅戏表演艺术认为,只有从人物性格出发,才能装龙像龙,扮虎像虎。从这个角度上说,生活及其人物性格才是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真正的风格流派。正因为有了从人物性格出发来塑造刻画舞台形象这个优良的艺术传统和优势,黄梅戏舞台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以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黄梅戏的传统优势,即黄梅戏艺术与其他剧种相比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独特个性和优越性。这五个优势是黄梅戏浓烈的文化品味的集中体现,是促使黄梅戏几度梅开的内在因素和艺术推动力,也是戏曲在不景气的情势下为什么黄梅戏能一枝独秀的原因。将黄梅戏传统优势最集中地表述出来,那就是黄梅戏艺术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的通俗性和大众化、抒情性和生活化。

(四)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黄梅戏具有的现代创新优势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广大观众在企盼。黄梅戏艺术自上个世纪“三个走向”后,不仅迎来了“梅开一度”,继而又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跃进到了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位置。当前,经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调查,黄梅戏获得了“最受欢迎的剧种”的赞誉。“嫦娥一号”又将黄梅戏唱腔带到了太空,实现了“奔月”。1997年,自安徽省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后,黄梅戏艺术界正蓄势待发,要向“三度梅开”冲刺。前景是辉煌的,实现目标指日可待。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黄梅戏艺术在坚持剧种传统特色、维护优势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创造了不少新优势。为表述方便,本文将这些称为现代创新优势。这里,给以简要的概述。

其一,树立“六种意识”。面对新的情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局面的形成,省委、省政府组织业内外专家、学者对戏曲发展行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事后提出了唱响黄梅戏一定要树立的六种意识,即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精品意识、确立市场意识、牢记人才意识、增加投入意识。“六种意识”不仅指明了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指导思想,而且又指出了行动原则和一些措施。这是发展黄梅戏的纲领性要求,为进一步统一业内外人士的思想认识和整合发展的力量,从而奠定了发展黄梅戏的根本性的思想理论基础。这是发展黄梅戏与时俱进、思想领先的优势。

其二,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方针。在黄梅戏艺术素质的提高上,特别是在音乐唱腔上,在不断丰富完善的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原唱腔体系的韵味和格调,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也要维护剧种的优良传统和特色。黄梅戏艺术的改革创新一定要保持其姓“黄”,不能使其艺术变种。这是上上下下保持一致的共识。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是发展黄梅戏艺术共识的优势。

其三,乐于包容吸收的优势。在整个社会呈现多元化的艺术氛围中,在新兴艺术不断涌现的情势下,一定要乐于包容、勇于吸收、善于综合其他一切艺术门类的长处为我所用。从最近几年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中,我们看到了影视剧的影子,看到了话剧、歌剧中的艺术元素,看到舞剧等其他剧种艺术的元素、倩影。这是黄梅戏艺术自形成以来的艺术境界的优势。

其四,立体发展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条件、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黄梅戏。这是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上的优势。黄梅戏利用这一优势最先上了电影,接着大力利用广播、电视“传播”自己、发展壮大自己。黄梅戏不拒绝任何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方式方法,这是海纳百川的优势。

其五,重点环节推动的优势。狠抓精品创作,着力培养新人,真正做到既出新人又出新戏,使其风貌真正随时代前进。这一基本经验就是以精品剧目推动黄梅戏发展,以优秀人才带动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艺术界已经形成了“推动”和“带动”的优势。1998年以来,黄梅戏不仅推出了《生死擂》、《柳暗花明》、《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何处桃花红》、《青铜之恋》、《半边月》、《情洒杏花村》、《六尺巷》等精品佳作,成为了黄梅戏得以发展的窗口亮点,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剧团管理及各方面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于2006年评出了新五朵金花,即省小梅花剧团的何云、程小君、安庆一团的吴美莲、安庆二团的王琴、马鞍山剧团的童婷等后,又于2007年在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寻找七仙女”青年演员挑战赛中,推出了“七位仙女”优秀青年演员,他们是安庆一团的吴美莲、马鞍山剧团的孙雪莲、湖北地方戏剧团的程丞、省小梅花剧团的魏蓓蓓、潜山县剧团的陈小玲、省小梅花剧团的王霞、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袁媛等。她们热爱黄梅戏,又具有较高的演艺,是当前优秀青年演员的代表。评选并彰扬她们对黄梅戏优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梅戏的未来和希望。正如这项比赛活动主题歌所唱的:“我们来自黄梅戏的故乡,歌声伴着我心中的渴望。舞台上给我眩目之光,快乐的心情这一刻绽放。仙女的梦想,美丽的翅膀。飞过万水千山只为把梦想点亮,飞过万水千山只为把青春点亮,飞过万水千山只为黄梅飘香。”

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将近有2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艺术积累过程中,黄梅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有些有特色的个性特征就是黄梅戏的优势亮点。这是黄梅戏艺术的丰富深厚且无比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和财富。我们要研究和认识黄梅戏的固有素质及其本质,特别是分层次探讨它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使黄梅戏的优越性不断地发扬光大。果真这样做,黄梅戏不仅会一定赢得昨天、今天,定将会赢得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