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世俗性与民众喜闻乐见

黄梅戏:世俗性与民众喜闻乐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俗性是黄梅戏艺术的又一突出特点,也是黄梅戏根本性的文化定位。在解放前,黄梅戏被称为民间草台班子,不登大雅之堂。黄梅戏的演出运用方言土语,为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黄梅戏的世俗性主要体现在剧目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上,黄梅戏剧目的题材内容十分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主要表现和反映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和生活情绪。这十大方面对于数以千百计的黄梅戏剧目来说,具有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性质特点。

黄梅戏:世俗性与民众喜闻乐见

世俗性是黄梅戏艺术的又一突出特点,也是黄梅戏根本性的文化定位。世俗性就是以通俗、平凡和大众化的手段,去表现与反映艺术化典型化了的凡人凡事。

(一)世俗性的含义和特点

世俗的本意与宗教神化相对。世俗以凡人凡事为本,宗教则以信仰神化为宗。世俗这个概念最初源自宗教学,尤其是西方的基督教。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世俗”是与“神圣”相比较而言。某个东西(事情或思想)是世俗的就是指不神圣的或非宗教的。世俗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和具体直观的凡人凡情凡物凡事凡理之特点。中世纪时,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根据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差异,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上之城”,它是由那些追求肉欲满足的人们所组成的;另一种是“天上之城”,其成员则是由追求精神价值的人们所组成。他所说的“地上之城”就是“世俗社会”,在世俗社会中,人们追求吃饱穿暖、男欢女爱等这些生理需求的满足,而“天上之城”则是神圣社会,其成员追求的是灵魂拯救和解脱这一精神追求,而不大关注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并认为这些活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奥古斯丁认为,“地上之城”即世俗社会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仅具有暂时性。奥古斯丁还认为,“地上之城”与“天上之城”的区分仅仅是道德上的而不是有形的。它们的居民实际上是混居在一起的,直到末日审判那一天,他们才实在地分开。所以,世俗最初的内涵是指追求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满足人生的活动和结果,是相对于追求精神需求的神圣生活而言的。世俗性则是指具有凡人凡事的性质和特点。

黄梅戏具有世俗性的特点和性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说明和论证。起源方面,黄梅戏不是起源于宗教祀祈活动,也不为宗教活动服务。在解放前,黄梅戏被称为民间草台班子,不登大雅之堂。它服务于民俗节气,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为民间所爱、为民众所乐。在艺术风格方面,黄梅戏多源于原生态的劳动人民生活,对此稍加提炼,既有程式又贴近生活地去表现戏剧内容,绝不同于宗教性的戏剧艺术那样,进行长篇的严肃的作图腾崇拜式的说教。黄梅戏的演出运用方言土语,为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黄梅戏的世俗性主要体现在剧目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上,黄梅戏剧目的题材内容十分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主要表现和反映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和生活情绪。戏剧艺术具有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黄梅戏在题材内容上的世俗性主要是通过戏剧故事中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叙述,通过对伤风败俗行为的揭露和世俗偏见的批评,通过对传统美德的赞美和现实生活及时代精神的歌颂,表达整个社会对公正太平世界的人、情、物、事、理的诉求和憧憬。表达人们对世道不平不公的愤恨和美好安康社会的向往。黄梅戏的生成、存在和创新发展的目的是要娱人不娱神,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

(二)黄梅戏剧目内容世俗性的表现

从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上说来,黄梅戏传统剧目形成了嫌贫爱富、门当户对等十大世俗性主题。这十大方面对于数以千百计的黄梅戏剧目来说,具有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性质特点。

对嫌贫爱富门当户对的世俗偏见的哭诉和指控。“贫住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黄梅戏中有相当多的剧目表现和反映了这一缺少仁义行为和世俗偏见,深情地倾诉了因贫富不均与门不当户不对而引起地离散悲欢和酸甜苦辣,《荞麦记》是其杰出的代表。《女驸马》中的小姐冯素珍投考状元,之所以产生这一超凡脱俗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就是因为其继母嫌贫爱富,将其家境贫寒的未婚夫李兆廷解除婚约、赶出家门并诬陷入狱所导致。这一类戏不仅在数量上占主体,在高台教化的舆论上也占主导。如《血掌印》、《贫女泪》、《珍珠塔》、《双丝带》、《双合镜》、《卖花记》、《卖水记》等都是这一类题材。这一类题材的情境和人物基本上是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公子落难、贫妇无炊、弱女凄凌、世道不公、人心难平。“人贫不会贫一生、人富不能富一世”。受中国戏曲大团圆论结局的影响,这一类戏最后大多表现了良好的结局,给人以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向往。

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丑恶行为和缺德少贤的谴责和哭诉、对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有恩报恩的中华善德和节操的倡导和赞颂。这一类题材内容的戏在黄梅戏剧目中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黄梅戏不少剧目对此作了无情的谴责、哭诉和深刻形象化的批判。如《清风亭》又名《雷打张继宝》、《金玉奴》、《恩仇录》、《花烛泪》、《丫环断案》、《蛟龙扇》、《观音送子》等。《清风亭》中的张继宝小时被母亲被迫无奈丢弃,是靠一位卖豆腐为生的老大爷张元秀和贺氏拣回家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并供其读书考上大官。张继宝得其高位后,老人要求相认,张不仅不认不谢,而且将养父张元秀踢死在车马下,结果张继宝遭雷劈致死,这是他应得的下场。其剧情意境形象化地表达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终将于天理不容。《蛟龙扇》则正面讴歌了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正气。

对背宗忘祖、认贼作父卑劣行为和认钱不认人势利小人的嘲讽和哭诉,对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等势利思想和庸俗行为的控诉和鞭挞。气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如何做人的灵魂之所在,做人要有骨气,不为富贵所动。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有一大批剧目的题材内容表现了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谴责和鞭挞了毫无骨气和仁义道德的思想品行。如《三蜷寒桥》中的党金龙,对母亲朱氏和妹妹党风英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督促他上京赶考不思怀念和牢记。党金龙高中后立即认贼作父(其臣相曾谋害诛杀了他的亲父)。母亲朱氏千里迢迢赴京寻找他,他不仅不认(认母怕得罪臣相丢官职),还两次三番地将其母朱氏踢倒桥下,并带兵剿杀占山为王的他亲父的好友山大王。类似的剧目还有《合同文》、《攀龙附凤》、《三拜花堂》、《公主抢亲》、《侯美客遭难》、《状元打更》等。其中剧目《贪官记》的剧情戏容,可称是这一类题材意旨的经典之作。大意是:王、刘两家,本为朝廷命官,共享荣华富贵。后来王家定为反叛朝廷,被抄家,生一子名王强落难人世。刘员外告老还乡,遇天灾火灾,家境贫寒,生活困难,留一妻二女流落他乡,靠乞讨度日为生。刘玉英与王强患难中相遇并成亲。王强为使自己不是叛臣之后,遂改为刘强,上京赶考并得中,榜上题名。然为了私情,而忘恩负义,与其小姨妹刘玉霞结为夫妻。为了不使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伤天害理,丢弃原配,害死母亲,认贼作父,任己逍遥,从而演出了一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间悲剧,为天下人所耻笑千秋。对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人、认宝不认人的势利思想的批判和血泪控诉的剧目,还有《合同记》、《陶金玉投亲》、《文香扇》等。这些戏的教化的功能作用,是对人间扭曲了的人格的纠正,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人的品格的重新打造。

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世俗思想的传承,对光宗耀祖,顾及门庭而不顾及儿女心愿情爱,以及男尊女卑世俗偏见的倾诉和指责。在黄梅戏相当多的传统剧目中,都诉述了因为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甚至于家破人亡,最后落得既未传宗也未接代的可悲下场。《逼儿休妻》是其杰出的代表作。秦家之子秦玉林刘兰芝喜结良缘,全家欢天喜地。一年后的一天,媳妇生产,全家为此高兴忙碌。秦母听说媳妇生下的是一个女孩,当即要求儿子将媳妇休出门外,准备给儿子再续二房,再生下儿子以传宗接代。儿子不肯,母以死要挟。最后秦玉林在难分难舍痛断肝肠中夫妻分离。不久,刘兰芝因生活所迫,病体缠身,悬梁自尽,生下的小孩被人抚养,取名小苦菜。后来,秦玉林和其父秦老员外先后出家当了和尚⋯⋯这一悲剧是对男尊女卑世俗偏见的血泪控诉和批判。类似的剧目还有《伤心妈妈》、《孝子失妻》等。顾及门庭,耀祖光宗也是一种世俗偏见。《玉碎宫倾》、《喜脉案》、《呆子驸马》都较好地表现了这一思想意识。在这些戏里都借“冲喜”这一陈规陋俗,以真代假或以假乱真,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目的都是为了保住门庭,守住门风,为了能够光宗耀祖,荣耀千秋,从而酿成了一桩桩笑谈,生出一件件悲苦怨案,致使和导致多少有情人遗恨终身。其中《玉碎宫倾》是一曲典型之作和代表之作。(www.xing528.com)

对好吃懒做偷抢等品德操行的批评,对酒色、赌博等伤风败俗的恶习和危害的哭诉与规劝。这也是黄梅戏传统剧目题材内容世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赌妻还妻》、《打豆腐》、《卖斗萝》、《庵堂相会》、《孝顺媳妇》、《血冤》等。在这些戏里,一方面对其伤风败俗的恶习如酒色、赌博、欺诈、贪利、受骗、好吃懒做等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通过戏剧故事的叙述和情节意境的渲染,也强烈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操行和道德风尚,如勤劳发奋、勤俭持家、夫妻和睦、诚信、忠厚老实、热爱生活等。

对女子贞节操行的关注,对男盗女娼行为的指责、放歌与哀鸣并举。这是黄梅戏题材内容世俗性的又一重点方向。如《罗帕记》、《白布楼》、《蜜蜂记》、《杀子报》、《蔡鸣风辞店》、《风流和尚》等。这些戏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较好地表现了关于女子操行贞节的世俗主题。这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把女子失节看成是大逆不道,给以严厉的谴责和痛恨,这是受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流传和影响。另一种是对传统世俗偏见的反叛,即对好的真情真爱的放歌和赞美,如《风流和尚》:一个艳阳天,小姐崔艳娘出外游玩,遇见公子卢冲,二人一见钟情。不料小姐罗帕丢失,被小和尚拾到。小和尚夜晚冒充公子卢冲与小姐相会。小姐失身。当小姐发现当事人不是卢公子时痛不欲生,悬梁自尽⋯⋯后又鬼魂还阳,找到卢公子真心要求与其相亲完婚,演出了一曲“人鬼之情爱”的感人故事。所谓第三种情况,即为了无虚有的贞节冤案申诉,如《罗帕记》、《白玉楼》等。女子并无失之贞节操行问题,只是男方和家人怀疑而已,由此造成戏剧故事和矛盾冲突。它散发的是一种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倾向,就是女子贞节的重要性即“饿死是小、失节为大”。

对贫妇弱女与落难公子情爱的讴歌和赞美,对仗势欺人、嫁患于人、以强凌弱、横霸乡里的罪恶行经的哭诉和鞭挞。这一类世俗题材在黄梅戏传统剧目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前者如《血掌印》、《剪发记》、《山姑情》、(又名《血溅望夫亭》)、《洞房会》(又名《乱世姻缘》、《女盗情》、《梅香》、《莫愁女》)等。这一类题材都是表现在逆境中男女坚持承诺,共同创造自由美好的爱情主题,同时也批判了出尔反尔,事过境迁的世俗偏见和认钱不认人的不仁不义的行为。后者如《三女抡板》又名《生死牌》、《卖花记》、《赵霸抢亲》等。这一类题材大多数表现财大气粗的恶霸和地痞,以强凌弱、仗势欺人、谋财害命、见色起意的罪恶行为和不仁不义的品质,强烈地表达了和太平希望世道公正的世俗思想及处人处世愿望。

最后,要指出的是,对婆婆虐待和迫害媳妇的哭诉,对后母虐待和迫害前女的谴责。换言之,诸如表现家庭伦理中一切不人道的一面,也是黄梅戏世俗题材着力演绎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婆媳关系方面的,如《母子泪》、《莲花庵》、《费姐》、《鸡血记》等。表现继母与前女关系的,如《薛风英上吊》、《五女泪》、《赶子图》又名《送香茶》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法家族关系,这些宗法制度和家族伦理,像一根根绳索桎梏着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中国女子除受族权夫权法权的压迫外,在家族伦理中深受婆婆和继母的无情迫害。黄梅戏传统剧目对这些迫害作了深刻的反映和无情倾诉。以家庭故事为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是黄梅戏题材内容世俗性的重要特征和一大色彩。

总之,从一定角度上说,黄梅戏题材内容的世俗性,是戏剧故事折射出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观念的世俗性。世俗性的本意与神圣性相对。黄梅戏传统剧目题材内容的世俗性,就是通过戏曲故事的叙事和抒情,具体地形象化地再现社会生活中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表达民间的大众化的共同的认知,传承长期累积起来的民族习俗和道德风尚,从而发挥舞台教化的功能和作用。

(三)关于世俗性与宗教性、世俗性与时尚性的区别

黄梅戏题材内容的世俗性,体现了剧种文化精神的民间性。从历史上看,民俗活动既是戏曲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源泉和根基,又是它赖以进一步生存成长的空气、土壤和条件。宗教戏曲则不同,宗教戏曲以宗教活动为基础,宣传教义和颂扬宗教的思想精神是其宗旨之所在。这与黄梅戏世俗性的文化定位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戏曲以其缥缈虚幻的意象,寄托作者诚挚的心灵追求,形成一种似真似空、忽隐忽现、情景交融、逍遥自适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一般文人仰慕仙道的作品,往往以空灵奇特的想象,编织起瑰丽浪漫的意象,充满着缤纷无限的激情,诱人品赏也促人联想佛教戏曲尽管也有思凡、青丝恋的表现,但去七情、绝六欲,信奉因果报应,热衷修身养性,以求佛道正果等是其主要倾向。道教戏曲则主要是演述一些神仙道化、转世飞升、度身超脱、隐居乐道,以及苦练神功,以掌神术、装神弄鬼,企盼呼风唤雨、捉妖降魔等仙道内容。宗教戏曲曾几何时十分繁荣。明代朱权曾经据杂剧戏曲题材,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即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神头鬼面、忠臣烈士、悲欢离合、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刀赶棒、风花雪月、烟花粉黛等。很显然,前四种都与宗教戏曲有关。宗教性戏曲在其衍生和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剧种。如西藏的各路藏戏贵州的地戏和各路傩戏、广西的师公戏、湖南的各路傩堂戏、侗家傩、土家族傩戏、四川的端公戏、江西的孟戏、安徽贵池的傩戏、江苏南通香火童子戏、浙江醒感戏、闽南打城戏、广东紫金花朝戏、晋北的赛戏、晋南的锣鼓杂戏、晋南曲沃扇鼓傩戏等。宗教类戏剧、剧目及其演出特色,都是在宗教习俗活动及娱神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宗教个性,即具有神秘性、世袭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特点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褪色和削弱,还有的已经世俗化人本化。作为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做抢救性的保护。

“世俗”和“世俗性”等词汇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含义不时扩大和丰富。世俗性的另一个层面,是具有传统性的含义。作为传统性则与时尚性相对。时尚性或时髦化的艺术是指时兴的、一时流行的、当前新鲜的,以及被一部分人追逐的文化艺术。如流行歌曲、霹雳舞、近时兴起的原生态唱法等等。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富含庞杂的文化艺术要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戏曲艺术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即民风民情民俗性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群众基础。戏曲艺术表现方式的虚拟性和程式化,深刻地反映了戏曲艺术的文化本质和个性特色,是千百年来积累表演的艺术成果,是“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艺术规范。因此,戏曲艺术是实实在在的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它不是时尚化艺术,也不能是时尚化艺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都要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必须指出的是,戏曲艺术包括黄梅戏在内,再改再革也不是时尚化艺术。正如省内一位表演艺术家深刻指出的,黄梅戏要改革创新,但要姓黄不能变种。黄梅戏除题材内容的世俗性之外的世俗性,是黄梅戏形式上的世俗性,即艺术特点的个性、艺术规范性和艺术的传统性。二者的结合,就是黄梅戏世俗性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